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冬天干冷、寒风凛冽,常常因为穿的衣服偏少或者夜里没盖好被子等导致脖子、肩膀、后背受风着凉……
南方的潮湿天气,人们也经常被湿气过重导致头重脚轻、关节活动不利等问题困扰……
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中,忙碌的工作和生活,长时间地面对电脑屏幕,总会觉得背部发紧、腰疼、腿僵,等等。
这些身边的小问题,不用吃药,更不用打针,只需要自己或者家人坚持做中医理疗,如对症拔罐,便可以解决掉!
全套二维码健康书,用手机扫描本书中的二维码,便可链接到操作的视频,每一个拔罐手法、每一种病都有相应的二维码,帮你将拔罐一步步学会!
本套掌中宝系列丛书采用64开的小开本,非常方便读者携带、使用。本书针对广大群众的常见病痛,指导大家利用拔罐通络的方法来缓解和治疗病痛,并介绍了一些必须了解的基础养生保健的知识。本书的步骤图解详细到位,每个疗法还配有二维码,使读者能通过高清视频演示轻松掌握要点和技巧,让您在家也能为自己及家人缓解疲劳、改善身体不适症状。对人们日常的养生保健、防病治病有较大的帮助。
近年来,现代自然疗法的养生观念正逐渐被人们接受,不使用药物的绿色疗法正逐渐成为人们追求健康的新潮流。现代医学认为,人体天生有一个自然康复系统,当寒、热、痰、湿、瘀等邪气侵袭人体时,人体可通过自身的防御功能抵抗各种致病因素的侵袭,而经络穴位就是我们随身的“百宝药箱”。拔罐疗法正是利用负压的作用对穴位进行吸附,以排出人体内的寒、热、痰、湿、瘀等邪气的一种绿色健康的自然疗法。拔罐可以散寒祛湿、疏通经络、消瘀化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缓解疲劳、增强体质等功效,从而达到平衡阴阳、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
本书介绍拔罐的基础知识,重点解析感受5种邪气的症状特征、特效穴位、易发疾病,每种疾病选取了相应的穴位进行拔罐。书中还配有清晰的穴位图、操作图及专家操作视频,跟着名师学习拔罐,轻松祛病。
走进拔罐历史长河,从古至今述拔罐
拔罐疗法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几千年与疾病的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种绿色健康疗法。它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挤压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使罐吸附于体表特定部位产生刺激,形成局部充血或瘀血现象,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强壮身体的目的。如今,拔罐疗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推崇,因其科学实用、简单易学、成本低、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等优点而被称作是 21世纪的“自然疗法”,成为现代人首选的保健方法之一。
拔罐疗法在我国已有二千余年的历史。远古时代医家用动物的角作为吸拔工具,故而拔罐疗法又称角法。在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已经有关于角法治病的记述:“牡痔居窍旁,大者如枣,小者如核者,方以小角角之,如孰(熟)二斗米顷,而张角。”其中“以小角角之”,即指用小兽角吸拔。据医史文献方面的专家考证,《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医书,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这就表明,早在公元前六世纪至公元前二世纪,我国就已经采用拔罐这一治疗方法。
隋唐时期,拔罐的工具有了突破性的改进,开始用经过削制加工的竹罐来代替兽角。竹罐取材广泛,价廉
易得,有助于这一疗法的普及和推广;同时竹罐质地轻巧吸拔力强,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治疗的效果。宋元时期,竹罐已完全代替了兽角。拔罐疗法的名称亦由“角法”变成了“吸筒法”。
在操作上,则由单纯用水煮的煮拔筒法进一步发展为药筒法。即先将竹罐放置于按一定处方配制的药物中煮过备用,需要时,将此罐置于沸水中煮后,趁热拔在穴位上,以发挥吸拔和药物外治的双重作用。
明朝时期拔罐法大兴,已经成为中医外科中重要的外治法之一。当时的一些主要外科著作几乎都列有此法,拔罐主要用于吸拔脓血、治疗痈肿。在吸拔方法上,较之前代又有所改进,较多的是将竹罐直接在多味中药煎熬后的汁液中煮沸直接吸拔。所以,竹罐又被称为药筒。
至清代,拔罐法获得了更大的发展。首先是拔罐工具的又一次革新。竹罐尽管价廉易得,但吸力较差,且
久置干燥后,易产生燥裂漏气。为补此不足,清代出现了陶土烧制成的陶罐,并正式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火罐”一词。其次是拔罐疗法有较大进步,有书记载:“以小纸烧见焰,投入罐中,即将罐合于患处。如头痛则合在太阳、脑户或颠顶,腹痛合在脐上。罐得火气舍于内,即卒不可脱,须得其自落,肉上起红晕,罐中有气水出。”
此类拔罐法是目前仍颇为常用的投火法。再次,对于拔罐部位,一改以往仅拔罐病灶区,还采用了吸拔穴位的方法来提高治疗效果。最后,拔罐疗法的治疗范围也突破了历代以吸拔脓血、疮毒为主的界限,开始应用于多种病症。
现代,拔罐已经发展成为全民保健、治疗疾病的大众化养生途径。
经络穴位,人体的“大药”
经络穴位被称为人体的“药田”,每个穴位都等同于一味中药,刺激穴位,能激发人体的自愈能力,以通其经脉,调其气血,使阴阳归于平衡,脏腑趋于调和,从而达到祛除病邪的目的。
穴位的分类形
穴位是腧穴的俗称,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与“输”义通,有传输、输注的意思;“穴”即空隙,分布在人体各个部位的穴位不计其数,归纳起来,主要可分为三大类。
经穴:又称“十四经穴”。分布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上的腧穴,是全身穴位的主体部分。经穴均有具体的穴名和固定的位置,分布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有明确的主治病症。目前经穴总数为361个。任、督脉位于正中,是一名一穴;十二经脉左右对称,是一名两穴。
奇穴:又称“经外奇穴”。凡有一定的穴名,又有明确的部位及治疗作用,但尚未归入十四经脉系统的腧穴,称为奇穴。奇穴的位置比较分散,有位于经脉线外的,如中泉;有位于经脉线内的,如印堂;还有由多个穴位组合而成的,如夹脊等。奇穴虽然未被列入十四经脉,但其所在之处仍然在经络分布的区域,并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来防病治病。奇穴的主治范围比较单一,大多数奇穴对特定的病症有特定的疗效,如百劳穴治瘰疬,四缝穴治小儿疳积。
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通常是指该处既不是经穴,又不是奇穴,只是按压痛点取穴。阿是穴既无具体的名称,又无固定的位置,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腧穴用以治疗的。阿是穴多在病变部位附近,也可在与其较远处。腧穴虽分类不同,但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腧穴体系。适度地刺激阿是穴,相当于直接刺激经络阻滞处,因此阿是穴的治病效果常常比固定穴位要明显。
穴位的功效
穴位位于经络之上,是脏腑经络气血传输、出入的重要部位,作为人体内外能量沟通的窗口,用各种方法对穴位进行一定程度的刺激,并通过经络的传导,可以起到疏通经络、调养气血、温经散寒、祛风除湿的作用,从而实现防治疾病、养生保健的目标。
输注气血:穴位从属于经脉,通过经脉向内连接脏腑,是脏腑经络气血渗灌、转输、出入的特殊部位。《黄帝内经·灵枢》中说:“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说明穴位是气血通行出入的部位,脏腑、经脉之气在穴位这一部位游行、出入,因此穴位就具备了抵御疾病(出)、反应病痛(出)、传入疾病(入)、感受刺激、传入信息(入)等功能。
反应病症:当人体内部发生病变时,内在的病理状态可通过经脉腧穴反应于体表,因此腧穴部位的变化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与经脉反应病症不同,腧穴所反应的病症主要限于腧穴范围的压痛、痠楚、结节、肿胀、瘀血、丘疹、虚陷等现象。腧穴反应病症的作用近年有不少新发现,如呼吸系统病症多在中府、肺俞、孔最处出现反应;肝胆系统的病症多在肝俞、胆俞、胆囊穴出现压痛等。
防治疾病:腧穴不仅是气血输注的部位,也是邪气所在的地方。当人体虚弱之时,邪气就会通过体表腧穴由表入里。各种刺激能通过腧穴、经脉传入体内,从而激发人体的正气,协调平衡阴阳,从而达到预防和抗御疾病的目的。
穴位的主治作用
穴位具有3个治疗作用,即近治作用、远治作用、特殊治疗作用,这是运用穴位保健治疗的理论基础。
近治作用——穴位所在,主治所在
近治作用是指所有的穴位均可治疗其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症,即“穴位所在,主治所在”,这是所有穴位主治作用具有的共同点。如睛明、承泣、攒竹、瞳子髎等穴位均在眼区及其邻近部位,所以它们均可治疗眼病;中脘、梁门等穴位均在胃脘部,所以均可治疗胃脘痛;膝眼、梁丘、阳陵泉等穴位在膝关节附近,均可治疗膝关节疼痛。
远治作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远治作用是十四经穴位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在十四经穴位中,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不仅能治局部病症,而且能治本经循行所涉及的远端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症,甚至具有治疗全身病患的作用,即“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经穴的远治作用与经络的循行分布是密切相关的,穴位在远治作用中除能治疗本经病变以外,还能治疗相表里的经脉疾患。例如,手少阴心经上肘以下的穴位,一般都能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大脑等部位的疾病,而手少阴心经所出现的病候,又同该条经脉上的穴位主治功能基本一致。经络的循环有表里相合、交区交会、根结、标本等多种联系的特性,这种特性也反应在穴位的远治作用上。如取大椎穴退热,取三阴交治疗遗尿。
特殊治疗作用
穴位的特殊治疗作用主要从穴位的相对特异性和双重的良性调整作用两个方面而言。
临床实践证明,有些穴位对某脏腑器官疾病或某病理状态有相对特异的治疗作用,如大椎穴退热;至阴穴矫正胎位;胆囊穴治疗胆绞痛;神门穴安神;少商穴治咽喉肿痛;太渊穴治无脉症;天枢穴治泻痢、便秘等,均有较好的效果。刺激某些穴位,对机体的不同状态,可起着双向的良性调节作用,如百会穴,在清气下陷时可以提升清气,在肝阳上亢时可以平肝潜阳;内关可使心动过缓者加快心跳,心动过速者减缓心率;合谷穴在解表时可以发汗,在固表之时又能止汗等。另外,有些穴位是治疗某种疾病的特效穴位,如曲池穴是治疗皮肤病的重要穴位,人迎穴有显著的降压效果,尤其能降低收缩压,穴位的这一治疗特性,使经穴治疗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一定的安全性。
多样拔罐手法通经络
拔罐法又称拔火罐,古称“角法”,是以罐子为工具,利用火燃烧排出罐内空气,造成相对负压,使罐子吸附于施术部位,产生温热刺激及局部皮肤充血或瘀血,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多罐法
多罐法用于病变范围比较广泛的疾病。可按病变部位的解剖形态等情况,酌量吸拔数个乃至十几个罐。如某一肌束劳损时可按肌束的位置成行排列吸拔多个火罐,称为“排罐法”。治疗某些内脏或器官的瘀血时,可按脏器的解剖部位的范围在相应的体表部位纵横并列吸拔几个罐子。
(1)密排罐法:指罐具多而排列紧密的排罐法,这种方法多用于身体强壮的年轻人,或者病症反应强烈,发病广泛的患者。
(2)疏排罐法:指罐具少而排列稀疏的排罐法,多用于年老体衰、儿童等患者,或者病症模糊的患者。
(3)散罐法:又称星罐法,此法主要适用于一人患有多种疾病或者虽只患有一种疾病,但又具有多种病情的患者。
单罐法
单罐法用于病变范围较小的病或压痛点。可按病变或压痛的范围大小选用适当口径的火罐。如胃病在中脘穴拔罐;冈上肌肌腱炎在肩髃穴拔罐等。
闪罐法
闪罐法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拔罐手法,一般多用于皮肤不太平整、容易掉罐的部位,将罐子拔上后,立即起下,反复吸拔多次,至皮肤潮红为止。多用于局部皮肤麻木或功能减退的虚证病例。采用闪火法操作时注意罐口应始终向下,棉球应送入罐底,棉球经过罐口时动作要快,避免罐口复加热以致烫伤皮肤。
响罐法
响罐法是指在罐具吸定后,稍加推拉或旋转随即用力将罐具拔下,发出“啪”的响声的一种拔罐疗法。如此反复吸拔,重复操作多次,以皮肤潮红或呈紫红色为度。此法与闪罐法功效相同,通常用小口径罐具在局部面积较小的部位施术。
走罐法
走罐法又称行罐法、推罐法及滑罐法等。一般用于治疗病变部位较大,肌肉丰厚而平整的部位,或者需要在一条或一段经脉上拔罐的情况,如腰背、大腿等部位须选口径较大的罐子,罐口要求平滑,最好用玻璃罐,先在罐口涂一些润滑油脂,将罐吸上后,以手握住罐底,稍倾斜,即后半边着力,前半边略提起,慢慢向前推动,这样在皮肤表面上下或左右来回推拉移动数次,至皮肤潮红为止。
留罐法
留罐法又称坐罐法,是指将罐吸附在应拔部位后留置一段时间的拔罐疗法。此法是临床最常用的一种罐法,留罐法主要用于以寒邪为主的疾患、脏腑病。如经络受邪(外邪)、气血瘀滞、外感表证、麻木、消化不良、神经衰弱、高血压等病症,用之均有良效。留罐法可与走罐法配合使用,即先走罐,后留罐。
不容小觑的拔罐注意事项
拔罐是一种比较古老的治病方法,在拔罐过程中我们还必须掌握其注意事项,这样既便于操作,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拔罐的作用,让我们获得更好的疗效。
1.拔罐时,室内需保持20℃以上的温度。最好在避风向阳处。
2.患者以俯卧位为主,应充分暴露施术的部位。
3.拔罐时的吸附力过大时,可按挤一侧罐口边缘的皮肤,稍放一点空气进入罐中。初次使用闪罐者或年老体弱者,宜用中、小号罐具。
4.拔罐顺序应从上到下,罐的型号则应上小下大。
5.一般病情轻或有感觉障碍者(如下肢麻木者)拔罐时间要短。病情重、病程长、病灶深及疼痛较剧者,拔罐时间可稍长,吸附力稍大。
6.针刺或刺血拔罐时,若用火力排气,须待消毒部位酒精完全挥发后方可拔罐,否则易灼伤皮肤。
7.留针拔罐时,要防止肌肉牵拉而造成弯针或折针,发现后要及时起罐,立即拔出针具。
拔罐遭遇异常的应急处理
拔罐的正常反应
不论采用何种方法将罐吸附于施治部位,由于罐内的负压吸拔作用,都会出现局部组织隆起于罐口平面以上,患者觉得局部有牵拉发胀感,或感到发热、发紧、凉气外出、温暖、舒适等。启罐或走罐后,治疗部位出现潮红、紫红或紫红色皮疹等,均属拔罐疗法的治疗效应,待至数天后,可自行恢复,无须做任何处理。
拔罐的异常反应
拔罐时如果受术者感到异常,或者皮肤有烧灼感,则应立即拿掉火罐,并检查皮肤有无烫伤、患者是否过度紧张、术者手法是否有误、或罐的吸力是否过大等,如此处不宜再行拔罐,可另选其他部位。如在拔罐过程中,患者感觉头晕、恶心、目眩、心悸,继则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厥逆、血压下降、脉搏微弱,甚至突然意识丧失,出现晕厥时(晕罐),应及时取下罐具,使患者平躺,取头低脚高体位。轻者喝些温开水,静卧片刻即可恢复;重者可针刺百会、人中、中冲、少商、合谷等穴,并尽快送往医院。如果在拔罐之前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受术者的恐惧,在拔罐过程中注意与受术者交流,及时掌握受术者的情况,晕罐多数是可以避免的。
预防拔罐创伤
有人认为只要经常拔罐,就难免会被烫伤。造成火罐烫伤的主要原因有:酒精用的过多而滴在罐内皮肤上,烫起一片血疱;火焰烧热罐口,容易使罐口烙伤圆圈处皮肤;留罐时间过长,容易拔起白水泡。拔罐过程中要如何做才能避免受到伤害呢?
1.涂水 在拔罐地方,事前先涂些水(冬季涂温水),涂水可使局部降温,保护皮肤,不致烫伤;
2.火焰朝罐底 酒精棉球火焰,一定要朝向罐底,万不可烧着罐口,罐口也不要沾上酒精;
3.缩短留罐时间 一般大罐留罐不超过10 分钟,小罐留罐不超过15 分钟。实际操作时,应以皮肤红肿、淤血情况为度,结合被拔者自身感受,适当减少时间,防止吸起水泡。
认识拔罐误区,才能少走弯路
拔火罐后马上洗澡
很多爱在浴池洗澡的人常说:“火罐和洗澡,一个也少不了。”确实,温热的澡水和温热的火罐,洗完再拔,拔完再洗,想想都舒服。可是这顺序还真要注意,可以洗完澡后拔火罐,但是绝对不能在拔罐之后马上洗澡。拔火罐后,皮肤处于一种被伤害的状态下,非常地脆弱,这个时候洗澡很容易导致皮肤破损、发炎。而如果是洗冷水澡的话,由于皮肤处于一种毛孔张开的状态,很容易受凉。所以拔火罐后一定不能马上洗澡。
拔罐时间越长效果越好
不少人说火罐一拔最少要半小时,有的人认为拔出水疱来才能体现拔火罐的效果,尤其是老年人持这样观点的比较多。而拔火罐真的是时间越长越好吗?其实,拔火罐时要根据火罐大小、材质、负压的力度不同调整所需的时间。但是一般以从点火闪完到起罐不超过5~15分钟为宜,若罐大吸拔力强时可适当缩短留罐的时间,以免起疱。因为拔火罐的主要原理在于负压而不在于时间,如果说在负压很大的情况下拔罐时间过长直到拔出水疱,这样不但会伤害到皮肤,还可能会引起皮肤感染。
同一位置反复拔
有些人在拔罐的时候一次不成就拔两次,同一个位置反复拔,认为这样才能拔出效果,这也是拔罐认识上的误区。其实这样做,会对皮肤造成损坏,使皮肤红肿、破损等,那就得不偿失了。正确的做法时,可以在多个位置拔,以增加治疗效果。
有事没事,经常拔罐
拔罐法虽具有防治疾病功效,但一般主张必要时才应用,拔罐过多会耗伤体内正气。如果身体健康,年轻力壮者,各脏腑功能都正常,也没什么毛病,不主张有事没事都经常拔罐。如果用于保健,一般用于劳累后肌肉酸痛,最好1周不要超过3次。
PART1拔罐基础课,身体有话说
走进拔罐历史长河,从古至今述拔罐 / 002
经络穴位,人体的“大药” / 005
穴位的分类 / 005
穴位的功效 / 006
穴位的主治作用 / 008
拔罐疗法的五大功效 / 010
调和阴阳 / 010
疏通经络 / 011
扶正固本 / 011
解表散邪 / 011
行气活血 / 012
拔罐器具知多少 / 013
常用拔罐器具 / 013
拔罐辅助用具 / 018
多样拔罐手法通经络 / 019
多罐法 / 019
单罐法 / 021
闪罐法 / 021
响罐法 / 022
走罐法 / 022
留罐法 / 023
巧用双手,找准穴位 / 024
标志参照法 / 024
骨度分寸法 / 025
手指同身寸度量法 / 026
感知找穴法 / 027
简便定位法 / 027
拔罐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 028
拔罐的适应证 / 028
拔罐的禁忌证 / 030
明了拔罐讲究,疗效事半功倍 / 031
掌握疾病选穴技巧 / 031
掌握拔罐操作技巧 / 034
不容小觑的拔罐注意事项 / 039
罐印有话说,观印知健康 / 041
拔罐遭遇异常的应急处理 / 043
拔罐的正常反应 / 043
拔罐的异常反应 / 043
预防拔罐创伤 / 044
认识拔罐误区,才能少走弯路 / 045
拔火罐后马上洗澡 / 045
拔罐时间越长效果越好 / 045
同一位置反复拔 / 046
有事没事,经常拔罐 / 046
PART2拔罐祛除,寒、热、痰、湿、瘀
外寒入侵,10大穴位拔罐祛风散寒 / 048
外寒、内寒皆伤人体 / 048
快速诊断体内是否有“寒” / 048
合谷,头面受寒寻合谷 / 050
关元, 温补肾气之要穴 / 051
肩井, 肩颈受寒肩井治 / 052
肩髃, 上肢冷痛找肩髃 / 053
风门, 风寒感冒拔风门 / 054
肺俞, 肺部受寒肺俞解 / 055
命门, 腰背受寒拔命门 / 056
犊鼻, 膝盖受寒找犊鼻 / 057
足三里, 身体暖和不怕衰老 / 058
涌泉, 祛风散寒身体好 / 059
“热”毒侵袭,10大穴位拔罐散热排毒 / 060
大椎, 祛风散热 / 062
尺泽, 清肺热,平咳喘 / 063
曲泽, 清心火,消暑解毒 / 064
曲池, 清胃肠热毒 / 065
支沟, 宣泄三焦之火 / 066
外关, 清肺、胃、肠之热 / 067
阳陵泉, 清肝胆热毒 / 068
太冲, 清肝火,解肝郁 / 069
照海, 滋肾水增液润肠 / 070
内庭, 泄热祛火,理气止痛 / 071
身体黏腻湿气重,11大穴位拔罐祛“痰湿” / 072
认识痰湿,自我诊断 / 072
快速诊断体内是否有“痰湿” / 072
水分, 利尿涩肠泌清浊 / 074
天枢, 调理肠胃利水湿 / 075
水道, 利尿通淋,调经止痛 / 076
肺俞, 调补肺气,理气化痰 / 077
志室, 补肾利湿强腰肾 / 078
脾俞, 健脾祛湿调肠胃 / 079
膀胱俞, 利尿通淋祛水湿 / 080
阴陵泉, 健脾利湿清下焦 / 081
丰隆, 除湿化痰特效穴 / 082
公孙, 健脾利湿治肠胃 / 083
解溪, 清胃化痰安心神 / 084
“瘀”阻经络,12大穴位拔罐散结消瘀 / 085
祛除瘀滞神清气爽 / 085
膻中, 行气活血止胸痛 / 087
期门, 疏肝利胆,理气活血 / 088
日月, 疏肝利胆,降逆和胃 / 089
归来, 活血化瘀治痛经 / 090
天宗, 活血通络祛瘀阻 / 091
心俞, 通络安神疗心痛 / 092
膈俞, 调畅气血化瘀阻 / 093
肝俞, 疏肝利胆祛瘀阻 / 094
肾俞, 益肾调节生殖功能 / 095
血海, 健脾活血除雀斑 / 096
委中, 活血祛瘀腰背不再痛 / 097
三阴交, 行气活血止痛经 / 098
PART3“罐”通体健,快速拔走小病小痛
感冒,鼻塞流涕打喷嚏 / 100
发热,拔罐降热有妙招 / 102
中暑,发热烦渴四肢无力 / 104
咳嗽,咽喉痒痛咳难忍 / 106
胸闷,自觉憋闷呼吸困难 / 108
支气管炎,咳嗽气喘声嘶哑 / 110
牙痛,绵绵作痛双颊肿 / 112
急性扁桃体炎,咽喉肿痛伴发热 / 114
肺炎,高热咳嗽起病急 / 116
空调病,头昏脑涨关节痛 / 118
头痛,如紧箍咒难以忍受 / 120
偏头痛,拔罐消除疼痛佳 / 122
三叉神经痛,颜面剧痛如刀割 / 124
眩晕,天旋地转眼昏花 / 126
疲劳综合征,体力不支精神涣散 / 128
低血压,脸色苍白血液循环慢 / 130
失眠,入睡困难精力不佳 / 132
神经衰弱,精神紊乱易疲劳 / 134
心律失常,心慌胸闷难自抑 / 136
梅尼埃病,眩晕耳鸣耳闷胀 / 138
肥胖症,身宽体胖疾病多 / 140
呕吐,恶心干呕痛苦多 / 142
打嗝,呃逆难止易反酸 / 144
胃痛,脘腹胀满痛难忍 / 146
便秘,大便秘结腹胀满 / 148
腹胀,肚腹胀满排气难 / 150
腹泻,排便清稀次数多 / 152
脱肛,气虚下陷直肠脱出 / 154
痢疾,里急后重脓血便 / 156
急性阑尾炎,恶心呕吐右腹痛 / 158
急性肠炎,腹痛腹泻易脱水 / 160
痔疮,肿物突出便带血 / 162
PART4扶正祛邪,“罐”疗慢性病
糖尿病,三多一少代谢紊乱 / 166
高血压,失眠乏力麻木不适 / 168
高脂血症,血脂黏稠危险大 / 170
冠心病,胸闷灼烧般难受 / 172
慢性咽炎,恶心欲吐咽喉疼 / 174
哮喘,胸闷气喘呼吸困难 / 176
中风后遗症,口眼斜活动受限 / 178
脂肪肝,肠胃失调不思茶饭 / 180
胃下垂,中气不足体瘦弱 / 182
慢性胃炎,上腹疼痛胃胀满 / 184
消化性溃疡,腹痛发作有规律 / 186
慢性胆囊炎,上腹胀满厌油荤 / 188
胆结石,饮食习惯不良所致 / 190
耳鸣耳聋,肾气虚弱听觉乱 / 192
PART5“罐”疗两性健康,夫妻更和谐
前列腺炎,小便灼痛尿频急 / 196
尿道炎,小便频繁伴疼痛 / 198
膀胱炎, 长期憋尿易患病 / 200
尿潴留,排尿困难腹胀满 / 202
早泄,肾气不固射精早 / 204
阳痿,勃起障碍房事难 / 206
遗精,心慌气喘精神委靡 / 208
阴囊潮湿,风湿热邪常致病 / 210
性冷淡,性欲缺乏及时调治心理 / 212
不育症,男性生殖功能障碍 / 214
带下病,气血不足身体虚弱 / 216
月经不调,冲任失调经期紊乱 / 218
痛经,气血不畅疼痛坠胀 / 220
闭经,功能失常月经不再来 / 222
崩漏,淋漓不尽血不止 / 224
慢性盆腔炎,腰腹坠胀伴发热 / 226
围绝经期综合征,心里烦躁易失眠 / 228
乳腺增生,乳房胀痛有肿块 / 230
产后缺乳,乳汁稀少妈妈忧心 / 232
产后腹痛,下腹疼痛恶露多 / 234
不孕症,多种原因导致无法受孕 / 236
子宫脱垂,腹部下坠腰酸软 / 238
PART6颈肩腰腿痛难忍,拔罐来相助
颈椎病,肩颈疼痛上肢麻 / 240
落枕,气血凝滞颈项强 / 242
肩周炎,昼轻夜重臂难举 / 244
网球肘,肘臂疼痛阴雨重 / 246
腰肌劳损,疏通经络疼痛缓解 / 248
腰椎间盘突出,下肢麻木腰骶痛 / 250
腰酸背痛,久劳成疾腰背痛 / 252
急性腰扭伤,脊椎倾斜腰剧痛 / 254
坐骨神经痛,腰臀疼痛连下肢 / 256
膝关节炎,关节强痛难屈伸 / 258
小腿抽筋,突然发作痛难忍 / 260
脚踝疼痛,行走不便需要保暖 / 262
肌肉萎缩,营养障碍功能失 / 264
附录 常见病症特效穴笔画索引 / 265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