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碳收支核算及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2)中观层面主要是针对县域、城市或省级层面的研究。重在通过不同空间尺度的碳收支清单的核算,探索碳收支格局和过程,以寻求区域碳管理对策和低碳发展模式。主要包括如下内容:①区域碳收支清单核算,即建立区域层面的碳吸收/排放清单;②区域碳补偿机制研究,即从空间角度探讨区域横向碳补偿的策略;③区域碳收支格局分析,即区域碳收支强度分析与碳平衡分区研究;④区域碳足迹研究,即区域碳吸收对碳排放的补偿效果;⑤区域低碳发展模式。
(3)宏观层面主要是开展国家和全球层面的碳收支与碳平衡研究。通过需要开展国别碳收支研究,目的是寻求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并寻求减排、减缓和适应对策。
以上三个阶段的研究从微观到宏观依次侧重于“碳收支机理”、“碳收支格局与过程”及“碳减排策略”等不同的方面。最终目标一是能够建立跨越不同空间尺度的碳收支核算模型;二是通过碳收支机理和过程的研究,寻求在区域层面可操作性的碳管理模式和策略。
三、区域碳收支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的概念是英国学者坦斯利(Tansley)于1935年提出来的,强调在一定自然地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有机体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功能上的统一。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中栖息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王建,2010)。生物生产、物质循环、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生态系统理论突出强调了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协调的关系。生态系统包含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两部分,其中,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了系统的主体和物质能量流动的主要环节。生态系统的理论核心可以总结为整体、协调、循环和再生等(赵桂慎,2009),该理论不仅应用于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治理,而且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等领域的循环经济与生态设计中,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对于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