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这本书,有一个潜在的目的,姑且称之为“后启蒙”:经由现今来重新认识过去,也经过电影来重新认识文学,特别是中外文学的经典。……这个“后”字,至少有两个涵义:一指现今的所谓“后现代”社会;另一个“后”字则指的是“后”来居上的学问——电影,我认为现今已是经由电影来重新认识文学经典的时候了。
——李欧梵
民初的文人有一个喜欢看戏的传统,他们不单止看,更爱研究戏曲,当然也有一些人沉溺其中的,捧戏子的大有人在。到了三十年代,电影开始发展,由无声演变到了有声,从美国的荷里活影响到了中国。舞台上的戏曲表演受到了冲击,看戏演戏都相应少了。原来喜欢看戏的人不一定改看电影,但是,许多以前不看戏的人,却被电影吸引住了。
欧梵从来不是个戏迷,却是一个影迷。他告诉我他看的首部电影是《鹿苑长春》,那时他一家逃难到了南京——父母带他去看的。这部电影的男主角是格力哥利柏。……我想这童年的兴趣,引发了他日后对电影的迷恋是其来有自的。到了大学期间,他更开始在报纸杂志里写影评,逐渐深入钻研,现在的这部书——《文学改编电影》更不是纯粹单靠兴趣而可以写成的,非要深度的学养不可。这本书,可以说是一个老影痴的观影札记。
——李子玉
(李欧梵夫人)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