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柴[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赏析]
在世间一切实存的事物中,变化最为微妙的是光线和声音,它们总是在流动之中,总是在产生的同时便消失了;它们游移在“有”和“无”的边界地带,既证明了世界的实存性,又给人以虚无的暗示。如果说万有都在生灭之中,岩石也有化为尘土的一日,那毕竟是理性的推断,而光与声却在当下演示了万有的生与灭。
当然,诗歌不是哲学讨论,它需要给读者以活生生的感觉,引领我们进入到艺术的境界去体会某种哲理。王维的这首《鹿柴》,也许是中国古诗里蕴涵上述哲理的最好的例子。前两句写空山之中但闻人语之声而不见人的身影,由于这声音的不可捉摸,山的空寂也就是诗歌中世界的空寂成为一种波动的感觉渗透到人的心灵中来;后两句写黄昏时候的阳光透过深林投射在青苔上,这暗淡地浮动着并且正在静静地消逝的阳光,让人渐渐沉潜到世界不可言说的幽深之处。此刻,正处于虚幻与真实之间的世界显得极其单纯又极其丰富。
但诗歌在字面上只是写了诗人位于终南山下的辋川别业中鹿柴这地方的一个瞬间。
金陵酒肆留别[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赏析]
李白到处浪游,新朋旧知,聚聚散散是常事。他是一个自由洒脱的人,不爱把别离描写得凄凄苦苦,他的诗里,别离也是很漂亮的。
这一回,李白要离开金陵。暮春时节,柳絮飘飞。送别的是一群年轻人,他们应该是有钱、热爱文学而崇拜李白的,会把场面吵嚷得很热闹。而酒家的女招待也是识趣的人,她不断劝酒,使人醉得渐渐忘形。于是诗人指着窗外的长江吟出这首诗来,说是人情盈盈,长过江水。也许多少有些伤感,但这离别中更多的是欢快,所以诗的音调显得十分流畅。
第一句,柳花怎么是“香”的呢?谁也说不明白。李白很开心,他觉得柳花飞得好看,他又闻到了香味,他就说:“风吹柳花满店香”。别的他可不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赏析]
在国家是长久的战乱,在个人是连年的离乡漂泊,忽然“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安史之乱就此平定了,堵在胸中的烦闷如满天乌云一扫而空,满心欢喜如喷泉般涌出,于是杜甫有了这首“生平第一快诗”。
“快”当然首先是心情的欢快。但作为诗歌——尤其是格律严整的七律,怎样才能淋漓尽致地表达这种心情的欢快,却大有讲究。这首诗里,诗人的形象活跃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以一连串动作,迅捷地推进着诗的节奏:消息“忽传”而至,才“初闻”便已是泪满衣衫,悲喜交加,如痴如狂;边放歌边纵酒,歌酒未了,便呼妻还乡;而才说到还乡,想象中的舟船就已经飞贯三峡,直趋洛阳。音律、对仗仍然是工整的,但这种工整的形式非但没有阻碍情绪的奔流,反而强化了它的振动。千载之下,我们只要读起这首诗,便会被那情绪所感染,想要手舞足蹈一番。杜甫,不愧是诗中圣手啊!
然而,国家的混乱却并未从此结束,杜甫也终于客死异乡。后人读诗而念及于此,不禁又另生一番感慨。
寻隐者不遇[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赏析]
这诗篇制短小,语意也浅显,所描绘的场景,也说不上特异。那么,它的内涵,似乎只能是很有限的了。
但你仔细读它,总觉得有许多意味隐于言外。你可以想:在来访者的身后,有一个凡俗的世界,那里人们正为追逐名利而喧腾不休;来访者也许是对此感到疲倦了,便暂时地从中逃脱出来,试图到隐者的世界中品味一分高洁与宁静。而隐者却在云烟深渺之处,似乎让人感受到,他的世界对凡俗中的人而言,终究是遥不可及的;“童子”也无法道出隐者的踪迹,因为他只在隐者世界的边缘。于是,来访者与童子,在两个世界的交接处,有了这一番问答。
当诗歌的意象被用来象征深厚的内涵时,语言却是愈平淡愈有味,太精巧的修辞反而成为障碍。
……
展开
——张新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