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精要”丛书:康德》:
这让约翰比较为难。为了更好地照顾外祖母,四年之后,康德一家搬到了外祖母家。这是一个比较小的房子,也是在市郊,开放式的厨房、一个大客厅、两三间小卧室,里面的陈设比较陈旧。对于一个人口比较多的家庭来说,居住环境是比较局促的。
更麻烦的是,新的住所是当地的马鞍匠和马具师的交会地。二者所提供的商品类似,很多顾客是相同的,不同的是马鞍匠仅有两年的学徒生涯,马具师则需要三年。按照行会的规定,马具师可以兼做马鞍匠所做的东西,反过来却不行。为了抢夺有限的资源,马具师经常侵入马鞍匠的市场。在两个行会的争夺中,马鞍匠处于劣势。约翰的事业受到了打击,家境每况愈下。
尽管生计日蹙,约翰和安娜却一直尽心尽力地照顾他们的儿女。康德在童年时期备受呵护,他回忆起他的童年生活总是充满感激。他认为他从来没有在他的父母那里听到不得体的言辞或者看到低下的行径。他们在康德的心中是举止得体、非常诚实以及道德高尚的人。所以,康德认为父母虽然没有给予他很多物质上的财富,但是给了他一个道德教育方面的良好环境。
康德尤其对他母亲安娜有更深的感情。安娜的教育水平高于同时代的其他妇女,她很爱康德,甚至有点偏爱他。她经常带着小康德去散步,鼓励他观察自然事物,把她所知道的科学知识教给他,并且赞赏他有极高的悟性。
在康德11岁时,他的外祖母去世了。这是一件不幸的事情,不过也略微减轻了康德一家的负担。母亲没有以前那么忙碌,孩子们的活动空间也变大了些。这一年,康德有了一个名叫约翰·海因里希的弟弟。两年之后,年仅40岁的安娜离开了人间。九次的怀孕与生活的艰辛,让她不堪重负。由于生计的拮据,安娜的葬礼很简单。康德虽然那时候只有13岁,但是一直到后来都很敬重自己的母亲,甚至很多年之后,他都认为自己的哲学思想与他母亲有关。
二、内心的虔诚
康德的父母都是虔诚派的基督教徒,尤其是母亲安娜对流行于哥尼斯堡的商人与底层人士的虔诚派的信仰信守不渝。虔诚派是德国新教系统的一个分支,反对新教正统的形式主义。正统的新教神学家和牧师们特别强调对圣经的信仰,恪守字面上的教义,并且排挤和谴责背离传统教义的人。同时,正统派不关心大众的精神与物质上的需求,大多倾向于迎合地方的上流人士,而鄙视教育水平程度比较低的市民。与之不同,虔诚派强调自发的圣经研究、个人的虔诚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的信仰实践。由于它注重内心的信仰以及个人的体验,所以它对教民的教育程度要求不高。
虔诚派在普鲁士一开始受到了权贵和上流社会的抵制。比如虔诚派认为人人都可以研究圣经,从信仰的角度给予普通大众与上流社会以平等的地位。一些普通人家的小孩也可以接受教育。而不用到地里干活。这造成权贵阶层在经济方面的损失。幸好,当时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认为虔诚派有助于达到他的政治目标,特别是削弱地方权贵的势力。他一边接受虔诚派,一边改造它。这种政治与宗教的结合在现在看来是不健康的,但是从当时来看,它符合大众的利益。
康德一家和当时虔诚派的首脑之一舒尔茨联系很多。康德的父母每周都要带着一家子到他家中参加圣经研读课,舒尔茨也时常造访康德一家。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