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抗日战争时期吴其昌为恩师梁启超所撰写的传记。当时吴氏担任武汉大学历史系主任,随校西迁四川乐山,患肺病而咯血,仍强自振作,应约著作此书,写到一半就去世了。但这半部《梁启超传》,数十年来影响着无数读者。陈寅恪读后感慨颇深,特为撰写文字一篇。
该书虽然是梁启超的传记,但着眼广大,不是汲汲于记录传主的生平而已。它以开阔的眼界和充沛的感情,为后人走进梁启超的历史和精神世界提供了很大便利。
第七节 梁氏幼年的家庭生活及家乡环境
二五 镌留着悲壮史迹的“崖山”熊子乡
熊子乡——这梁氏降生的地点,也足够刺激梁氏一生之荣誉和热血。何以故?梁氏自己就曾说过:
余乡人也,于赤县神州有当秦、汉之交,屹然独立群雄之表数千年,用其地与其人,称蛮夷大长!留英雄之名誉于历史上之一省。于其省 也,有当宋、元之交,我黄帝子孙与北狄异种血战不胜,君臣殉国,自沈崖山!留悲愤之纪念于历史上之一县。是即余之故乡也。……余实中国南端之一岛民也。……(《三十自述》)
梁氏以一“数百年栖于山谷”而为“岛民”之特质,而自幼即受本乡过去“光荣”和“悲痛”两大纪念之刺激,梁氏一生命运“种子的薰习”,即奠基于此时。
二六 祖榻上的口训
他脑海薰习中所受最早、最洁、最纯和一生印象最深的,当推他祖父梁维济的口训。
余逮事王父者十九年。……王父爱余尤甚。四、五岁,在王父及母膝下授四子书、诗经。夜则就睡王父榻,日与言古豪杰、哲人嘉言懿行。而尤喜举亡宋、亡明国难之事,津津道之!……(同上)
后来,梁氏虽然受“康党”所挟持,不能始终追随中山先生以倒满清,但他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所发表的言论,竟是一个激烈的革命党!
……鄙人诚非有爱于满洲人也。……鄙人虽无似,一“多血多泪”之人也。每读《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纪略》,未尝不热血溢涌!故数年前主张“排满论”,虽师友督责日至,曾不肯即自变其说。至今日而此种思想蟠结胸中,每当酒酣耳热,犹时或问发而不能自制。苟思有道焉,可以救国,而并可以复仇者,鄙人虽木石,宁能无歆焉!……(《伸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
像这种明确痛快的文章,真可与当时革命党的宣传品的笔锋,交相比美。严复批评“梁氏实为亡清代二百六十年社稷之人!”(见《学衡杂志》:严几道与熊纯如手书)。虽然未免推奖过甚,然而他的首先发难的功绩,实在是不容否认。而梁氏也曾说:
当光绪、宣统之间,全国有智识、有血性的人,可算没有一个不是革命党。但……手段却有小小差异:一派注重种族革命,说是只要把满洲人撵跑了,不愁政治不清明。一派注重政治革命,说是把民治机关建设起来,不愁满洲人不跑。……(《时事杂论·辛亥革命的意义》)
这话可以代表当时多少有血性的人的意见,虽不可知;但无论如何,却确确实实可以代表梁氏个人当时的意志和行动。
二七 开始离乡——睁开眼睛了
童年的梁启超,究竟不过是一个不见世面、孤栖山海的“岛民”,然则他后来一生的政治、民族、文化、……等意识,是怎么样养成的呢?他虽然是一个聪明绝顶的天才:六岁,五经卒业。九岁,能做千言的文章。十二岁,便中秀才。可是天天所埋头钻研的,不过是“八股”。虽是他自己极其讨厌“八股”,然而不知天地间除了“八股”以外,还有所谓“学问”!他说:
……余自先世数百年,栖于山谷。族之伯叔兄弟,且耕且读,不问世事,如桃源中人。余生九年,乃始游他县。生十七年,乃始游他省。犹了了然无大志。梦梦然不知有天下事!余盖完全无缺,不带杂质之乡人也。……(《夏威夷游记》)
中了秀才以后怎么办呢?
……十三岁,始知有段、王训诂之学,大好之。……肄业于省会之学海堂。堂为嘉庆间阮元所立,以训诂、词章课粤人者也。至是乃决舍帖括(即八股),以从事于此。然不知天地间于训诂、词章之外,更有所谓“学”也。……(《三十自述》)
那时全国所通行的口号,连“灶下老婢”都知道的,叫做“穷秀才,富举人!”“一举成名天下闻!”中了举人,那还了得!而梁启超十七岁就中了举人。主考官为贵阳李端棻,酷爱这位青年新贵,却认为“国士无双”,打破社会地位的悬殊,就把他的妹妹许配给梁氏。并且就携挈着同赴北京去殿试。这回可下了第。好得很哩,如果梁启超十八岁就点了翰林的话,那末轰轰烈烈“戊戌政变”的主角,没有梁启超其人了。而梁氏如不经过十四年亡命生涯,那末这期间可泣可歌的雄文,也不会流传于天地间了。
下第归上海,购得《瀛寰志略》,才知道全球五大洲的形势及世界万国的部位大小,原来如此。于是索性把江南制造局所译的新书,大部是天、算、医、工、理、化等著作,不管懂不懂,都挪来硬读一顿,虽然不能消化,可是新生命和新血液,就此开始灌注入梁氏的体中了。
第八节 康梁会接——关于思想、学术、政治的渊源
这里我们要叙说到梁氏的老师——决定梁氏半生命运的老师兼党魁,一位过渡时代必须牺牲的失败怪杰——叫做康有为的故事了。
二八 康有为氏的速写
那绰号叫做“圣人为”或“康圣人”的怪杰,他是广东南海县人。出身于理学名门的宦族。原名祖贻,字广夏,号长素。少时受业于名儒朱九江先生甚久,——这位朱次琦是调和理学上的程朱、陆王两派而不讲考据的学者。康学终生以此为基础。但康是一位野心蓬勃、开展前进、活泼飞跃的人。而港粤又是西洋文明的精华及渣滓杂凑之地。康的前进欲与求知欲,大大感觉不够。于是一人独居在西樵山上四年,把那时译出来的西洋学说,“皆初级普通学,及工艺、兵法、医学之书,及耶稣经典……”等一顿乱读,又乱读一顿佛经,乱翻一顿九通。便自以为“学贯天人”,思通六教,包罗古今中外,新旧博通,“内圣外王”的盖世奇才、通人、大儒了。其实,以他的这样毫无科学训练的脑筋,毫无基本科学的常识,一人在山,把西洋科学、印度佛学、中国经史理学,乱读杂翻,胡思玄想,忽然自以为“恍然大悟”,说出来那真是“妙不可言”!他不知道这不过是“知识欲的冲动”,而决不是“求学问的正确轨道”。然而因其鹤立于一般“冬烘秀才”、“腐朽大老”之上,致养成他“予智自圣”的夸大狂态度,不肯随时代而进步,到底被时代所遗弃而消杀!哀哉!那时候康氏才二十八岁。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梁任公为吾国革命第yi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十五年来,吾国人士所以稍知民族思想主义及世界大势者,皆梁氏之赐,此百喙所不能诬也。去年武汉革命(1911年武昌起义),所以能一举而全国响应者,民族思想政治思想入人已深,故势如破竹耳。使无梁氏之笔,虽有百十孙中山、黄克强,岂能成功如此之速耶?近人诗“文字收功日,全球革命时”,此二语惟梁氏可以当之无愧。
——胡适
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黄遵宪
他(梁启超)负戴着时代的使命,标榜自由思想而与封建的残垒作战。在他那新兴气锐的言论之前,差不多所有的旧思想、旧风气都好像狂风中的败叶,完全失掉了它的精彩。二十年前的青少年——换句话说,就是当时有产阶级的子弟——无论是赞成或反对,可以说没有一个没有受过他的思想或文字的洗礼的。他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有力的代言者,他的功绩实不在章太炎辈之下。——郭沫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