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内外。逸闻秘事。透过戏台看人生。从人物命运观历史变迁。
场中好汉,场外悲欢。透过《大戏台》,看到历史,看到人生。
且举一例,看梁启超诗赞谭鑫培曰:
四海一人谭鑫培,声名卅载轰如雷。
如今老矣偶玩世,尚有俊响吹尘埃。
艺尔蒲风晚来急,五湖深处寄烟笠。
何限人间买绣人,枉向场中费歌泣。
本书作者是著名文史作家、专栏作家。早年生活在北京数十年,交游广阔,熟读前贤文章,博物强记,广泛涉猎北京的文史掌故、艺苑趣闻、名人轶事和文物珍宝,对风土民情了如指掌。1976年定居香港后,来往于香港和北京之间。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以周续端、周彬、司马庵等笔名,在香港《华侨日报》《大公报》、台湾《世界论坛报》等多家报纸开设“京华感旧录”“九州逸趣”“神州拾趣”等专栏,琐谈社会轶闻和文史掌故,深受读者欢迎;之后谈及内容遍及全国各地,专栏易名为“神州轶闻录”。《大戏台》是神州轶闻录的一本,结集成册的梨园故事。
知县名伶汪笑侬
清末民初菊坛上出了一个风骨铮铮、性情怪僻的名伶,他就是以知县身份“下海”的德克金,从艺后取艺名“汪笑侬”。
德克金(1855~1918),字润田,号仰天,别署天竹农人,出身于八旗子弟,光绪五年中举人后,捐任河南省太康知县。因他酷嗜京剧,上任时除带行李外,并携一把京胡。安排接任住宿后,德克金即拉起胡琴唱几段京剧。
他对官场礼节恶之尤甚,在衙门里公干时,口里经常低声运“过门”带唱,故人们皆以“狂生”目之。为此,家人时常劝诫,但他根本听不进去,且更加放荡不羁。后因秉性刚直不阿,得罪了当地的豪绅,德克金被罢了官。罢官返京后,他即隐于伶,自号“伶隐”,潜心习艺。一天,德克金去求教当时的名伶汪桂芬,汪桂芬见之,表现出一种鄙夷神情。德克金精神很紧张,试唱了一段也没有唱好。汪桂芬听罢,不以为然地说:“你要演戏,谈何容易!”
德克金受到冷遇,心中不快,见汪桂芬笑话自己,便把自己的名字改成“汪笑侬”(侬即我,意为“汪桂芬笑话我”),以此来激发自己奋进。他还在自己的寓所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墨笑儒韩笑佛司马笑道侬唯自笑也”;下联是。。。。。。。。
总序一 冰心
总序二 萧乾
总序三 季羡林
序 钱世明
第一章 名伶掠影
第二章 梨园趣闻
第三章 戏迷逸事
第四章 戏事杂陈
第五章 曲艺撷枝
代后记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虽然在我九十年的岁月中,七十年是住在北京的,那几卷里的掌故、风土、艺文、名胜、人情等,大都是我所不知道的。---冰心
不论是对像我这样怀念老北京,一心希望重温一下故都旧梦的老年人,还是对那些急于了解昨天的青年人来说,这都是一套可心的书,可以放在枕边或揣在旅行包里随身携带的好书。篇幅都不长,既能解闷儿又长知识,必然会越看越有滋味儿。
作者在这里谈文化,不是峨冠博带,威仪俨然,不是高头讲章,而是涉笔成趣,理路天成,于琐碎中见精神,于微末处见全面,让你读了以后,如食橄榄,回味无穷,陶冶性灵,增长见识。这种精神的享受,是别的文章无法代替的。---季羡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