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从“活动”到“行为”的理论转向
第一章 行为语言与文学创造
一 行为是一种“语言”
二 行为语言即“生命的形式”
三 行为语言与社会规约
四 张力关系:个体行为与社会规约
五 文学:言语行为与行为语言的深度合作
六 构建文学语言的张力场
七 文学并非语言的游戏
八 行为语言与文学体验
第二章 社会规约:文学的结构性要素
一 社会规约的功能
二 欲望与社会规约
三 个性:生命规范与社会规约的博弈
四 意识形态传唤和规训
五 区分、社会秩序与怪诞世界
六 社会规约、制度和自我规范性
七 文学语言与文化惯例
第三章 行为语言·无意识结构·文学活动
一 行为语言与无意识建构,言语行为与意识建构
二 意识、无意识的结构
三 审美:意识与无意识、言语行为与行为语言的共鸣
四 文学艺术活动的双重特性
第四章 言语行为:创造世界与肢解世界
一 语言诞生与文化滥觞
二 仪式式微与文化繁衍
三 人类文明的结构
四 主体和自我的生成
第五章 言语行为与文学奥秘
一 言语行为的整体结构及功能
二 言语建构行为及其语力
三 文学话语活动中规范的多元性
四 从建构到指涉:文学与现实的例证关系
第六章 叙述行为·心理认同·精神建构
一 “人学”即“人的行为”之学
二 行为规范与精神建构
三 暴力行为与社会失序
第七章 文化诗学·行为结构·历史化
一 历史语境与“症候”
二 文化惯例:顺从与抵制
三 社会规约与细节描写
四 叙述惯例与权力博弈
第八章 中西方文论分歧的符号学根源以及融合重建的机制和路径
一 中西方文论差异根源于象征符号系统结构的差异
二 文字暗示着象征符号系统的整体结构
三“理念”、“道”背后的象征符号活动模式
四 文论特征与象征符号系统的结构特征
五 文论重建的机制和途径
附录 言语行为理论视野中的中国古代文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