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生死一念(急诊外科医生的心灵笔记)/生命三部曲
0.00     定价 ¥ 38.00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08662022
  • 作      者:
    作者:傅志远
  • 出 版 社 :
    中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06-01
收藏
编辑推荐

  ★台湾长庚纪念医院著名外科医生,网络人气博主,堪称会讲故事的外科医生

  会讲故事的医生,会做手术的作家。手术刀的起落剖开了血肉之躯,也剖开了人性本质。博客粉丝突破200万。

  ★紧跟时代,挑战当下敏感话题

  身处夹缝中的小医生,除了道尽生命第一线所见,更是审视了医疗体系的挣扎及医患纠结的关系。

  ★比《只有医生知道》更接近大众,非专业书籍,告别晦涩难懂

  这是急诊室里的人生故事,这是生死面前的人生百态,非说教,非知识罗列。这是庞大医疗体制里一介外科医生的内心独白,细腻道出医生的抉择、病患的痛苦与家属的无奈。

  ★真情流露,无须渲染,更真实、更深刻、更具感染力

  只有医生才能更了解医院、了解病患、了解医生。道尽病历表上永远也不会写的真实。


展开
作者简介

  傅志远,外伤急症外科医生、台湾外伤医学会副秘书长、网络红人、作家。他是活跃于网络世界的“Peter Fu”,是现实生活中的“傅医生”,是医学生口中“刀法利落,带杀气的好老师”。行医多年,始终奋斗在救治外伤与急重症患者的一线,见证生命的力量与奇迹,同时深刻观察人性。历任多家医学中心主治医生,目前服务于林口长庚纪念医院,并对医学教育与临床研究充满热忱。

  他以笔名 Peter Fu 经营的人气博客“急症外伤外科的大小事”,获得“2011 年第六届全球华语博客生活综合类头等奖”,粉丝超过200万。他的“生命三部曲”《拼命》《医生,不医死》《生死一念》,道尽外科医生在生命第一线所见的甘苦冷暖,同时深省医疗体系的挣扎及医患间的纠结关系,皆获得热烈反响。


展开
内容介绍

  “生命三部曲”(《拼命》《医生,不医死》《生死一念》)是傅志远医生感人至深的文学作品。每一个人都有可能生病,也都有可能面对亲人的生病,面对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高昂的医药费,我们该如何选择? 在“生命三部曲”之《生死一念》中,奋斗在生命第一线十几年的傅志远医生,记录其所见所闻,审视了医疗体系的挣扎及医患纠结的关系。从这里,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主人公经历的一切我们可能都经历过。《生死一念》不只是别人的故事,也映射了你我的生活。

  “生命三部曲”(《拼命》《医生,不医死》《生死一念》)比纽约畅销书阿图?葛文德三部曲《最*后的告别》《医生的修炼》《医生的精进》更贴近中国读者,《心外传奇》作者、著名医生李清晨称其“直指人心”。“生命三部曲”(《拼命》《医生,不医死》《生死一念》)没有《只有医生知道》的专业知识,有的,是一个会讲故事的医生,会做手术的作家对人生无常,生死一线的深思。


展开
精彩书评

  医院是人间见证悲欢离合的地方,而急诊外科又是医院治病救人诸科室中矛盾冲突剧烈集中的所在,一位来自海峡对岸的医生,以三部曲的体量记录了台湾某医院急诊外科的刀光血影和人们遭遇生死抉择时的焦灼彷徨。须臾之间,生死两判,人性的光辉与阴暗,豁达与偏狭,都由那无影灯下执刀之手以笔来横切纵剖,直指人心。

  ——李清晨

  李清晨  《心外传奇》作者、科学松鼠会成员、著名外科医生

  王浩威  精神科医生/作家

  李伟文 作家

  陈日昌 台湾急诊管理学会理事长

  罗崇杰 台湾外伤医学会理事长

  联袂推荐


展开
精彩书摘

  自序  人生总在选择中前进

  1995年,当我将大学入学的志愿表交出去的那一刻,几乎已经决定了未来的职业。当年那个十七八岁的孩子,正是懵懂的年纪,只知道依着父母与师长的期许——念医学院,将来当个医生。当时除了对这份职业有无限的幻想与期待,并不知道这条路是否会顺遂,会遇到多少挫折险阻。

  2002年,医学院毕业后的选科,是我人生面临的另一个重要的抉择。在“救人一命”的成就感与对外科医生英雄式的崇拜下,我选择了拿起手术刀。一路走来,人生总在选择中前进。

  或许辛苦,或许医疗环境不佳,但这是自己的选择。

  在这段学医与行医的路上,无论是前辈们的言传身教,还是与病人点点滴滴的相处,都时时左右着自己的选择。书本只能教给我们生硬的专业技术,行医之道则必须靠自己去体会。就像医学教科书上描述的永远都只是“典型”病例,现实中则有太多不同的状况。在医生的培养教育中,同样的医学院,同样的老师,教出来的医生却有千百种。

  行医的过程中,有太多的选择。要当什么样的医生,完全是自己的选择。有人为医疗事业奉献一切;有人只把医疗当糊口的职业,责任与风险能避则避;有人则把工时与薪资当作唯一考量……

  医学教育与严谨的外科训练,让自己习惯了用医生的专业角度看待病人,凡事追求证据,讲究数字统计。这些年,年纪渐长,得开始面对年长的亲人离世、身体健康不如从前的现实,更经历了最爱的一对子女生病的煎熬时刻。那种身陷不安、焦急中,却又有着医生本职的理性客观,令自己在医生、病人与家属三种角色中挣扎着。或幸或不幸,如此的体验也令自己的医者之心更为完整。随着信息的普及,大众的消费意识抬头,医患关系也渐渐改变。病人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医生,有人用名气与口碑去考量;有人重视医生的视病犹亲;有人非“院长”“教授”“主任”不看……而要当什么样的病人,也是一种选择。有人对医生的建议言听计从;有人通过各种渠道取得信息,希望与医生做对等意见交换;也有人逢医必反,无视医生的专业尊严。

  这是一本谈“选择”的书。

  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做选择,我们总得在众多选项中,找出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做选择的依据,可能是自己的主观意志,也可能被动地受到环境左右。或许只是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但当下的每个决定,对未来都可能产生蝴蝶效应。我们永远不会知道,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经历,是否会改变自己对未来的看法;而自己做出的选择,究竟对自己、对病人,甚至对整个医疗环境又有多大影响。

  选择本身无所谓对错,它只是价值观的展现,但人必须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在这些选择中,我找到身为医者的价值,也想起当初选择学医时的自己。

  医本初衷。

  正文 真正的痛

  有过这次经验,我更能理解家属的不安与不理性,也才理解,有时自己不经意的一句话,会影响病人多深。

  伤要多重,才会感觉到痛?到底什么样的痛,才是真正的痛?

  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正埋首电脑前写作。“嘟比最近身上出现不少奇怪的斑点,你要不要看一看?看起来像是一点一点的瘀血,我有点担心,你去请教一下医院里的儿科医生同事好吗?”嘟比是儿子的小名。某天帮儿子洗澡时,向来观察力敏锐的妻子告诉我她发现的异常之处。当时我正如火如荼地工作着,听到妻子的呼喊,心不甘情不愿地挪动屁股,一边走一边心里还嘟囔着:“说不定只是皮肤红疹而已,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检查的结果,发现儿子身上的斑点的确不是一般的皮肤红疹,而是皮下的点状出血。但我自己毕竟不是皮肤科或儿科医生,虽然觉得不太单纯,却也说不上来究竟哪里不对劲。“再观察几天吧!除了皮肤斑点,似乎没有其他异常。或许只是他太调皮,在我们不注意时撞到哪儿,造成出血,我想应该没有关系。”三岁正是不受控制爱爬上爬下的年纪,因此我对他身上常有外伤或瘀血早已司空见惯。

  隔了一天,孩子身上的斑点不仅没有改善,反而变本加厉,手臂上甚至出现一块硬币大小的瘀青。而过去的这一天中,我们都非常确定孩子没有遭受太剧烈的撞击。在没有明显外伤之下,身上却产生自发性的皮下出血,这症状像极了某些凝血功能异常的病人临床上会有的表现。这下子我慌了手脚,马上联系自己熟识的儿科医生,偕同妻子准备带孩子出门就医。皮肤红疹或皮肤瘀青或许不是什么大事,但若是凝血功能不良则非同小可。在多年的医疗工作中,我见多了因为凝血功能不良而产生各式各样并发症的患者。

  “嘟比!你有没有哪里不舒服?一定要跟妈妈说。”妻子紧紧抱着嘟比,此时她已经湿了眼眶。“妈妈,你为什么哭了?”懵懂的孩子说着童言童语,天真的他感受不出事态严重。“我们要出去玩!”为了不让孩子害怕,我编出这个谎话。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意外,妻子早已乱了方寸。虽然心情同样忐忑不安,但身为一家之主,我必须保持镇定。不同于以往每次开开心心地出门,车上总充斥着笑语与歌声,这一天我与妻子都陷入沉默。在前往医院的途中,只有孩子依旧活泼:“妈妈,我们来玩游戏!”此时听在父母耳中却令人鼻酸。

  儿科的同事一见到嘟比,亦判断是凝血功能异常,于是安排抽血检验,同时也要我们夫妻俩做好住院治疗的心理准备。检验室的抽血人员也是我平时工作的同事,见到我带着儿子来抽血,先是露出诧异的表情,接着也出言安慰:“应该不会有事的,大约一个小时就会有结果,你千万不要太担心。”话虽如此,同事安慰的话我却一句也听不进去。

  三岁的孩子当然怕打针,任凭我们好说歹说,他还是不肯配合。不得已,我们只好将他抓紧,请同事在我们压制他的挣扎时快点抽血。嘟比害怕得尖叫大哭,凄厉的哭声令我们夫妻心碎,我虽然为顾及在同事面前的颜面,强忍住自己的情绪,但妻子早已泪水溃堤。以前我总不能忍受在医院里大哭大闹的孩子,甚至连带嫌弃他们的家长,此刻我总算真的理解了,当孩子受苦挨针时,那种痛仿佛是扎在父母身上。

  为了安抚抽血后孩子激动的情绪,妻子带他去附近的商店买些零食点心,我一个人坐在候诊区的长椅上等待结果。分开前我握住妻子的手,给她加油打气:“放心!我们的孩子从小健康平安,等我的好消息吧!”只是那颤抖的声音和语气,恐怕连自己都说服不了。当时脑中闪出许多不好的念头,包括种种可怕的罕见疾病。虽然自己也是医疗人员,但在高度分工与分科的情况之下,自己对这些血液类疾病的认识,可能与普通大众无异。

  宣布检验报告的时刻终于来临,妻子没有勇气面对可能的结果,于是我一个人走进诊室。“检验数值严重异常,必须立刻住院!”看到报告的数值,我愣在电脑屏幕前。负责凝血功能的血小板,在正常人身上至少该有15万,儿子却连

  1万都不到。这意味着凝血功能严重失调,更糟糕的是,只要受到些许碰撞就可能会流血不止。诊室的护理人员帮我准备各项住院所需的文件,并说明相关手续,但当时我脑中一片空白,因此她说的话,我一句都没听进去。

  带着沮丧的心情走出诊室与妻子会合,我相信她一定在等我带来好消息,可是希望破灭,甚至比预期还要糟。远远地,我看到一个小孩儿手中拿着零食奔跑尖叫着,后方的母亲出言制止他的不守规矩,这正是我们家常出现的场景。若是平日,我会厉声制止儿子奔跑,并语带威胁地告诉他:“你再跑吧!等你摔倒就有你受的了……”但此时此刻,我只怕孩子再多受一点伤,脆弱的他现在真的“不堪一击”。

  嘟比看到我走来,开心地勾住我的手臂:“爸爸,我们来荡秋千!”那是我们父子俩常玩的小游戏。当时我紧紧将孩子抱在怀里,眼眶泛红,一句话也说不出,脑海中突然浮现出过往相处的画面。很后悔自己曾经对他的责骂,很后悔自己始终忙于工作,没能多点时间陪他。孩子出世近三年来,我从来不曾有这么强烈的危机感,觉得自己随时会失去他,觉得没法陪伴他长大。

  妻子看出我脸色不对,大概也心里有数。我俩简短讨论了一会儿孩子的病情,以及接下来的打算。这时候嘟比拿着便利店的集点贴纸,要求兑换他喜欢的小玩具。过去我们从不轻易答应这个要求,总希望累积多一点贴纸,换取最大的奖品,这时候我却二话不说牵着他走进商店:“我们来看看可以帮你换什么礼物,如果换不到的话,爸爸买给你!”我勉强在孩子面前挤出笑容,现在的我不忍心看到他失望的表情。或许这是做父母的一种补偿心理,但在剧变的当下、未来的结果混沌不明时,我们不会也不想做任何一件可能令自己遗憾的事。

  小儿血液科主任对我们给予了照顾,他对孩子的诊断是“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意即原因不明的血小板数量下降。临床表现就如嘟比一般,皮下会出现点状出血,大部分是病毒感染所致,可使用类固醇治疗痊愈,少部分病人会成为慢性患者,反复发作。而血小板不足造成的凝血功能失调,严重者将流血不止,甚至造成脑内出血,因此治疗计划定为先使用类固醇,再视血小板数量回升情形,来判断疗效与调整药物剂量。但主任也特别提醒我们,若是经药物治疗后没有明显改善,则需做骨髓穿刺来进一步确认病因。

  为了监测治疗的效果,接下来几天嘟比都得持续接受抽血检验。“我可不可以不打针?”到了抽血时间,孩子只要看到护理人员走近,就会直觉地表达抗拒。“不行,你要乖乖打针,病才会快点好起来。”虽然心疼与不舍,但理性告诉我们必须配合这残忍但必要的过程。或许这就如俗语所说,“打在儿身,痛在娘心”。每每见到孩子因疼痛与害怕而哭喊得声嘶力竭时,我们的心就会揪在一起。

  儿子住院期间,陆续有领导、同事或朋友前来探视,给我们夫妻俩不少支持与协助,也总要我们对病情保持乐观,毕竟大多数的此类患者,都能顺利康复。“谢谢您的鼓励,但我真的很难不往坏处想……”某位同事特地到病房给我们打气,我握着他的手,情不自禁又落下泪来。对朋友伸出的援手,我们的感激点滴在心头,但在这个心情如浮木般载浮载沉的时刻,由于害怕失去这个孩子,内心还是会有强烈的不安全感。这三年来,孩子始终健健康康,我们甚至常嫌他精力过盛而调皮捣蛋。从没想过有一天,自己得为孩子的生命担忧。

  一时的痛苦或许可以忍,真正令人感到恐惧的是不知道这份苦痛究竟只是一时,还是将一世跟着我们的孩子。当时我们夫妻曾一起祈求上苍,别让这三岁的孩子再受这些苦;如果非得有人受苦,宁愿让我来代他承受。万幸的是,疾病的症状与血小板数量,都在治疗后逐渐改善,嘟比也在治疗一周后出院,后续的门诊追踪也显示病情持续好转。前后折腾数月,我们夫妻俩心中的大石总算放下。

  在学医与行医的路上,总是强调诊断的精准与治疗的效果。尤其是外伤处置和紧急手术,更要求医生在最短的时间做出最正确的决定。在追求“快、狠、准”的判断下,似乎少了一份对病人的同理心与关怀。于是,当看到家属对医护人员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感到担心,难免会觉得多虑,甚至可笑。仔细想想,这岂不也是一种专业的傲慢?

  同样一件事,在旁人眼中或许微不足道,但发生在自己在乎的人身上时,那种感觉才是刻骨铭心的“切身之痛”。有过这次的经验,我更能理解家属的不安与不理性,也才理解,有时自己不经意的一句话,会影响病人多深。这“视病犹亲”的同理心,看似仅有四个字,却得付出极大的代价才能养成。

  ……


展开
目录

推荐序 良医典范

作者序 人生总在选择中前进

第一章   当医者成为亲人

真正的痛

不敢负责的该负责

换位思考

同行相忌

是医生也是父亲

视亲犹病?

第二章   当患者有了选择

逢场作戏

抢救或解救

越专业越恐惧

是婚姻还是交易?

宠爱与溺爱

证人变被告

消费者的时代

以身作则

第三章   做好医生,是种选择

谁是好医生?

外科医生的妻子

是误诊还是误会?

医疗外的决定

投其所好

医者的好意?

对症下药

后 记 从医而终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