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趣味小历史,通俗易懂大话题
有趣有料 轻松明了 绝不烧脑
★耶鲁大学出版,小历史书系探讨大话题,文笔有趣且绝不烧脑的小史
★耶鲁大学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钦定”作家,美国大学、中学历史教科书编写者,耶鲁大学美国史博士詹姆斯·韦斯特·戴维森全新畅销著作。
★著名作者贡布里希的简明趣味历史写作法,语言生动,情节紧凑,拯救被美国历史“惨虐”的青少年和成人读者。
★历史竟还有这一面!换个角度看美国,让你大开眼界,原来历史上的大咖们还有如此出人意表的时候。
★历史的教训!从“大国”发展经验中淘金,规避人生弯路,发现成功机遇。
★作者老友时隔40年再度出山,为本书手绘精美插图,为阅读增添灵感和惊喜。
《耶鲁美国小历史》是继《耶鲁科学小历史》《耶鲁文学小历史》之后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历史”系列新成员。
《耶鲁美国小历史》生动地讲述了当今美国从蛮荒大陆演变为超级大国的500年历史:
从东西半球的第*次激烈碰撞,到原住民与殖民者间的依赖式发展;
从企图消除区域分界的剑拔弩张,到各种文化包容且独立的平衡共存;
从苦难带来的生存禁锢,到启蒙引发的思想觉醒。
在《耶鲁美国小历史》中,你将遇见一些人,比如战场上镇定自若的华盛顿将军、为废奴事业不惜葬送掉政治前途的林肯总统,还有那个坐在小椅子上大喊着要多吃一碗麦片粥的幼年卡内基……
作者詹姆斯·戴维森用妙笔带领我们走进美国历史浓缩精华的核心。
如果你是第*次接触这个主题,这将是一本无可比拟的入门书;如果你已是这方面的专家,此书智慧精准的叙述视角会让你在重温熟悉话题的同时,产生一种新意的惊喜。
第一章
鸟儿的方向
船长身材高大、脸膛红润。他站在甲板上,望向天空,灰蓝色的眼睛如同天空的投影。一大群鸟正从他头顶飞过。这些鸟并非水手们日常见惯、跟随他们飞遍天涯海角的海鸥,也不是那些在风暴来临时把船舵当成避难所的小海燕,这是一群在陆地栖居的鸟。它们来自北方—船长思忖着—因此也许是迁徙中的候鸟,为了躲避寒冬而离开远方某片陆地。这些鸟是他渴望已久的信号,因为它们的目的地无疑也是陆地,和他一样。
其他水手也望着天空,偶尔偷偷瞟向船长。他们对这位自称“世界洋海军上将”的船长并不完全信任。虽然船队和船员们都来自西班牙,克里斯托弗罗·哥伦布上将却来自意大利的港口热那亚。1492年夏末秋初,由“尼雅”号(Niña)、“平塔”号(Pinta)和“圣玛丽亚”号(Santa Maria)组成的船队启程向西穿越大西洋已有五个星期了。船员中没有人曾远离陆地这么长时间,他们也不曾看见任何神秘的国度和如山的财宝—那是这个外邦人向他们许诺过的东西。也许是时候了,与其让这位上将领着他们继续驶向死亡,不如行动起来,把他扔到船舷外面去。
哥伦布也同样不安,虽然他努力不让自己表现出来。他下令舰队调整航向—既然鸟群向西南飞行,他也打算这么做。
对克里斯托弗罗·哥伦布—我们还是用英国人的译法,称他为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吧—来说,这段航程已经太过漫长。他是一名织匠的儿子,却放弃继承父亲的产业,选择了航海生涯。长久以来,热那亚就是一个繁荣的海港,热那亚的众多海船穿梭在欧洲人了如指掌的广大地中海上,从东岸运来丝绸、香料和其他奢侈品。这些货物经过绵延数千英里的“丝绸之路”,从遥远的亚洲国度来到地中海东岸。哥伦布如饥似渴地阅读过一个名叫马可·波罗的意大利旅行家的作品,此人在两个世纪前曾沿着丝绸之路旅行,一直走到了“契丹”—现在我们称之为“中国”。在那里,他见到了这片土地的君王忽必烈大汗。在书中,马可·波罗描述了各种数不尽的奇迹和财富。
哥伦布曾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葡萄牙人在那里找到了黄金、象牙,还有可供买卖的奴隶。他也曾在大西洋中一路航向北方,几乎进入北冰洋。在到访爱尔兰时,他看到一条简陋的小船从西方的海面漂入港湾,船里有两具尸体—“一男一女,相貌奇特”。有人猜测,尸体看起来如此奇怪,是因为他们是从“契丹”一路漂流到此的。真实情况当然不是这样,不过无论如何,最能满足哥伦布想象的,还是各种和大西洋航行有关的说法。
当时的大多数学者已经认识到我们的世界是球形的。数个世纪以来,有关遥远西方岛屿及岛上未知人类的故事出现在各种古籍之中。有些作者猜测,在那个方向上也许还有一片广袤的大陆,而另一些则认为对岸就是亚洲,中间只有一片大西洋,但因太过宽广,不可能航行穿越。哥伦布则相信世界比大多数地理学家所认为的要小。他认为,从欧洲出发,向西航行到亚洲是完全可行的。
哥伦布向葡萄牙国王若奥二世提出请求,希望他赞助一次远航。葡萄牙西临大西洋,沿着非洲海岸向南航行对葡萄牙的船长们来说是家常便饭。1488年,巴尔托洛梅乌·迪亚士就曾绕过非洲的南部尖端,进入了印度洋,他的航线成为欧洲人借以获得印度和“契丹”珍宝的水路通道之一。然而哥伦布关于西方航线的想法显然没有引起若奥二世的兴趣,“一个口若悬河、自视甚高的家伙……满脑子都是幻梦和空想……”国王抱怨说。若奥二世可能是对的,哥伦布不仅头脑固执、有些虚荣,还过于自信。事实上,世界比他认为的更大。从葡萄牙出发向西到中国,大约需要航行12 000英里,而不是哥伦布猜测的
2 500英里。
然而,如果足够顽固的话,执迷不悟的人也并非不能成就大事。接下来,哥伦布带着自己的想法,来到国王斐迪南二世和女王伊莎贝拉一世统治的西班牙。两位统治者一开始并未把哥伦布当回事儿—他们正忙于同来自非洲的阿拉伯统治者们作战。这些阿拉伯人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控制着西班牙的大片土地。直到最后一支阿拉伯军队被赶出西班牙,斐迪南和伊莎贝拉才同意资助哥伦布的航行。
1492年8月,“尼雅”号、“平塔”号和“圣玛丽亚”号扬帆出发,哥伦布担任舰队司令。他首先向南航行,直到非洲海岸以西的加那利群岛,此地的风向较宜于向西航行。每天晚上,水手们就在甲板上任何能躺下来的地方和衣而卧,当晨曦初现,会有一名男孩唱起祷词:“愿上帝祝福白昼的天光,而我们赞颂神圣的十字架。”随着太阳升起,甲板上的露水会被晒干,水手们也开始劳作。他们看见飞鱼不时冲出水面,有时甚至“成群落在甲板上”。当海面平静时,水手们还会在船舷边游泳。
这样的平安喜乐并不能驱散心底深处的阴霾—到底哪里才是这片大洋的尽头?在接近满月的夜晚,迁徙中的陆栖候鸟仍会在月光中投下一片片黑影。直到10月22日,大约凌晨两点,喊声从“平塔”号上的瞭望哨传来:“提埃拉(陆地)!提埃拉(陆地)!”当太阳再次升起,人们眼前出现了一片白色的沙滩。那是一座岛屿。
他们到底到了什么地方?“契丹”海岸吗?哥伦布坐在一条驶向海滩的小艇上,心中充满疑问。马可·波罗曾经描述过一个叫“西盘古”的富饶岛屿,如今我们称之为“日本”,但这块小石头显然不是。那么“西盘古”会在离这里不远的地方吗?或者,这是一块没有任何欧洲人涉足过的土地?
他留意到海滩上有一个东西在快速移动,然后是另一个。看起来,有几个人刚刚跑进海滩上面的树林。
他们是谁?他身在何地?海浪将小船送上海滩,哥伦布走下船来。
序 言 IX
第一章 鸟儿的方向 001
第二章 时空中的大陆 009
第三章 众生于一 017
第四章 黄金时代,以及黄金的时代 027
第五章 世界分崩离析之时 039
第六章 救赎何在 051
第七章 圣徒与陌生人 063
第八章 勃兴之地 075
第九章 平等与不平等 085
第十章 启蒙与觉醒 099
第十一章 祸福相依 109
第十二章 不只是争吵 123
第十三章 平等与独立 137
第十四章 更完善的联邦
第十五章 华盛顿的担忧 163
第十六章 自由帝国 173
第十七章 人民之子 187
第十八章 棉花王国 199
第十九章 星火燎原 211
第二十章 边疆 223
第二十一章 越界 237
第二十二章 后果 251
第二十三章 如何重建? 267
第二十四章 划时代的大事件 279
第二十五章 衣领的颜色 289
第二十六章 双城记 299
第二十七章 新西部 311
第二十八章 运气还是勇气? 323
第二十九章 进步主义 335
第三十章 碰撞 349
第三十一章 大众 361
第三十二章 新政 373
第三十三章 全球战争 385
第三十四章 超级大国 399
第三十五章 世界末日 411
第三十六章 是你,是我,或者是他 421
第三十七章 雪崩 433
第三十八章 保守主义转向 445
第三十九章 千丝万缕 457
第四十章 继往开来 469
致谢 481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以哥伦布到达美洲为起点,戴维森在书中徐徐展开一幅美国历史画卷,并提出了一个新颖的观点:历史是由一段段个体记忆拼接而成的。
——《出版者周刊》
戴维森从人们熟知的美国历史中取材,并添加进小说式阅读元素。从第*页起,我们就能感受到作者对这一话题的热情,他让我们理解了“创造历史”与“书写历史”的巨大差异。
——《科克斯评论》
戴维森引领我们反观美国的历史与现在,我们不仅可以通过一种全新视角阅读历史,也能收获一种历史的思考方式,更好地理解“自由”“平等”与“合众为一”的含义。
——《每日野兽》
从奠基时代到当今世界,本书以极吸引人的、可读性极强的方式为你讲述整个美国历史。打赌你很少能通过这样一种亲近的视角走近这个国家。学生们会疯狂迷上它的。
——《图书馆杂志》
这是一本蕴含着大思想的小历史,细细地品其滋味,如诗般高声吟诵,亦或是轻声哼唱,如同一首赞歌。
——约瑟夫·J.埃利斯 《奠基者》作者
注入想象、活力与独特风格,作者詹姆斯·戴维森用妙笔带领我们走进美国历史浓缩精华的核心。如果你是第*次接触这个主题,这将是一本无可比拟的入门书;如果你已是这方面的专家,此书智慧精准的叙述视角会让你在重温熟悉话题的同时,产生一种新意的惊喜。
——H.W.布兰斯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教授
一部兼具文学优雅性与叙述创新性的小历史,不论语言还是内容,都能自始至终紧紧抓住读者的视线。这份创造力在当代作家中并不多见。
——克里斯汀·赫尔曼 《南十字星与美国信徒》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