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精要:席勒》:
这个时代在政治和社会方面是可耻的,但是在德国文学方面却是伟大的。1750年左右,德国所有的伟大思想家——诗人歌德和席勒、哲学家康德和希费特都诞生了……这个时代的每一部杰作都渗透了反抗当时整个德国社会的叛逆的精神。
——恩格斯《德国状况》
一、父亲的期盼
《大家精要:席勒》的主人公全名叫约翰·克里斯托夫·弗利德里希·席勒(JohannChristophFriedrichSchiller),乳名叫弗利茨,1759年11月10日生于内卡河畔的马尔巴赫(Marbach)。3岁以前,小弗利茨一直和母亲以及比他大两岁的姐姐克里斯托芬娜一起生活。由于家境贫寒,母亲日夜操劳,身体不好。这一点也影响到弗利茨,使他从小瘦弱多病。他长得像母亲,宽宽的额头,敏锐的目光,一头棕红的头发。母亲喜爱宗教诗歌,爱讲《圣经》上的故事和一些人物的传记给孩子们听。
弗利茨的父亲卡斯帕尔·席勒(KasperSchiller)是一个自学成材的军医,在符腾堡公国卡尔·欧根(KarlEugen)大公的部队中服役。当他得知儿子降生的消息,但未能从战场回到家中,而只能在心中默默地为孩子祝福和祈祷。他说:“主啊!你让我这个唯一的儿子成为一个精神上的强者吧!这是我未能上学而没有达到的。”他联想到自己的身世:他当面包师的父亲去世过早,留下了他们八个孤儿和寡母。母亲把他送到D,-F务农,直到15岁那年他才得到母亲的恩准,跟随一位修道院的理发师学习外科医术。这在当年也是一种从医的途径,主要是学一点外科和草药方面的知识,然后跟着别人通过实际操作来磨炼自己。他22岁时服役于一支轻骑兵部队,担任创伤外科的军医。他先后参加了为结束奥地利王位的战争(1740~1748)和俄、奥、法与普鲁士的七年战争(1756~1763)。
卡斯帕尔·席勒26岁那年,适逢战争的间歇,他去马尔巴赫探望自己的姐姐,姐夫是个渔夫。在马尔巴赫,他住在一个名叫“狮子”的客栈,在此他结识了客栈老板的独生女伊丽莎白·多罗泰阿·柯德薇丝。他们于1749年7月22日举行了婚礼,当时新娘只有16岁。自此,席勒父母便定居在马尔巴赫这栋木桁架结构的二层加阁楼的房子里。结婚十年后,他们才生下弗利茨。
卡斯帕尔·席勒是一个严肃认真、虔诚的天主教徒。从他后来写下的祈祷诗句可以看出他追求上进的精神:
回首时光,发现它好像已经不属于我,
因此我必须抓紧时间忏悔,时间不能延拖,
但是不要让我仅仅只做一次忏悔祷告,
或者像伪君子那样紧紧抱住后悔不放,
不!生命和思想都必须彻底摆脱旧习,
在脱胎换骨之中让皈依之花常开不息。
他从内心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把自己耽误了的学习机会在孩子身上补回来,让孩子将来有更好的前程和更大的发展。正如我们中国人所说的“望子成龙”。
二、罗尔希的田园生活
1760年卡斯帕尔·席勒从前线回到了家乡,这时他已经升为上尉了,并在施瓦本格明德担任了征兵官。但是这里的生活费用太高,1764年他们举家迁往符腾堡边缘小镇罗尔希。这里处于起伏的山丘和黑森林之间,他们生活在农舍之中。席勒5岁便上了乡村小学。第二年父亲又把他送到牧师莫泽尔那里。让他和莫泽尔的儿子一起向这位正直的人学习拉丁语,同时感受一下希腊语。这位乡村牧师是一位有教养的神学家,也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人。他给幼年的席勒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以至后来席勒在创作《强盗》一剧中以他为原型塑造了正直无畏的牧师这一角色。
牧师莫泽尔成为童年席勒心目中理想的形象,成为他效仿的榜样。据他姐姐克里斯托芬娜后来回忆,小时候他们做游戏时,席勒动不动就会扮演牧师的角色。他让妈妈或姐姐给他围上一个黑色的围裙,戴上一顶帽子,这时候席勒显得很严肃。让大家听他宣讲道义。如果这时有人发笑,他便不乐意了,马上跑开,好长时间不露面。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