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社会科学(第二卷)》:
“权利”应该成为核心议题
——房地产维权行动研究反思
陈映芳
围绕房地产权利的诸多问题,学术界对相关群体的抵抗行动的研究已经积累了不少。但回顾这些年来的“维权行动研究”,不难发现,作为研究者,我们往往是怀揣了种种社会变革的想象期待或学术发现的预设,而将征地农民、动迁居民们的遭际及反应设想为“他们的”问题来加以关注的(尽管我们处于同样的结构情景、权利状况中)。研究者们动用了各种调研手段,对于研究对象们的生活处境、他们的观念和行为逻辑以及他们的组织化能力等等,事无巨细地加以观察、描述和分析,甚至还建设起了相关的数据库。这些本身或许无可厚非。然而这样的研究很少能深入到当事人群体自己的问题中去,最后也未必能满足学者们的学术想象或社会抱负。
一、从房地产维权行动研究中的瓶颈现象说起
21世纪以来,农村征地、城市动/拆迁、郊区“拆违”……城市政府所依赖的种种发展方式及治理手段,在现实中不仅引发了激烈的社会冲突,其正当性、合法性也倍受质疑。但让研究者们深感无力的问题在于:现实中那些对农民/市民的权益和生活以及对社会生态带来种种问题的制度和政策,至今没有被中止的迹象,而学术界关注征地农民/动迁居民维权行动的研究,却已经显露了颓势——大量重复的经验研究,在理论上少有突破性的深化和提炼,难免让人们开始“审题疲劳”,一些学者已经开始变换议题,也有的学者干脆主张国家一社会关系等一些西方理论范式不适合中国。
这样的现状实际上意味着某种学术危机: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研究者并不能如历史学者那样,仅以解释过往社会的演变机制或发现历史规律为其学术宗旨,他们还需要从可视的或不可视的现实世界中挖掘题材、构建故事,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社会过程中去。当我们对某些现实问题及学术议题失去探究热忱和建构冲动时,很可能是因为我们对社会进步缺乏应有的想象力,或者是因为我们身为观察者却同样身处于研究对象的结构体系之中,且缺乏反顾自身、冲破拘束的能力。
而从另一角度来反思我们的研究,或许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的关注点。这些年来,“政府改革的动力在哪里?”这问题一直是中国政治学界的讨论议题。与此相类似,不少社会学者一直在致力于发现:推动制度变革的社会力量在哪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知识界在自身渐渐淡出政治中心场域的同时,曾经历了“市场改变中国”“新兴中产阶级改变中国”等社会发展期待的失望体验。与此同时,随着工人下岗以及城市/土地开发运动的兴起,下层诉求权益的事件大量涌现。在此背景下,不少社会科学研究者自然而然地开始将推动制度变革的期待寄托到“下层的抗争行动”之上,“维权行动研究”随之成为一个倍受注目的研究领域(当然也有一些维权行动研究者关注的是“维稳”目标)。也就是说,围绕农民和市民在征地/动迁运动中的抗争行动,各种研究从一开始就承载了远超出当事人土地房产权益之上的种种沉重命题。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