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儒学新儒学新新儒学(精)/成中英文集
0.00     定价 ¥ 98.00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 ISBN:
    9787300237145
  • 作      者:
    作者:成中英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7-05-01
收藏
作者简介

   成中英,美籍华人学者,第三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世界著名哲学家,2016年第五届“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1935年生于南京,1955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华盛顿大学哲学与逻辑学硕士学位,1963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终身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创始人及荣誉顾问,英文《中国哲学季刊》创始人及总主编,国际中国哲学会创建者及荣誉会长,国际易经学会主席,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中国哲学与比较哲学研究中心主持人,浙江大学文化与管理研究发展中心创始人,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并为国内外著名大学耶鲁大学、牛津大学、柏林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著名院校客座讲席教授。研究领域涵盖:儒家哲学、本体诠释学、中西哲学比较、形而上学、道德哲学、科学哲学、语言哲学。出版中英文学术著作逾35种,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由“古典儒家研究”“新儒学与新新儒学”“儒家精神论”“儒家的现代转化”四部分组成。全书以独特而深入的视角论述了儒学、新儒学和新新儒学中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阐释了儒家的精神性,讨论了儒家思想的现代转化以及儒学的当代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在儒家哲学中,孔子可说首先揭橥了人的心灵所蕴含的认知力与意志力,并显示了实践与实现德性的能力。子思进一步体悟到此一能力的超越而内在的根源,所谓天命之谓性。超越代表一个开放的、创化的、整体的存在,而内在则代表此一存在本体化与主体化以实现存在价值的方式。德性固然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繁荣相应,包含了对文化礼制等社会规范的认知与体验,可以实现为达到此一认知与体验的德行,但德性与德行也同时导向道德意识与良知的自觉,因而同时具有个体性、内在性、群体性、外在性与超越性。同样我们也可以论说古典儒家文献中的天的概念也包含了或发展出这五个方面的性向。这涉及性与命的区别及其认知。

  子思与孟子发挥了此一德性与德行的个体性、内在性与超越性,同时也彰显了此一内在性与个体性走向群体性与外在行为性的能力与过程。荀子在另一方面却明确地发现论述群体性与外在性文化礼制的根本重要性及其教化与转化作用,当然也同时标明了人类心性可以形成德性与实现德行的心理潜能与理性可能。但荀子并不拟强调成德成圣的超越性。相反,荀子更着重天的自然性与外在性。他在《天论》中如此说: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熟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质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事实上,子思、孟子与荀子并不必矛盾冲突,虽然荀子并未认识到此点。从一个整体的人性发展理论的观点,应该说思孟与荀子在认知上是互补的,同时这也显示了创造的体验与逻辑的论证的互补。更深一层看,二者也有本体论上的互容性,因为二者均未对人性之为人性的整体(一个开放的整体)做出全面的考察与反思。两个学派的表面的矛盾与其解决也正好推向此一整体的、发展的人性论的建立。我们必须认识孔子是此一理论的首创者,但孔子也启发了两个学派的、辩证的分途发展。由于地下简帛资料的发现,我们乃有机会清晰地认识到此一辩证的发展过程,也是我们能把这一发展推向一个自然的、更为完美而又有创意的结论。在这种理解下,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孟子与荀子对人性的善恶的看法大相径庭,但在荀子也不得不肯定或必须预设历史上有个别的人成为圣人,因而知道,再因而制礼作乐方才成为可能,而一般社会大众也必须有学习的能力,方能接受治理而谋社会的进步。这些都可以说是人性中的趋善之性。至于人心能知道,更显示了人的深度理性,成为人之为人的标志。

  在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不承认孟子过分的理想主义,认定人人都能自觉地成圣成贤。就社会大众来说,这是不现实的,也是违反历史的事实的。人类社会必须依靠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来谋求群体及个人的品质提升。孟子的“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的论证,可以有限地说明人可能具备的深度良知,但此良知却必须积极地利用历史经验与已形成的社会价值规范来开发。这就是荀子重视礼法教化的道理所在。子思与孟子倡导人性的内在五德,却未能仔细地解说内在五德的本体的根源性,其形成的过程,如何有效地区分内外,以及如何统合内外,自然遭受荀子从知识论上、逻辑学上与本体论上的大力批判。对这些批判,我们固然无法起思孟而诘之,却可以秉承问题之所在,进行我们代替思孟的回应可也。

  ……

展开
目录

古典儒家研究

战国儒家与孟子思想体系

法家与儒家政治哲学之对照
——一个价值论的评价

简述理解《性情论》与思孟荀哲学的统合

荀子对思孟五行说的批评与思孟荀的本体整合

古典儒家与宋明儒家哲学中的宗教实在与宗教理解

二程本体哲学的根源与架构

朱熹哲学中的方法、知识和真理观

论阳明心学与意志之善:良知的四层含义及其当前意义

儒家思想的发展与戴震的“善之哲学”

新儒学与新新儒学

熊十力哲学及当代新儒家哲学的界定与评价

从当代西方知识论评价熊十力的本体哲学

马一浮的“六艺心统说”与儒家经学的哲学意涵:
从“经典诠释”到“本体诠释”

论方东美哲学的本体架构

超融朱王:唐君毅论知与良知以及对《大学》的诠释

港台与海外新儒家学术特征比较探微
——成中英先生访谈录

现代新儒家的复杂命题

第五阶段儒学的发展与新新儒学的定位

新新儒学的意义及其发展
——成中英教授访谈录

儒家精神论

儒家和谐论的六个层次

儒家的精神性:终极本源性、内在创造性、整体实现目的性

论义利之辨与天人合一

义利之辨与儒家中的功利主义

儒家潜涵的宪法与宪政思想

儒家道德的辩证与人的形上学

国际《易经》研究:回顾与展望

儒家的现代转化

自目的论、责任论分析与重建儒家道德哲学

当代儒学两面相:信仰儒学与知识儒学

儒学之本与儒学的当代意义

儒家宪政与理性形式的现代化

从历史与哲学理解儒家全球领导力:古典模型与现代模型

儒学复兴与现代国家建设

儒家哲学的理论重建及其五项实践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