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报告》将“辛普森案件”纳入其中,使作品有了一种观照,也就构成了中西方刑罚观念的一种比较与参照,让非法学界的读者将大有收益。
它是一部很有深度、很有力度的长篇小说。小说所写的是死刑案,但字里行间充满的是人性的关怀,作家所呼吁的是,人的生命是至高无上的尊严,而刑罚的本质不是要让罪犯受辱,更不是对罪犯实施肉体上的折磨,去追求那种“以血还血,以牙还牙”的复仇效果,而是要引起罪犯内心的忏悔,使之回归社会、重新做人。
新增作者书画《苏三起解》《乌盆记》《野猪林》等戏曲人物画以及萧瑟的秋景,或许在一定程度上着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刑罚观念与死刑的冷酷。
《死刑报告》2003年在《花城》第6期发表后曾一度引起轰动。一度被最高人民检察院机关报《检察日报》2004.9.10——2005.1.16全文连载。此后《北京晚报》《齐鲁晚报》等多家晚报连载。
《死刑报告/潘军小说典藏》是一部长篇小说,是当代中国首部关注死刑的小说。 小说通过对一个叫落城的地方几宗死刑案件的解析,对当代中国的死刑制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以文学的方式首次近距离地探讨死刑问题。小说以女警官柳青、记者陈晖和律师李志扬的视角展开故事,与之并行的是多年前美国那宗被称为“世纪审判”的辛普森案件的审理过程,如此的交织,形成了两种司法体系和刑罚观念的比照,同时也不得不对似恒定不变的刑罚观念和今天的死刑的适用进行深思。作家娴熟的叙述方式,使作品洋溢着人类关怀的精神,而显示的思辩色彩和独特视角,更让人心灵震撼。
《死刑报告/潘军小说典藏》:
正如事先陈晖所预料的,随后几天的所谓研讨是相当松散的,甚至连一个正式的会场都没有。与会者也不过是七八个人,分别来自大陆、台湾和香港,也有几个加州的所谓汉学家。除了参观游览拉斯维加斯的赌场和好莱坞,大部分的活动都在一位慕容先生的家中客厅里举行,大家随便交谈,喝着从大陆带来的乌龙茶和青岛啤酒。王可担任现场翻译并负责录音整理工作。那时陈晖刚读了刘小枫的《拯救与逍遥》,于是他的发言大都带有这本书的印象,有的几乎就是援引了刘先生的观点。譬如,中国历史上的一些作家,譬如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乃至鲁迅,都是在自身经历过一些磨难之后,才去歌颂那种貌似超脱的自由精神;而西方的作家,从古希腊悲剧作家到但丁、莎士比亚、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夫卡,却一直是在逆境中继续歌唱着神性的拯救精神。拯救与逍遥,是中西方最为根本性的精神品质差异。在中国精神中,怡然自得的逍遥是最高的精神境界;而在西方精神中,受难的人类通过耶稣基督的上帝之爱得到拯救,人与上帝重修旧好是最高的境界。
尽管这些观点陈晖本人也不是完全苟同,但是像刘先生的这样一种诗意般的归纳却还是足以引起与会者的重视的。
6月14日,在洛杉矶是一个阴晦的天气。这天会议没有什么安排,于是王可就来旅馆陪陈晖聊天。那是一家规模很小的旅馆,由一个华人经营,这个人也是本次研讨会的赞助商之一,免费提供食宿。但他的兴趣是大陆什么时候发行B股,大陆的B股有没有可能到华尔街来挂牌上市。对这些问题陈晖很茫然,他只说,回去好好打听一下。幸好这时王可来了,陈晖才得以摆脱窘境。这两个人掩上门一直从下午聊到天黑,陈晖像是患上了倾诉病,把一肚子的苦水都倒出来,但样子还很从容。陈晖说:人倒霉喝口凉水都塞牙,幸好现在是夏天,也算是自然降温了。
王可说:你现在一个人倒也简单,依我看你干脆过这边来算了。咱俩也有个伴。
陈晖说:我那点英语早就还给老师了,语言这关过不了,我到这边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睁眼瞎,怎么过?语言这东西,连毛泽东都说,非下苦功不可呢。
王可说:其实语言需要的不是苦功,而是环境。
你要是真想过来,我就帮你想想办法。至于托福这一关,也还是有辙的。我就曾经办妥了两个。
陈晖笑着说:又是作弊吧?可我就算是这么过来了,也适应不了啊。我现在不想再搞专业了,也不想再接什么狗屁案子,就随心所欲地写点那种准风月谈,聊以糊口。
王可说:这可不像你陈晖啊,当年在我们班,你可是最有锋芒的一个。你的毕业论文对刑罚,特别是对死刑的研究很让人刮目相看,怎么没几年工夫就这模样了?陈晖说:人是会变的。再过几年,我恐怕变得连你都认不得了。
说着,就随手把电视打开,里面正播着五花八门的广告。陈晖说:你看,我连广告也看不明白,怎么讨生活?美国也没什么好玩的,过几天我还是回我的北京吧。
电视广告过去之后,是正点播出的新闻节目。
……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死刑并不是一种权利,笔者已经证明这是不可能的,而是一场国家同一个公民的战争;因为,它认为消灭这个公民是必要和有益的。然而,如果笔者要证明死刑既不是必要的也不是有益的,笔者就首先要为人道打赢官司。
——(意)贝卡利亚
只要死刑还存在着,那么整个刑法就都散发着血腥的气味,整个刑法都带有阴森恐怖的印记,整个刑法都充满着报仇雪恨的污点。
——(德)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