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云水地 昭州漫记》:
长滩离平乐县城很近,一条公路伴着桂江一路蜿蜒,约七公里后本来非常湍急的桂江突然形成一个巨大的河湾,在这里贸然就冒出了一个小镇,这就是长滩。
长滩不大,甚至可以说是很小,民居和商铺依山而建,靠河边的则是各样式的吊脚楼,中间是一条长不足半公里宽不够三米的街道,人口亦不过数百。但是俗话说得好,“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个城镇该有的它全都有,许多城镇没有的它也有,比如说,历史和名气。长滩有独特的水上地理位置,两千多年舟楫往来,是当年昭州(平乐)与梧州之间一个重要码头,是一座十分繁华的港口,因为它临桂江而建,依山傍水,形貌极似梧州,而且水流在这里相对平缓,便于船只停泊,除桂江和其支流四通八达外,陆上交通也非常便利,是连接各地的古关道隘口,居住着大量从粤东、湘赣等地移居此地的商人及戍边军人后裔,造就了当时长滩的经济繁荣,商业发达,自由贸易五花八门,所以有着非常响亮的“小梧州”“小香港”的名声。
长滩的景色,是典型的桂江沿岸绿水青山的风光。在长滩,周遭是果树成林,遍岭若茵绿茸毯,与烂漫的山花交相辉映;到了收获之季节,柚树、柿树、柑橘树……累累硕果挂满枝头,色彩斑斓喜煞农人。
而更多要谈论的则是长滩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人文内涵。传说老子过函谷关之前,关令尹喜见有紫气从东而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果然就是老子骑着青牛到了。而长滩也有过如函谷关这样的极好运道,“中山紫气东来日染长滩千古秀”,说的自然就是孙中山先生与长滩的渊源了。明清时期是长滩鼎盛的年代,文化沉淀也最厚重。在长滩街中心有一座建于清代的古色古香的关帝庙,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左手抚虬髯,右手把《春秋》,细细品读孜孜不倦的关羽关公端坐殿中。长滩人多经商,商人谈生意做买卖,最重义气和信用,关公信义俱全,在他们眼里关帝阁关公是财神,所以捐款修庙供奉。历经数百年风雨的关帝庙前,现立有一块高1.5米、宽1米的碑刻,上面清晰地记载着:“孙中山先生为兴师北伐出巡广西,下榻长滩,曾入庙观光,留下了伟人足迹。”1921年11月15日下午,孙中山携许崇智、胡汉民等北上桂林督师北伐。一行人从梧州启程,乘小火轮溯桂江北上,27日早上抵达长滩。当时天下着蒙蒙细雨,孙中山一副标准的“中山打扮”(穿中山服,戴拿破仑式黄斜通帽,持文明杖)从白帝庙码头登岸,在随从陪同下步行经凤凰坪、张家榨、旺家坪到长滩,并在长滩街粉店吃米粉。之后,中山先生来到关帝庙前,在古戏台上发表演讲,并散发宣传单发动民众,后继续乘船从长滩溯水而上,直抵平乐县城。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