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姜义华口述历史(精)/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口述历史丛书
0.00     定价 ¥ 40.00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45811476
  • 作      者:
    作者:熊月之|口述:姜义华
  • 出 版 社 :
    上海书店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10-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稿为著名历史学家、复旦大学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主任、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姜义华教授其历经坎坷的人生历程的回顾。全书按主题区为五章,第一章讲述学生时代的求学历程。第二章讲述在逆境中攻苦食淡,治学著述,不断进取累结硕果的学术生涯。第三章讲述作为新时期上海学术文化领域的领军人物,为上海和复旦大学建设发展奔走献策的活动。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讲述师长、同学、朋友、亲人。以充实生动的文本向读者呈献了一代知识分子为国为民上下求索的赤诚情怀。
展开
精彩书摘
  《姜义华口述历史》:
  一、学生时代的两次闯祸一张大字报的风波我于1957年9月考入复旦大学,那年十八岁。
  1957年复旦历史系招生数是一百人。因1956年国家提出“向科学进军”,一大批调干生进来。从1953年开始,凡是国营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系统的正式职工,经组织上调派学习,或经本人申请组织批准离职报考中等专业学校和高等学校的,均称调干生。我们那个班的调干生特别多。还有一些原先学俄语的也转到这里来。一百个学生没有分班,—道上课。到毕业时只有八十多个学生了,有些走了,有些去世了,有些是因为身体不好。调干生大部分是读到毕业的。调干生上学的条件主要是出身好、表现好、领导信任,至于其文化基础是不重要的。后来我们学校、系里的不少领导干部,包括年级学生会、系学生会、校学生会的干部,都出自我们班上的调干生。我们班留在系里的,一个是近代史的王知常,一个是古代史的樊树志,是作为教师留下来的,留下来的做政治工作的叫朱剑良、鲍怀崇、尤垂坝,他们原来是校、系学生会主席及年级党支部副书记。
  历史地理研究室留下来做资料工作的是郑宝恒。还有读研究生的许道勋、赵克尧。
  从1957年到1962年,对于我们国家而言,是很不寻常的时期。五七年反右,五八年大跃进,然后是三年困难时期。我们那一届学生,一进来就遇到反右斗争。那时,高潮虽然已经过去,但还没有结束,还在继续。历史系是重点。我进校时,王造时、陈仁炳、张荫桐等教授已经是右派,被打倒了。学生中右派不少。这个斗争过去以后,上课还是比较正常的。大跃进运动起来以后,教学工作就受到严重影响。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学生到工厂劳动,我们是到大中华橡胶厂;二是在学校里,批判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批判资产阶级学术权威;三是学生编书。所以,五八年上课就比较少。有一段时间,基本不上课,偏激地认为不要讲中国史、世界史了,只要讲毛泽东论中国史、马恩列斯论中国就够了。到了五九年,恢复了一段时间,六〇年以后,上课就比较正常了。
  大跃进时,大炼钢铁,我们都参加的。在大中华橡胶厂劳动了好几个月,学生全部都下工厂。我们基本上做辅助工,跟着工人打下手,有一部分是做轮胎,三班倒。大中华橡胶厂在衡山路,上海唱片厂旁边,现在已经拆除了,现在那里是徐家汇绿地。大炼钢铁最高潮时期,我们又到中山西路那边,烧水泥,一大筐,一大筐,大概三百斤重的石头,抬上去,把它烧成水泥。烧出来的水泥,即土水泥,能用吗?说不上。我们是那里的主要劳动力。到那里去的,有我一个,赵克尧一个,许道勋一个。我们几个在水泥厂,整天都在抬大筐。那段时间,我们还被抽出来,即在水泥厂下班后,到徐汇区政府大炼钢铁。就在区政府院子里,造了一个小高炉。那地方在徐汇中学旁边,也就是原来上海社科院历史所旁边,现在已经没有了。那时,我们对徐家汇非常熟,因为我们宿舍就在宛平路上。我们在那里差不多半年时间,是指导员和我们一道去的。
  我们那时都是满腔热血,上面的安排,大家都去做。问题是,那样烧出来的是不是钢铁?我们也弄不清楚。那时,上上下下,全国到处热火朝天。在复旦大学,学校要造物理大楼,我们就去当小工。那是六〇年。我们的工作是拌水泥,拌三合土,一包一包水泥,一筐一筐黄沙,和石子一起倒下去,拌!、每天都干这活。最冷的时候,在那里干,打赤膊,穿一个大背心。我们的速度甚至超过机器,超过搅拌机搅拌的速度。所以,物理楼的建造,有我们很多的汗水。
  ……
展开
目录
编撰说明

第一章 青春重锤
一、学生时代的两次闯祸
二、“反面教员”
三、宇宙一微尘
四、又作“池鱼”及平反

第二章 追求信史
一、从事学术研究缘起
二、在资料室工作
三、参与《日本军国主义史》与《沙俄侵华史》编写
四、注释章 太炎著作
五、推动文化史研究
六、史学理论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研究

第三章 一得之愚
一、上海文化发展战略研讨会
二、组建复旦大学中国当代社会文化研究中心
三、为改革开放继续鼓与呼
四、参与海峡两岸多方位交流
五、为复旦发展出力

第四章 师恩友善
一、复旦老师
二、萧克
三、校外师友

第五章 故乡与亲人
一、故乡扬州
二、两个母亲
三、贤内助
姜义华教授学术活动年表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