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初春的梦想
标本
老妈店胡同的变迁
图书干事——韩晓震
根据专业特点开展团的工作
第二编 炎夏的逆流
动机与效果
孩子捡到一分钱
说“细”
谈京剧《贵妃醉酒》
关肃霜不断创新
向他们伸出热情的手
——看话剧《姑娘,跟我走》
知其心,然后救其失
第三编 晚秋的收获
方方的委屈
节日的礼物
谈戏曲院校的语文教学
课堂的“意外”
教态
壮士悲歌《赵氏孤儿》
爱树·育人
建议《教育战线》改名为《教育园地》
尺璧与寸阴
孩子是一面镜子
品德美与居室美
要注意效果
春之歌
对官架子的嘲讽
——介绍京剧《三打陶三春》
“拜师”小议
敢于向命运挑战
——谈评剧《状元与乞丐》
创新,才有观众
——看京剧《真假美猴王》
家长啊,深思!
教育子女不能主观
怎样招待亲友的孩子
工具书要准确
是指导者,不是命令者
——谈电视剧《人之初》
人们尊重杨老师
——电视剧《杨老师》观后
一字之害
——电视剧《这些兵》观后
怎样对待这些青年
——电视剧《四个学徒工》观后
写作课应有本校的特点
要重视戏曲演员的智力投资
——谈戏曲院校的文化教学
成国祯谈筱桂花
肥肉何须遮盖
给孩子以美的“思想衣裳”
《好!》好
简析京剧唱词
术语以统一为好
第一届戏剧“梅花奖”获得者
——访谷文月与王曼苓
从程砚秋收徒想起
艺高品格更高
一个“吊毛”见精神
尚小云闻西瓜
不能让观众吃亏
把幽香的兰花献给观众
——记北昆演员洪雪飞
王瑶卿反对演坏戏
观《四郎探母》有感
从京剧演出广告想起的
裴艳玲获奖的联想
不要全成“四不像”
永远保持一颗童心
——记儿童文学作家樊庆荣
短文的遭遇
北戴河的“美中不足”
从“东方的莎士比亚”想起
少些人为距离
喜悦·联想·希望
——看首都4月的戏曲演出
充满朝气的河南“京戏迷”
劳动虽苦,成果却甜
——访演员兼剧作家刘方正
令你发笑,让你心酸
——豫剧《石头梦》观后
石家庄地区河北梆子剧团晋京演出
给“拜师热”泼点冷水
富有时代色彩的灯光追求
——记青年灯光设计师周正平
王瑶卿赠白登云鼻烟壶
艺纯青·巾帼雄·人间情
——记河北梆子演员李二娥
海峡难隔姐妹情
借墨抒情的拓片艺术
——记马国庆
白登云漫忆余叔岩
一个“老沈阳人”的祝愿
京剧新编 历史戏断面谈
京剧、国剧之称该统一了
京剧现代戏断面谈
学学台北“国剧列车”
戏曲要改革形式要多样
——漫谈发展戏曲艺术的途径
旅美偶记(一)
盼“下一个”能成保留剧目
旅美偶记(二)
共同的情感沟通的桥梁
——大陆京剧赴台演出盛况
戏校“更名”有感
异国听“乡音”
为戏曲的“希望工程”叫好
赞“献身戏曲教育”精神
“著名”无需“注明”
“错”中见高低
程砚秋重视文化修养
言俗意深的宝塔诗
21世纪影视明星将从这里升起
——访中国儿影厂艺术学校
愿尚氏遗风长存
有竞争才能有发展
集演、编、导、教于一身
——记赵万鹏先生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记戏曲评论家刘东升先生
别为盛名所累
劝青年演员读本好书
——评《程砚秋传》
免戴廉价的“著名”高冠
评剧寿星花玉兰
犀利的笔锋炽热的真情
——读《假如白玉霜在今天》有感
敢于创新的王瑶卿
为普及京剧做了一件实事
——《国剧风采》读后
戏曲故事·借妻
——又名《一匹布》
“从娃娃抓起”应注意娃娃的年龄特点
评剧百年回眸
第四编 寒冬的温暖
诗词19首
她的价值远远超越作品本身
——喜读《评剧文学史》
溢于笔墨的西藏情结
颇具共识戏曲精深
——喜读《菊部赏花记》
京、昆、评剧集一身的田淞
《一代京剧人陈国卿评传》读后
试论把京剧艺术纳入国民教育的轨道
谈戏曲编 辑人才的提高与培养
梅兰芳——中国京剧史上的不朽丰碑
刍议京剧唱词
京剧戏名故事
——宋士杰小传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