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理论篇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1 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之路
1.2.2 中国背景下的创新系统理论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1 基本研究思路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
1.4.1 主要分析方法
1.4.2 基础数据来源
1.5 研究难点与突破
1.5.1 研究的难点突破
1.5.2 研究的创新特色
第2章 协同创新基础理论
2.1 协同创新系统发展
2.1.1 创新理论的形成——熊彼特的开创性贡献
2.1.2 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的形成与发展
2.1.3 创新系统理论的兴起
2.1.4 创新系统理论的网络化、开放化和一体化
2.2 创新系统理论
2.2.1 国家创新系统研究
2.2.2 区域创新系统研究
2.2.3 产业创新系统研究
2.2.4 企业创新系统研究46|协同创新系统的统计度量与模型研究
2.3 创新定量研究
2.3.1 创新测度评价研究
2.3.2 创新微观实证研究
2.4 理论综述小结
第二篇 测度篇
第3章 协同创新系统评价体系研究与维度分析
3.1 协同创新理论的含义
3.2 协同创新理论的主体维度
3.2.1 企业——自主创新主体
3.2.2 政府——制度创新主体
3.2.3 科研机构——知识创新主体
3.2.4 教育机构——人才培养主体
3.3 协同创新理论的产业维度
3.3.1 高技术产业——科技前沿引领
3.3.2 文化产业——文化催生创新
3.3.3 信息产业——信息化支撑创新
3.3.4 金融产业——金融扶持创新
3.4 协同创新理论的要素维度
3.4.1 技术创新——核心要素
3.4.2 非技术创新——关联要素
3.4.3 创新资源——基础要素
3.4.4 创新环境——环境要素
第4章 协同创新系统发展的数量分析
4.1 协同创新系统主体维度的统计测度
4.1.1 企业创新基本情况
4.1.2 政府支持基本情况
4.1.3 科研机构基本情况
4.1.4 教育机构基本情况
4.2 协同创新系统产业维度的统计测度
4.2.1 高技术产业发展状况
4.2.2 文化产业发展状况
4.2.3 信息产业发展状况
4.2.4 金融产业发展状况
4.3 协同创新系统要素维度的统计测度
4.3.1 技术创新统计度量
4.3.2 非技术创新效果测度
4.3.3 创新资源来源分析
4.3.4 创新环境质量评价
4.4 协同创新系统的统计测度体系
4.4.1 测度体系设计的指导思想
4.4.2 测度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4.4.3 测度体系的结构框架
4.4.4 测度指数的计算方法
第三篇 国家篇
第5章 国家协同创新系统发展评价与指数测算
5.1 国家协同创新系统分析框架
5.1.1 国家协同创新系统指数设计
5.1.2 国家协同创新系统主体维度
5.1.3 国家协同创新系统产业维度
5.1.4 国家协同创新系统要素维度分析体系
5.2 国家协同创新系统指数测算与国际比较
5.2.1 国家协同创新系统指数综合评价结果
5.2.2 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的优劣势比较
5.3 国家协同创新系统指数增长与动态比较
5.3.1 世界主要国家协同创新系统指数增长分析
5.3.2 中国与主要国家协同创新系统指数动态比较
第6章 国家协同创新系统方程与要素关联机制
6.1 国家协同创新系统发展模式及要素关系研究
6.1.1 国家协同创新系统发展模式分类研究
6.1.2 国家协同创新系统三大维度关系研究
6.1.3 国家协同创新系统主体维度与产业维度的关系研究
6.1.4 国家协同创新系统主体维度与要素维度的关系研究
6.1.5 国家协同创新系统产业维度与要素维度的关系研究
6.2 国家协同创新系统方程实证研究
6.2.1 国家协同创新系统方程的基本设定
6.2.2 国家协同创新系统方程的实证解读
6.3 国家协同创新系统发展阶段特征与预测
6.4 国家协同创新系统发展模式及对中国的启示
第四篇 区域篇
第7章 区域协同创新系统发展评价与指数测算
7.1 区域协同创新系统分析框架
7.1.1 区域协同创新系统指数设计
7.1.2 区域协同创新系统主体维度分析体系
7.1.3 区域协同创新系统产业维度分析体系
7.1.4 区域协同创新系统要素维度分析体系
7.1.5 区域协同创新系统整体分析框架
7.2 中国31个省区市区域协同创新系统的静态比较分析
7.2.1 中国31个省区市区域协同创新系统指数结果
7.2.2 区域协同创新系统三大维度比较分析
7.2.3 区域协同创新系统均衡发展分析
7.3 中国31个省区市区域协同创新系统的动态发展分析
7.3.1 中国31个省区市区域协同创新系统能力增长分析
7.3.2 中国31个省区市区域协同创新系统能力区域变动
第8章 区域协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