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小王子的领悟(精)
0.00     定价 ¥ 42.00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42660855
  • 作      者:
    作者:周保松
  • 出 版 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18-01-01
收藏
编辑推荐

★ 人人都爱《小王子》,但并非人人都能读懂《小王子》。

——《小王子》的简单美好人所共知,但这部世界名著的意义,并不是只有简单美好。周保松用哲学家的思考,对《小王子》进行全新解读。“驯服”之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生路上、成长过程中的种种“妥协”与“拒绝”之外,是否还能找得到第三种选择;现代人走出孤独的出路在哪里;生命中的理解与关怀,是如何塑造着我们的社会制度……

★ 一份送给小朋友的成长礼物。每一个成人都曾是独*无二的孩童;每个孩童都是哲学家。

——每一个大人,想必都很乐意向小朋友讲述小王子的故事。如果他们问起,小王子为什么会离开玫瑰?狐狸为什么出现又消失?小王子周游过的那些星球上的人是不是坏人?小王子最后在沙漠里倒下,是不是死去了?以上种种关于爱、责任、生活和死亡的思考,周保松用诗人般的温柔笔触在书中做出解答,将现代社会与童话联结在一起。

★第十届香港书奖获奖作品,陈冠中、陈嘉映、崔卫平、刘瑜、钱永祥等 联袂推荐


展开
作者简介

周保松|作者

七十年代生于内地农村,八十年代移居香港,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并取得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哲学博士,现为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副教授。喜欢文学,关心教育,研究政治哲学。著作包括《在乎》《政治的道德》(2015年获“香港书奖”)《自由人的平等政治》《走进生命的学问》《相遇》《政治哲学对话录》等。曾获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模范教学奖及通识教育模范教学奖。微博:@周保松

 

区华欣|插画

画画人。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致力教学与创作。插画曾刊于不同报章杂志。办有个展《断烂记》。近年创作《咩世界》漫画,于《明报•星期日生活》连载至今。现职香港兆基创意书院视艺科老师。个人网站:auwahyan.net


展开
内容介绍

《小王子》是许多人热爱的文学经典,但又不仅仅是一本文学经典。周保松在多次重读《小王子》之后,对书中小王子的选择与行动,又有新的感悟与思考。

这是一本关于文学的哲学札记,是一个书迷与读者的阅读分享,也是周保松写给五岁女儿的成长礼物。

全书共十五章,周保松用他的哲思和童心,每章以小王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所面临的不同的困境与际遇为切入点,结合当下的社会现实,对驯服、梦想、生命、责任提出新的思考与解读,思索生活的意义与美好,也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在文学经典中思考哲学意义,在写作中与读者分享阅读体验,在领悟之后继续认真感受生活,更加坚定前行。


展开
精彩书评

《小王子的领悟》助我们记起成人都曾是独*无二的孩童,任其成长、成熟,毋庸离弃本真。——陈冠中| 作家

 

人到成年,每天赶着做必须完成的事情,心却可能渐渐麻木,对什么都不那么在乎了。保松读《小王子》,写出这本小书,“我见到自己还在乎:在乎能否好好理解玫瑰、狐狸和小王子……在乎这个世界应否变得更加合理公正。”愿读者通过读这本小书,又重新回想起自己真正在乎的是些什么。——陈嘉映| 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哲学家追问人生的意义,竟然有着侦探小说般的严谨、绵密,也有着诗人的温柔叹息和深切祝福。——崔卫平|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瓶花帖妥炉烟定,觅我童心廿六年”,龚自珍的领悟,也是周保松的领悟。读了这书,再读一次《小王子》,或许也是你的。——傅月庵| 出版人、作家

 

周保松是我认识的同龄人中*像“一团火”的。在一个文化青年热衷于炫耀自己的幽暗和颓废的时代,这种无拘无束的光与热格外醒目。《小王子的领悟》就是这样一个光与热之作。在这本书里,他沿着小王子的足迹去追问什么是美好生活、什么是爱、什么又是理想的公共生活。周保松用他的思考照亮童话中那些看似平淡的细节,仿佛用一把锤子敲出每一粒核桃中的果核。——刘 瑜| 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作家

 

周保松深信哲学的思考攸关“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决不能是知识游戏;他并不彩笔渲染自身的经历与感受,却一路提防着庸碌与无聊;他深知人们相互的理解备受限制,但即便承认一己的无力,仍然愿在沉默中尊重每一个生命的独特。如今他一本这种质朴认真的态度,写下《小王子》带给他的启发与感动。这本书的风格在中文哲学界罕见先例,后来者也很难效仿。在这个喧嚣、炫学与世故的时代,这本书值得你我找个僻静处定心阅读。——钱永祥 |“中研院”研究员、《思想》主编

 

周保松的书,教我读懂《小王子》。——沈祖尧|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


展开
精彩书摘

归零之前

“什么都没有,只有一道黄光在他脚踝附近闪了一下。他一动也不动地站立了片刻。他没叫喊,像一棵树那样,慢慢倒下。因为沙的缘故,甚至没发出声响。”

这是小王子离开地球,或者更准确点说,消失于世界的一刻。

这是死亡吗?——许多读者会问。作者圣埃克苏佩里没有明确告诉我们,因而留给读者许多想象的空间。只是读者或许没有留意,这个慢慢倒下去的意象,其实是我们每个人最后都会走过的一刻。

这一刻,是我们人生的终点。

死亡这件事,我一点也不陌生。我从很小很小的时候开始,就已目睹各种死亡。老死、病亡、夭折、少逝、自杀、意外,甚至刑场枪决,我都见过。有的很快忘掉,有的伤痛不已,有的则留下永难磨灭的印记。

关于死亡,我最直接的体会,就是人死后,会归零。这种感受,去过火葬场告别遗体的人大抵都会明白。一刻前,亲人的身体还在;一刻后,在熊熊火光中,形躯瞬间化为灰烬,什么也没留下。这是十分残酷却异常真实的一幕。在死亡面前,所有坚固的,都会烟消云散。

这是我们所有人的归宿。

有一天,我也会归零。

归零,是个什么概念?

用英文讲,就是你本来是something,现在变成nothing。你本来是世界的一分子,本来好好存活在某个地方,本来忙着一些有意思的事情,本来正和某些人亲密交往,突然间,这一切都不再存在。

世界热闹依旧,你却不在其中。

归零,意味着你从世界彻底退场。

人世间所有事物的对照,很难想象还有什么及得上生死之别。一边是存在,另一边是虚空;一边是白日,另一边是黑夜;一边是意识,另一边是寂灭;一边是同在,另一边是孤独;一边是所有美好之可能的必要前提,另一边是所有美好之不再的必然结果。

对照如此巨大,但从这一边跨到另一边,却又如此容易。

常常,死,就在一瞬间。你来不及思考,做不及准备,赶不及道别,死亡便已来临。每天新闻中出现的地震、海啸、空难、车祸以及身边亲友突如其来的厄运,在在提醒我们,生的脆弱和死的无常。

如何面对人的归零,是人类恒久的困惑。

宗教和哲学,由此而生。

灵魂不灭,死后永生,六道轮回,皆可视之为对此的回应。这些信仰,确实给人许多力量和安慰。毕竟在知性上与精神上,“人死归零”都是人类很难接受的事。人异于动物者,是人有存在意识和价值意识,因此能意识到己身的存在及存在本身的可贵,因此也就难以面对己身注定从存在走向不存在的命运。

我也曾为此困惑不安。

我主要不是害怕死亡过程中可能要忍受的各种痛苦,毕竟那一刻尚未到来;也不是耽于人世间的种种美好,虽然那确实教人留恋;更不是对死后那未知的世界有什么恐惧,终究那是我难以触及的神秘。

最最教我困惑难过的,是看着自己最尊敬最亲近的人永别这个世界。

永别是什么意思?就是永远不能再见。

试想象,你和你在乎的人曾经言笑晏晏,曾经朝夕与共,曾经相濡以沫,曾经患难相随,然后他走了,气味还在,旧物还在,音容还在,唯独他不在了,永永远远地不在了,你遂感到难以言说的荒谬和伤痛:为什么昨天还在,今天就不在了?到底他去了哪里?这有什么道理?

我曾努力寻找宗教的慰藉,过程艰难,最后唯有空手而回。

生命来到此刻,我终于接受人死归零这个事实。

人生哲学最根本的问题遂是:如何活好余生。

所谓向死而活,就是朝向归零,好好存活。

有人或会问:既然人到最后终必归零,所谓活得好不好,有什么意义?认真努力地活和随意懒散地活,又有什么分别?

是的,人终会死去,但在离开之前,人活得好不好,对每个当事人来说,却有重大意义。

道理很简单:我的生命是我的,不是别人的,而我只能活一次,因此我必然十分在乎自己活得好不好。

如果我能用心活出充实而美好的人生,我的生活就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这种意义和价值,真实体现于当下活着的我身上。

我们都知道人的生命有限,但正是因为有限,所以如何在有限中活好自己的人生,才变得如此迫切和如此重要。认真地活和懒散地活,对当事人来说,最大的分别,就是前者较后者更有机会不枉此生─我们希望活得不枉,因为我们在乎自己。

由此可见,死亡之必然,不仅没有消解意义问题,反而是问题成为问题的重要背景。如果人可以长生不老,让生活永恒地重复,那么意义问题就会变得微不足道,因为如果一切都可不断重头来过,怎么活其实无甚所谓。

又或者反过来想,如果有人将你的生命压缩到只剩下一天,那么如何过好这一天,对你就会是非常沉重的挑战。

你必然会问:谁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什么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我要怎样安排时间,才能最有意义地活好这一天?

要答好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关于生死的实践智慧。

有人或会进一步质疑说,这种说法如果不是自欺,就是自我安慰,因为如果站在更宏大的宇宙的观点看,我们将发觉,每个个体都只是宇宙的一粒微尘,无论活得多么认真多么精彩,对世界也不会有任何影响。人的生命,实在太短暂太渺小,是故怎么努力,最后也是徒然。

我不这样认为。我们无需否认,客观而言,人确实是宇宙的微尘。但即使是微尘,我们仍然是宇宙一部分。如果我认真地活好自己,我就真实地为世界带来哪怕是极为微小的转变。这点转变,是因我而变。

小王子用心驯服玫瑰,宇宙就会因为有过这样的爱情,而变得美好一点;小王子用心驯服狐狸,狐狸眼中麦子的颜色,从此就别有情怀。这样的驯服,难道不是在改变宇宙,并为世界增添一抹动人的色彩吗?!

还记得小王子和飞机师告别时,小王子说:

“夜里,你仰望天空,既然我住在其中一颗星星里面,既然我会在其中一颗星星里面微笑,于是,对你来说,就好像所有星星都在笑。你啊,你会拥有许多会笑的星星!”

是啊,天上万万千千的星星一直都在,但因为小王子,因为和小王子的相遇,飞机师眼中的星空遂从此不再一样。这样的不一样,要用心才能看见。

不少人以为,只要承认人死归零,同时从所谓宇宙的观点来观照人,那么就必然会得出一种近乎虚无主义的结论。

实在毋须如此。我们在世界之中,我们改变,世界就会跟着改变。因此,如其所是地接受人的有限,并在有限中尽力活出生的美好,世界自会不同。

这样的一种态度,并不是叫人盲目乐观,以为只要做好自己的本份,大的社会改变自然就会到来;也不是教我们变得保守,只将自己关在个人的小天地,然后无视外面世界的种种不义。

我只是希望指出,对于我们在有限的人生可以做什么以及应该做什么,实在不必先为自己设定一个永远无法达到的目标(例如要以一己之力改变整个世界),然后再以这个目标来否定自己或别人在许多事情上的努力,继而陷入一种虚无主义的状态,以为所有的价值坚持和道德追求都是徒劳的和无意义的,因此人们爱怎么活就怎么活。

我觉得,只要我们能够如实地理解人的生存处境,就会知道即使我们多么微小,我们在现世一点一滴的努力,也绝不会徒劳无功。

当然,改变有多大,影响有多深,视乎很多条件,既要看人的环境和际遇,也要看个体的目标和付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愈来愈多人认识到这个道理,并身体力行地活出磊落公正的生活,我们的社会就有变好的可能。

社会改变,需要我们一起努力;而愿意努力本身,已是改变的起点。

最后,我们也须留意,即使人死归零,也不意味着我们生前所做的一切也跟着归零。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知道,即使我们死了,世界仍然存在;只要世界仍在,我们为这个世界播下的种子,就会继续生长,甚至有机会繁衍四方。即如此刻我写下的文字,只要还有人在读,还有人受其影响,就不会因为我的消失而消失。

换言之,我们此生努力的种种成果,其实不会随着个体生命的逝去而逝去,而会以不同方式存留下来,活在他人心中,并惠及后来者。人类历史上那些伟大的思想家和艺术家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他们留给我们用之不尽的精神财富。这是真正意义的不朽。

作为个体,我们的生命极为短暂;作为群体一员,我们却活在一个绵延不断的传统里面。这种延续性,在相当大程度上,帮助人类克服了个体生命归零的限制,同时给予个体用心活好此生的动力。

……


展开
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梦想可以飞多远

第二章  大人的童心

第三章  初恋的脆弱

第四章  小王子的领悟

第五章  如果你是五千朵玫瑰的其中一朵

第六章  因为麦子的颜色

第七章  狐狸的心事

第八章  爱的责任

第九章    玫瑰的自主

第十章  钱,为什么买不到朋友

第十一章 孤独的现代人

第十二章 选择

第十三章 驯服的,就是政治的

第十四章 理解之难及理解之必要

第十五章 归零之前

代结语  因为读者的领悟

附 录  阅读的月色.

背景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