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上编 现代文化视野中的中国20世纪文学概观
1.现代化的民族基点与中国20世纪文学的核心观念
1.1 现代性:中国文学现代化与民族化的双向选择特征
1.2 革命性:中国文学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1.3 人本性:重铸民族灵魂的现代人学核心
2.新文学“现代性”“新”的特质与中国20世纪文学主流话语
2.1 两种现代性、两个全球化
2.2 中国新文学现代性“新”的特质
2.3 鲁迅、郭沫若与中国新文学主潮
2.4 中国共产党文艺指导思想的现代性观照
3.现代化大叙事与中国新文学传统
3.1 新文学传统叙事的多重话语与多向发展
3.2 现代化大叙事中新文学传统特质的新建与阐释
3.3 现代化大叙事中新文学传统的回归与超越
4.经典的重新界定与中国20世纪新文学经典的诞生与延传
4.1 经典的概念、特征和意义
4.2 中国20世纪新文学经典的诞生
4.3 多维阐释空间与新文学经典的延传
5.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与古代文学资源
5.1 现代性语境与古代资源重振
5.2 进入古代文学资源的多种范式
5.3 突显问题意识与重建现实生命
6.现代风险意识与中国20世纪文学的生态审美存在
6.1 思潮交汇中生态境界的追求
6.2 内外关系中生命内核的多元把握
6.3 视界融合中生态审美系统的生成
7.文学史的现代聚焦与中国20世纪文学流派
7.1 作为方法论的中国现代文学流派研究
7.2 中国现代文学流派的发展和变迁
7.3 中国现代文学流派的总体特征
7.4 中国现代文学流派研究的“史”“论”结合问题
中编 中国20世纪文学思想、理论批评现代’陛研究
8.现代化视野中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科学评价
8.1 学理审视的眼光科学求实的评价
8.2 丰富命题的辨析复杂历程的概括
8.3 比较文化的视野中西思潮的交汇
8.4 现代品格的观照活的灵魂的凸现
8.5 开放时代的突破实践形态的重建
9.中国新文学语境与中国20世纪文论的现代转型
9.1 预制: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丰硕与局限
9.2 过渡:中国近代文学理论批评中外交汇、古今杂糅的特征
9.3 勃兴:“五四”时期文论的多元开放局面
9.4 定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批评的兴起和发展
9.5 繁荣:新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大变革、大发展
10.文化变迁中主体性的凸显与中国20世纪文论的总体特征
10.1 审美的社会价值论观念
10.2 注重主观选择的理论形态与批评类型
10.3 趋于科学化的思维方式与概念、范畴系统
10.4 多元共生、互补交融的两岸四地文论格局
11.中国文论的现代转型与方法论问题
11.1 审美的意识形态化的文学理论批评史
11.2 文学理论批评现代品格的确立及其现代化、民族化的双向进程
11.3 批评形态的分离互补与思、诗、史的辩证关系
12.文学思潮的蜕变与新时期文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12.1 研究过程回顾
12.2 理论问题探讨
12.3 研究发展前瞻
下编 中国20世纪文论现代转型研究
引言
13.文论现代转型的多重视域
13.1 文学性、科学性:文论现代转型的本体诉求
13.2 文化视野、意识形态性:文论现代转型的整体观照
13.3 主体性、生命意识:文论现代转型的内在动因
14.文论现代转型的发生:自省性批评(20世纪10—20年代)
14.1 历史背景、文化语境
14.2 文论家、批评家(梁启超、王国维、鲁迅、周作人、蔡元培、陈独秀、胡适)
14.3 文论家、批评家(沈雁冰、郑振铎、郭沫若、郁达夫、闻一多、吴宓)
14.4 发生期文论的基本特征
15.现代转型的发展:创造性批评(20世纪20年代末一40年代)
15.1 历史背景、文化语境
15.2 文论家、批评家(成仿吾、钱杏邮、鲁迅、瞿秋白、茅盾、胡风)
文集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