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实在《我与白鹿原》中如是写到:"我坐在乡村木匠割制的沙发上,把一个大十六开的硬皮本在膝头上打开,写下《白鹿原》草拟稿 Di 一行钢笔字的时候,整个世界已经删简到只剩下一个白鹿原,横在我的眼前,也横在我的心中;这个地理概念上古老的原,又具象为一个名叫白嘉轩的人。"
《我与白鹿原》是市面上Wei一兼收创作手记与散文名篇的陈忠实散文集,围绕"白鹿原"的故事,展现了陈忠实的创作历程和生活趣味。
《我与白鹿原》收录了陈忠实《白鹿原》创作手记、"我与白鹿原"演讲原文,以及获奖、好评兼具的七篇代表性散文。从这本书里,可以饱览白鹿原背后的故事。
我与《白鹿原》:《白鹿原》的缘起和创作过程。
寻找自己的句子--《白鹿原》创作手记:描述了《白鹿原》人物的前世今生。
创作感受谈:"文学是个迷人的事业。我迷恋文学几十年,历经九死而未悔。"
饭事记趣:文学是一碗强人吃的饭,陈忠实就是强人中的强人。
原下的日子:荣获2004年《人民文学》优秀作品奖。
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荣获1990-1991全国报告文学奖。
忠诚的朋友:陈忠实回溯过去,描述走上文学道路的点滴。
愿白鹿常驻此原:《白鹿原》相关的感慨。
《白鹿原》的创作过程
写长篇小说的想法一产生,我就想,不用跑远,就把西安周边的三个县区的昨天了解一下。因为,西安在陕西的关中地带,是历史古城,包围着西安的有三个县:蓝田县、长安县,还有我家乡的咸宁县。咸宁县在辛亥革命后撤销了,合并到长安县,但县志都还在。解放前蓝田县最完整的、也是最后一部《县志》的主编,就是《白鹿原》中的朱先生。这个朱先生的原型姓牛,是清末最后一茬举人,他家离我家隔着灞河,大概有八华里远。
我查《县志》,其中有一件事对我影响很大。《县志》一摞几十卷,其中有五六卷是贞妇烈女卷,第一卷,某某村、某某氏,都没有妇女的名字,前头是她丈夫的姓,接着是她的姓,没有名字,两个姓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女人的称谓:某某氏,十六岁结婚,十七岁生子,十八岁丧夫,然后就是抚养孩子,伺候公婆,完成一生。这是我记忆里的妇女生命史,这大概是第一页上介绍的第一个人;往后一个比一个文字更少,一页上只是记两三个。到第二本的时候,没有任何事实记载,仅列一个人名字,某某村、某某氏,就排着人名。翻了几页我就挪开,没有什么内容。哎呀!就在我推开的一瞬间,我的心里咯噔一下,突然意识到,这些女性,用她们的整个生命换取了在《县志》上仅四五厘米长的位置。可悲的是,后来的人,包括我在内,没有谁愿意翻开它,没有人耐心地读一遍。这是几重悲哀!你想想,十六岁结婚、十七岁生子、十八九岁丈夫就死掉,然后在屋子里头伺候公婆、抚养孩子,作为女人的一生就是这样的过程!这种悲哀谁能感受得到?也许我多了一点敏感,随后又把这个《县志》拿过来,一页一页地翻过去。我想,多少多少年之后,一个还没有名气的作家,向这些屈死鬼们行一个注目礼吧!一页一页地翻过去,就在这种心理感受中,我产生了要写田小娥这个女人的想法。我想,无以数计的贞妇烈女传中,应该有这种声音,反叛那个腐朽不堪的婚姻制度。但是,具体的人物名字当时都不可能产生,我就是想应该有这样一个女人,为了合理的生存自我反抗。我跑了蓝田、长安和咸宁,把他们的县志都看了。田小娥这个人物是我意外的收获。
我与《白鹿原》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白鹿原》创作手记
创作感受谈
饭事记趣
原下的日子
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
忠诚的朋友
愿白鹿常驻此原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编辑推荐
陈忠实在《我与白鹿原》中如是写到:"我坐在乡村木匠割制的沙发上,把一个大十六开的硬皮本在膝头上打开,写下《白鹿原》草拟稿Di一行钢笔字的时候,整个世界已经删简到只剩下一个白鹿原,横在我的眼前,也横在我的心中;这个地理概念上古老的原,又具象为一个名叫白嘉轩的人。"
《我与白鹿原》是市面上Wei一兼收创作手记与散文名篇的陈忠实散文集,围绕"白鹿原"的故事,展现了陈忠实的创作历程和生活趣味。
名人推荐
"陈忠实先生所著《白鹿原》,一代奇书也。放之欧西,虽巴尔扎克、斯坦达尔,未肯轻让。"
--范曾(学者)
"陈忠实是当代文学非常杰出的作家。他的《白鹿原》已经成为我们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同时我跟他人也比较熟,他真的是一位君子,一位忠厚的长者,品格非常令人尊敬。"
--李敬泽(中国作协副主席、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