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自由行私家指南书。
★舒国治,焦桐,朱振藩,曾郁雯,何健,冯明中,钮承泽,韩良露,韩良忆,张国立,程昀仪,王文华,张辉诚,黄永松,陈升,张怡微。16位台湾本土文化名人×25个台北旅游私人地标。
★舒国治带你吃遍台北,钮承泽带你走街串巷,陈升带你读书喝酒……一个私房的台北,一种道地的玩法,一群超有范儿的带路人。
一本极具实用性、审美性和文化性的台北旅游导览。
一本令人充分领略台北文艺之美、美食之美、茶道之美、街市之美、杂货之美的深度台北游记。全书分为“贪食纪”、“寻茶道”、“街市游”、“杂货淘”、“文艺派”五个部分,由台湾本土文化名人舒国治、钮承泽、陈升等担任向导,以他们对台湾文化与台北游览之趣的深刻认识与本土体验,精选台北值得游玩的地方,介绍不能错过的台北私房美食,不可替代的台北文化精髓,令读者吃到正宗的,玩到道地的,感受到有灵气的台北,获得一趟在地美食家和玩家带来的私房台北旅行体验。
贪食纪
如果你不爱吃,去台北的乐趣顿时就少了一大半。
“在这里,想撞见一家特别难吃的餐馆,有点难喏。”
不止一个台北人有这种自信。
所以,最后矛盾就在于,台北美食太多,而我们在台北的时间,太短。
必须找最资深的吃货带路才行。
那就跟紧美食家舒国治、焦桐、朱振藩和曾郁雯吧。
台北带路人
作家,美食家
舒国治
闲晃台北四十年
梁文道曾说,“最会玩、最会讲故事”的有两个人,一个是阿城,另一个就是“舒哥”。
“舒哥”正是舒国治。
如果要选一个作家代表一个城市,那么舒国治肯定是台北的首选。在台北,舒国治早就是家喻户晓的名人,他淡泊随性、恣意自由的生活态度一度成为都市“慢生活”典范。
他有很多名号,“小吃教主”、“晃荡达人”、“台北地下市长”——因为爱闲晃,舒国治几乎走遍了台北的大街小巷,又因为“最能讲故事”,便被朋友们戏称为“地下市长”。
到台北的第一顿晚餐,舒哥带我们去吃地道的台菜。席间大家聊文艺聊历史聊八卦聊得热火朝天,当然,聊得最多的还是食物。
这顿饭结束的时候,他已经帮我们的行程做好了规划,“第一天去鼎泰丰老店吃小笼,下午在永康街散步,可以去耀红名茶艺术空间喝茶,顺道去敦煌画廊看看;第二天去台湾师范大学附近的小吃街……”
听着他信手拈来的一家家茶馆小吃,忍不住发问:“这些店你都去过啊?”
“当然啊,这些都是我自己反复去过很多次的店,也推荐给很多朋友过,基本上口碑都还不赖。”
舒国治从美国回来后,就没在家里开过一顿伙,一日三顿,多是在排档、小摊、食肆,这样一吃就吃了20年。
他最喜欢吃小而简单的东西,“像卤肉饭就着一碟煮卷心菜,像福州干面加一碗鱼丸汤,或是一盘饺子,两三个水煎包等。”而台北的小吃,在这一点上,与他不谋而合。
在《台北小吃札记》里读到他笔下的台北小吃,又怎么及得上跟着作者本人吃遍台北来得精彩霸气呢。在接下来的几天里,热情好客的舒国治带着我们这群好奇心和食欲同样旺盛的外省人全台北趴趴走(台湾习惯用语,即“东游西荡”),终于让我们好好体验了一下这位被友人戏称为“台北地下市长”的舒国治是如何度过每一个“理想的下午”的。
“睡到中午出门,下楼走路去青田街吃中饭。沿温州街向北,过了和平东路就是青田街,再远一点就是小吃店遍布、非常有意思的永康街。吃完饭之后寻一家熟悉的旧书店随便坐下,漫无目的地看书,如有相熟的店主正在泡茶,就相陪一杯。晚上是电影、朋友的宴聚畅谈,或者独自在家听音乐。”
这样的生活简直就是梦想中最完美的那一种。带路的舒国治,步子不紧不慢,瘦高的身影被台北午后的阳光拉伸得忽短忽长,偶尔停下来等候落在巷尾的摄影师,干净细长的手指掖一下围巾。
这画面让我想到他的朋友对他的描述:他像是个误入现代的古代人,至今不会用电子邮箱,也不会转发短信,住在租住的房子里,写着一点都不时髦的散文。但各地的人到了台湾,都会放心地把自己交给他,让他带领他们游走。因为大家都说,这个在台北闲晃了近四十年的人,才知道这座城市最多的秘密。
推荐去处1
台菜×欣叶
欣叶台菜(创始店)
台北市中山区双城街34-1号(近德惠街)
11:00—24:00
台菜,没那么简单
说起台湾美食,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蚵仔煎、盐酥鸡、大肠包小肠、肉圆、大肠蚵仔面线这些“夜市料理”,甚至一度认为台菜的精髓应该就是这些平价美味的小吃了吧。
舒哥说,真正地道的台菜来自台湾地区特有的食材,台菜也是有自己的思路的,譬如将海味略加处理之后冷食、生吃等做法。
在台北,第一家称得上台菜餐厅的店大约是上世纪60年代开设的,那时的餐厅主要是在夜宵时供应一些台湾风味的清粥小菜,40年过去了,台菜以闽菜为基础,融合了粤、川、湘等八大菜系以及荷兰、日本的饮食元素,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一清二鲜三快炒,海味丰富,羹汤滋补。
{古早味,最美味}
欣叶餐厅是台北最好的台菜餐厅之一。拥有三十多年历史的欣叶台菜,陪伴了许多台湾人长大,菜色传承古法制作,是地道的台湾家乡口味。如今,它在台北开出了十几家分店,欣叶101食艺轩还被选入焦桐的《台湾餐厅评鉴》,获得了四星的好成绩。
舒哥说,欣叶的总店是现任业主的母亲在1977年创立的,很多台北人从小跟着爸妈来这里吃饭,如今带着自己的儿女依旧来这家餐厅,传统地道的口味成全了民众恋旧的心情。
乌鱼子是台湾特产之一,传统的吃法是将乌鱼子用盐腌渍,经过日光曝晒,再用重石挤压,反复以上的过程,制成软硬适中的下酒菜,用来搭配清爽的台湾啤酒或是香甜的米酒,都“超赞的啦”。
菜脯蛋可以说是台湾最普通出镜率也最高的一道家常菜,就是我们说的“萝卜干跑蛋”,虽然家家都会做,但是欣叶出品的口感和味道始终很难复制,萝卜干的脆爽口感和煎蛋的香滑鲜嫩完美融合,是一个功力深厚的米饭杀手。
煎猪肝是欣叶最有名的一道菜。舒哥说,他曾带一个擅制煎鹅肝的法国米其林大厨来吃欣叶的这道煎猪肝,煎得棕红油亮的猪肝厚实大片堆在盘中,看起来敦实木讷得很有几分“靖哥哥”的风范,一吃之下,米其林大厨惊为天人,外酥内绵的Q弹口感美好得直逼法国鹅肝。“来来来,煎猪肝趁热吃,把什么鹅肝都比下去了。”说完这个故事,舒哥催着大家动筷。
地瓜稀饭也是欣叶的招牌,用了红黄两种地瓜一起煮制的稀饭口感绵软,更接近粥。随之奉上的还有店家赠送的豆腐乳,这种中国人最传统的吃法真是落胃又窝心。
古早杏仁茶柔滑香浓,搭配附赠的酥炸老油条一起吃,颇有几分穿越回老北京的情愫。餐后,饭店还给每位客人送上一份用糯米粉和花生自制的台式甜点——麻薯,清甜美味。
{麻油香,米酒醇}
台湾人喜欢药膳食补,每遇节气、气虚、大病初愈更要进补。虽然其他菜系中也有中药入菜,但都不如台菜来得精彩多样:麻油猪心、药炖排骨、姜母鸭……
在欣叶,贵价的药膳有经48小时炖煮、需提前三天预订的“台式佛跳墙”,更多人喜欢的,还是平价又美味的麻油料理。
麻油料理算是传统台菜特有的烹调手法之一,寒流来袭的时候,有什么比得上一碗热乎乎的麻油鸡汤来得暖身呢。
在台北,多数麻油料理的汤头都是加入大量米酒来提香,如麻油鸡、麻油腰花等,街头巷尾常见的姜母鸭,也是用麻油做基底。不过,麻油料理也有软肋,麻油炒太久易质变,汤头会变得苦涩。
欣叶台菜的“老酒鲜虾煲”也是用麻油加米酒做汤底,不同之处是改用了红露酒。以糯米为原料,加入红曲酿造的红露酒是台湾一种平价的平民酒,“台湾以前的办桌(喜酒),桌上都有黑松汽水或红露酒,没喝完的红露酒常被当成料酒使用,味道特别好。”
除了活蹦乱跳的蓝虾之外,煲汤中加入冬天盛产的高山卷心菜,口感清甜爽脆,还加入蛤蜊提鲜、猪肉增香,加热后的红露酒与麻油交织出迷人的香气,汤头自然回甘,架在小火炉上愈滚愈浓郁,暖乎乎喝起来相当过瘾,比街头版的姜母鸭、羊肉炉更胜一筹。
招牌菜
蒜香腌咸蚬仔
欣叶卤肉
正宗菜脯蛋
佛跳墙
地瓜稀饭
古早杏仁茶
……
序1 舒国治:游台北三天如何吃小吃
序2 夏雨清:一定,去台北
贪食纪
舒国治:闲晃台北四十年
台菜× 欣叶 台菜,没那么简单
小吃× 鼎泰丰 第101 只小笼包
焦桐:拼就一副酒肉肚皮
淮扬菜× 银翼 台北的淮扬风情
精菜× 食养山房 舌尖上开出一枝花
朱振藩:愿当美食的白老鼠
江浙菜× 极品轩 小海鲜,糟霉腌
曾郁雯:多宝格里炖巫婆汤
西餐×1516 德国酒馆 慢条斯理,在1516
手工酱× 疯虎辣菜 手剁的才够味
寻茶道
何健:茶字天地宽
壶茶空间× 冶堂 小巷里,讨碗茶喝
冯明中:百年老街,四代茶商
茶乡× 坪林 好山,好水,好火候
街市游
钮承泽:台北不需要攻略
老街× 大稻埕 穿越一百年
韩良露 :小巷小弄,天宽地长
巷弄× 大安人文街区 本土与旅行的双重美好
韩良忆:家门口的咖啡旅行
文艺咖啡馆× 窝着咖啡 台北另类小清新
怀旧咖啡馆× 小孩散步 每天都要像小孩一样
酒吧咖啡馆× 小自由咖啡馆 好酒之人的朝圣地
张国立:江湖气,吃饭团
菜市× 南门、东门 外省人的菜市场
鱼市× 富基渔港、鼻头角 成全有追求的食客
程昀仪:发现台湾生活品格
店铺群× 好样 一条街都是好样的
杂货淘
王文华:工作狂式的带路人
粮商号× 掌生谷粒 好米莫负青春期
手工作坊× 自然结果 芬妮猫家的果实酱
张辉诚:老家是个红色的圆圈
古玩摊× 跳蚤市场 日头声响
文艺派
黄永松: 看山看水,小而美
出版× 汉声巷 一条巷子的前世今生
陈升: 台客江湖
书店× 诚品书店 不再让你孤单
张怡微: 海派姑娘遇见台北文艺
戏院× 湳山·光明·光点 在台北看电影
跋 曾郁雯:来台北
编后记:说明和感谢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永康街的店景与人景,皆是台北雅致的风景,处处透出欢乐。
——舒国治
吃卤肉饭不能斯文,一定要大口扒饭!
——焦桐
台北不需要攻略,你们就放心地来,随心所欲地探险吧!
——钮承泽
搭忠孝线地铁去艋舺,吃鹅肉和台式热炒。可爱的情节和人物都在台北。
——陈升
台北不太大不太小、不太旧不太新、不太静不太吵,台北是个迷人的城市,既来之则爱之。
——曾郁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