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闽江入海物质对闽江口及沿海地区的影响(精)/福建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丛书
0.00     定价 ¥ 88.00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030449801
  • 作      者:
    作者:陈坚//汤军健//李东义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07-01
收藏
内容介绍
通过收集闽江口及周边海域的历史海图资料、闽江流域长时间序列的水沙通量资料、近年来开展的水文泥沙观测和环境评价等资料,建立了潮流和盐水入侵数值模型,分析了近40年来闽江入海水沙的砾石变化、入海营养盐特征、水文要素的变化特征及对沿海地区海洋环境的影响;研究了近百年来闽江口及周边海域海岸及水深地形变化特征,模拟了不同情况下的盐水入侵范围,阐明了闽江入海物质变化对河口典型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提出了闽江口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概况
闽江介于东经116°23′~119°35′、北纬25°23′~28°16′,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台湾海峡西岸北端,是福建省最大的河流,水系总长2872千米,流域面积60 992千米2,约占福建全省陆地面积的一半。闽江是典型的山区性河流,两岸多高山峡谷,溪流密布,流程短促,河道坡降大,河床岩石裸露,滩多流急,流经山间盆地时形成宽谷,呈串珠状展布。闽江发源于闽、浙、赣三省交界的武夷、仙霞、杉岭山脉,闽江自西北流向东南,穿过闽北、闽中丘陵,共流经38个县市,进入福州盆地,从长乐和连江汇入台湾海峡。
闽江以沙溪为正源,由沙溪、建溪、富屯溪三大主要支流在南平汇合后形成闽江干流。干流全长581千米,自南平向东经闽清、闽侯、福州市区、马尾、长乐和连江汇入台湾海峡。闽江福州段河道从淮安口被南台岛分南北两支穿过福州市区,北支称为北港,南支称为南港;南、北港到马尾合流折向北东,至亭江附近受琅岐岛阻隔再度被分为南北两支,南支经过潭头、梅花称为梅花水道,北支经过东岐、琯头,称为长门水道;北支长门水道向东再受到粗芦岛、川石岛、壶江岛的阻隔,又分为乌猪水道、熨斗水道和川石水道,最终向东汇入台湾海峡,其中,川石水道为闽江口的主要通海航道(图1-1)。
图1-1闽江河口位置示意图
川石水道为闽江主要入海水道,宽约1千米,水深相对较大,最大可超10米,芭蕉尾以下,与水道平行的佛手沙和铁板沙南北夹持,在平面形态上颇似水下突堤型的河口沙坝。北侧铁板沙长约10千米,其上有潮流冲决形成的横向串沟。南侧佛手沙长约8千米,其上也有潮流改造成北东—南西向的脊槽微地貌(图1-2)。
图1-2闽江口水下三角洲地貌特征和分带示意图(郑志凤,2000)
乌猪水道是川石水道上口的第一条汊道,两侧受山体约束,水道长7千米,水面狭窄,宽 300米左右,水深多大于5米。北侧马行沙嘴长达10千米以上,宽 600~700米,呈东西走向,由中细砂组成。南侧沙嘴不发育,为毗连粗芦岛的砂泥混合潮滩。整个乌猪水道河口沙体在平面形态上具有不对称性,在乌猪水道口外,涨落潮动力轴分歧现象十分显著,落潮槽偏北,靠近马行沙嘴;涨潮槽偏南,水深5米槽向口内延伸达5千米。
熨斗水道位于粗芦岛与川石岛之间,水道长约3千米,宽200~600米,水道内岛礁众多,水深5米槽贯通,但水道口门以外水深很浅,大多小于2米,且分布有4个浅于零米的河口拦门沙。
梅花水道位于闽江河口的南支,外形呈漏斗状河口湾,湾口宽7千米,向上游7千米的湾内潭头港处,河宽仅为2千米,收缩率为0.71,梅花水道两侧发育淤泥质潮滩,水道内浅滩多为狭长形,较大者如佛手沙、鳝鱼沙等。潭头港以上水道弯曲,河床宽浅,洲滩鳞次栉比。壶江水道位于乌猪岛、壶江岛与琅岐岛之间,是与川石水道平行的一条小汊道。
第一节地 质 地 貌
一、区域地质
闽江口地区位于华南加里东褶皱系东部、浙闽粤中生代火山断折带中段,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经历了多次的地壳运动。燕山运动时期发生强烈构造运动,褶皱、断裂发育,形成了以长乐—诏安深大断裂为代表的北北东向断裂,奠定了本区构造的基本骨架,并沿断裂发生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活动,形成了广布于区内的中酸性火山岩和花岗岩类地层。
白垩纪末至新生代以来,地壳运动趋向缓和,岩浆侵入和火山活动渐减并消失,但构造运动始终继承和保持着原生隆起上升的特点,本区以西的武夷山脉和戴云山脉发生褶皱隆起,以东的台湾海峡发生沉降,奠定了区域地貌发育的基础。新生代特别是新近纪以来,区域转换为以断块差异升降为主的新构造运动,形成了福州断陷盆地和闽江口断陷岩岛地貌。在北东向的淮安—连江断裂与北西向的乌龙江—江田断裂之间形成相对下降的闽江口断块区域。在福州盆地和闽江口区,上升的岩块成为盆地内的丘陵或闽江口的岩岛,下降的岩块被第四系沉积物所覆盖或成为闽江口的多汊河道,经过这一系列构造活动,逐渐形成今日闽江口的地质地貌景观。
二、海岸类型
闽江是在断裂构造基础上发育而成的山溪性河流,海岸类型复杂,按成因形态和组成物质可分为山地基岩陡崖岸、滨海沙质岸、河口平原淤泥质岸和人工海岸等。
山地基岩陡崖岸主要分布于马尾以下至口门,如闽安峡谷两岸及口外的一些岩岛都可见到此类海岸,山丘迫岸,多岩石陡崖,一般崖高在数米至数十米,由花岗岩和火山岩组成,岸面不太平整,多呈锯齿状,岸前多岩礁。
滨海沙质岸多见于口门以外滨海平原岸段,以琅岐岛东岸、长乐东部海岸为典型,沿岸沙质堆积地貌发育,沙滩宽阔,沿岸风沙成带分布。
河口平原淤泥质岸与人工海岸多分布于宽阔的河口两岸,岸线低平顺直,外有宽窄不等的河口边滩和潮滩,由粉砂质黏土等细颗粒沉积物组成。沿岸多建有防洪防潮大堤,构成人工海岸,一般多为石砌坡面,大堤高5~8米。
三、河口地貌
闽江口河口地貌类型主要包括河口边滩/潮滩、河口沙坝/沙洲、河口河槽、拦门沙和水下沙坝等常发育于河口地区的滩地地貌和水下地貌。
1.滩地地貌
闽江河口边滩/潮滩发育在河口河道两岸及岛屿周围的潮间带,一般宽度在几十米至几百米,口门以外的滩地宽度达千米以上,滩面平缓,坡度1×10-3~3×10-3。在口门以内,由于滩地高程较高,仅在高潮位时淹没,时间短、水层薄、流速小,波浪影响不大,—般沉积物较细,主要为黏土质粉砂或黏土,常有芦苇和水草生长;在口门以外,受波影响,沉积物略粗,浅水区以砂为主,深水区过渡到以粉砂为主。滩地冲淤复杂,一般高潮区滩面较为稳定,中、低潮区滩面因水动力较强流速较大,加之波浪作用,一般冲淤变化较大,滩面不稳定。
河口区河道因宽窄不同,携带泥沙进入宽阔河段和口门后,因流速顿减,大量泥沙停积,形成河口心滩、沙坝和沙洲等沙质堆积地貌,一般长数百米到数千米、宽数十米至数百米,地面较平坦,多数由粉细砂和黏土质粉砂组成。
展开
目录
CONTENTS
丛书序/i
前言/v
第一章概况/1
第一节地质地貌/5
第二节水文气象/8
第三节径流与泥沙/15
第四节海洋环境状况/18
第五节主要的开发活动/21
第二章闽江口海域温盐与营养盐季节变化/23
第一节海水温度和盐度/26
第二节海水化学/37
第三节闽江口营养盐结构背景及对浮游生物
生长的关系/45
第三章闽江口—:维潮流场及悬沙运移数值模拟/51
第一节潮流场控制方程与计算边界条件/53
第二节潮流场验证与模拟结果/54
第三节闽江口悬沙运移轨迹数值模拟/58
第四节重要断面流量/63
第四章闽江口水沙变化与输送过程/67
第一节闽江水沙量变化特征/69
第二节实测周日水文泥沙特征/78
第三节小结/101
第五章近百年闽江口海底地貌演变及成因/103
第一节研究方法/105
第二节闽江口地形地貌演变主要特征/106
第三节海底三角洲地形断面变化/119
第四节近百年河口地貌演化控制因素/121
第五节小结/124
第六章闽江口盐水人侵三维数值模拟研究/125
第一节闽江口实测潮流与盐度/127
第二节ELCIRC三维数学模型及其验证/132
第三节闽江口盐水入侵的模拟/158
第四节小结/162
第七章结语/163
参考文献/170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