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特效穴理疗治百病掌中查(精)/掌中宝系列
0.00     定价 ¥ 24.80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35791931
  • 作      者:
    编者:臧俊岐
  • 出 版 社 :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7-09-01
收藏
编辑推荐
  找穴快准,用穴方法全。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的实操型特效穴按摩图册。家庭常见病的穴位对症自疗法,病症详解+对症疗法+精确取穴+按摩手法。人体自有大药,活用人体特效穴;小穴位大疗效,小投入大健康。按摩扫除常见病,解酸痛除百病排毒素促循环。一病多穴,特效穴位一按灵。安全实用,不用花钱消百痛。
  穴位恰似随身携带的药囊,人体的每一个穴位如一味中药,特效穴位如同祛病保健的特效药方,而这种常见的非药物绿色保健法,越来越被现代人当作祛病健身的法宝。活到天年的健康秘密,就藏在你自己的身体里,安全有效的穴位按摩法,不论何时何地,都可以简单应用。掌握了经络养生的学问,掌握了一用就灵的穴位保健法,省钱省力又省心,养生祛病如此简单。
  中医专家教你用好身体自带的“百宝箱”,对症按摩防小病;特效穴就是特效中成药,全面呵护家人健康;几十个特效穴,搞定70种家庭常见病。

展开
作者简介
  臧俊岐,1942年生,河南开封人。主任中医师,著名针灸学家。历任开封市针灸学会会长,开封市医药科技委员会委员,开封市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职称中医评审委员会委员。业医50余年,医术精湛,乃我国针灸界“温和派”代表人物。多次被邀请出国应诊和讲学。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科技攻关。“重铸宋代天圣针灸铜人的研究”等七项科研课题分别获部、省、市级科技成果奖,“重铸的针灸铜人”填补了世界空白。曾赴俄罗斯、赞比亚、法国、英国、刚果(金)等国进行医疗和学术交流。荣获卫生部授予的“全国援外优秀医疗队员”称号。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独著、合著有《针灸医学验集》《中国灸法集粹》《经络全书》《中医疗法全书》《中国灸法全书》《图解黄帝内经》等50余部专著。其个人辞条被载入《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等多部辞典。

展开
内容介绍
  什么是特效穴?特效穴指的是取穴简单,一学就会,能在短时间内迅速缓解病情的穴位。而理疗就是运用一定的方法在人体的某些穴位进行操作,以达到消除疲劳、健身防病、延缓衰老的保健方法,同时还可以通过刺激特效穴位以达到消炎止痛、解郁散滞、去瘀生新、通利关节、正骨理筋、促进组织修复、调节内分泌等作用。
  本书选取了人体121个特效穴位,以部位分类,简单明了的介绍了每个穴位的定位、理疗功效,针对生活中易患的病症选取3~4个特效穴位,通过自己理疗或者家人理疗,在短时间内迅速缓解病情。书中还配有清晰的穴位图、操作图及视频二维码,操作简单易学,在学用中医的过程中收获健康。
  本套掌中宝系列丛书采用64开的小开本,非常方便读者携带、使用。本书针对广大群众的常见病痛,指导大家利用精准的特效穴理疗来缓解和治疗病痛,并介绍了一些必须了解的基础养生保健的知识。本书的步骤图解详细到位,每个疗法还配有二维码,使读者能通过高清视频演示轻松掌握要点和技巧,让您在家也能为自己及家人缓解疲劳、改善身体不适症状。对人们日常的养生保健、防病治病有较大的帮助。

展开
精彩书摘
  经穴健体,吾将上下而求索
  经穴的发展
  经穴是人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的治病部位。远古时代,当身体某一部位或脏器发生疾病时,我们的祖先发现在病痛局部砭刺、叩击、按摩、针刺、火灸,可减轻或消除病痛。这种“以痛为输”所认识的经穴,既无定位,又无定名,是认识经穴的最初阶段。
  在医疗实践中,对体表施术部位及其治疗作用的了解逐步深入,积累了较多的经验,认识到有些经穴有确定的位置和主治的病证,并给以位置的描述和命名。这是经穴发展的第二阶段,即定位、定名阶段。
  随着对经络以及经穴主治作用认识的不断深化,古代医家对经穴的主治作用进行了归类,并与经络相联系,说明经穴不是体表孤立的点,而是与经络脏腑相通。通过不断总结、分析归纳,逐步将经穴分别归属各经。这是经穴发展的成熟阶段,即定位、定名、归经阶段。
  著名医典《黄帝内经》中记载了160个穴位名称。晋代皇甫谧编纂了我国现存的针灸专科开山名作《针灸甲乙经》,对人体340个穴位的名称、别名、位置和主治一一进行了论述。至宋代,王惟一重新厘定穴位,撰著《铜人经穴针灸图位》,并且首创研铸专供针灸教学和考试用的两座针灸铜人,其造型之逼真,端刻之精确,令人叹服。可见,很早以前,我国古代医学家就知道依据经穴治病,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经穴学的完整理论体系。
  直至现代,学者总结出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9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约720个穴位。绝大多数“穴位”所在的位置都是在骨骼的间隙或凹陷里,而且一般处于骨骼间隙的两端和中间,如果不在骨骼的间隙或凹陷里,那么其“穴位”下面必定有较大或较多的血管或体液经过,如手部和腹部。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血液或体液流通时,容易滞留在这些位置上,从而也就形成了“穴位”这种特殊的现象。所以我们也经常可以读到这样的描述:穴位在骨之间或凹陷处等。
  现代研究发现,穴位与神经是相关联的,某一穴位与某一脏器的神经往往同属于一个脊髓节段。穴位处的温度比其他部位的温度略高,与血管、淋巴结关系密切。研究者们相信,人体穴位既与神经系统密切相关,又与血管、肌肉、肌腱等组织有关。
  经穴的作用
  近治作用。这是一切经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如所有经穴均能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
  官的局部病症。
  远治作用。这是十四经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在十四经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还可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症,有的甚至可影响全身的功能。如合谷不仅可治上肢病,还可治颈部及头面部疾患,同时还可治疗外感发热病;足三里不但可以治疗下肢病,而且对调整消化系统功能,甚至是人体防卫功能、免疫反应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作用。
  特殊作用。指某些经穴所具有的双重性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特异性。如天枢可治泻泄,又可治便秘;内关在心动过速时可减慢心率,心动过缓时,又可提高心率。特异性如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位等。
  做到四件事,身体好健康
  “按”部就班,理疗不马虎
  按摩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手段,也是老百姓日常保健的常用手法,按摩的方法不同,其效果也不一样。中医按摩穴位的原则是:实证应该按顺时针方向按摩,虚证则应按逆时针方向按摩。
  压法
  以肢体在施术部位压而抑之的方法被称为压法。压法具有疏通经络、活血止痛、镇静安神、祛风散寒和舒筋展肌的作用,经常被用来进行胸背、腰臀以及四肢等部位的推拿。
  指压法:以手指用力按压穴位。常用的操作方法有两种:①用较强的压力抵紧穴位,然后顺着一定的方向反复滑动;②以中等强度的压力持续抵压穴位,手指不滑动。
  掌压法:两手相叠,用手掌部按压穴位或病患部位。本法用力较重,可持续按压,亦可呈间歇性按压,多用于腰脊等处,有行气活血、舒筋止痛的功效。
  肘压法:用肘部按压治疗部位的手法,称为肘压法。本法的动作比按法重,刺激强烈,所以仅适用于肌肉发达厚实的部位,如背部、腰臀部等。
  点法
  用指端、肘尖或屈曲的指关节突起部分着力,点压在一定部位的推拿手法称为点法,又称点穴。点穴时也可瞬间用力点按人体的穴位,具有开通闭塞、活血止痛、解除痉挛、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
  拇指指端点法:手握空拳,拇指伸直并紧靠于示指中节,用拇指端点压一定的部位。
  屈拇指点法:拇指屈曲,用拇指关节桡侧点压一定部位,操作时可用拇指端抵在示指中节外缘以助力。
  屈示指点法:示指屈曲,用示指第一指间关节突起部分点压一定部位,操作时可用拇指末节内侧缘紧压示指指甲部以助力。
  捏法
  捏法就是用拇指、示指和中指相对用力,提捏身体某一部位皮肤肌肉的推拿手法。捏法的动作和拿法相似,只是用力较轻微,动作较小。捏法如果施用于脊柱两侧部位,就是我们平时所称的“捏脊”。捏法适用于头部、颈部、四肢和脊背,具有活血化瘀、舒经活络、安神益智的作用,能够治疗消化道疾病、月经不调、神经衰弱等多种慢性疾病。
  掐法
  掐法指的是以拇指指甲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用力按压的一种推拿手法。掐法适用于面部及四肢部位的穴位,是一种强刺激的手法,具有开窍解痉的功效,如掐人中穴可解救中暑及晕厥者。
  拿法
  以单手或者双手的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握住施术部位,相对用力,并做持续、有节律的提捏方法,称为拿法。本法主要用于颈部、肩背部及四肢部位。在临床应用的时候,拿后需配合揉摩动作,以缓解刺激引起的不适。
  二指拿法:用拇指和示指提拿按摩部位,一般适用于颈项部、骨关节处。
  三指拿法:用拇指、示指和中指提拿按摩部位,逐渐用力内收,提起肌肤,做轻重交替的提捏或揉捏。
  掌拿法:拇指与四指分开,用掌部力量提拿推拿部位,具体操作时,手法要沉稳而柔和。
  按法
  用指、掌或肘深压于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的推拿手法,称为按法,是一种较强刺激的手法,有镇静止痛的作用。指按法适用于全身各部位穴位;掌根按法常用于腰背及下肢部位穴位;肘按法压力最大,多用于腰背、臀部和大腿部位穴位。
  掌按法:用掌根或者全掌着力于体表某一部位或穴位上,逐渐用力下压,称为掌按法。
  指按法:用手指着力于体表某一部位或穴位上,做一掀一压的动作,逐渐用力下压,称为指按法。
  肘按法:用手肘的力量着力于体表的某一部位或穴位上,逐渐用力下压,称为肘按法。
  揉按法
  揉按法指的是用指腹和掌根置于一定的部位上进行短时间的按压,再做旋转揉动或边按边揉的推拿方法。按揉法能够开窍提神、调和气血、散寒止痛。
  拇指按揉法:以拇指指腹置于施术部位进行短时间的按压,再旋转揉动或边按边揉。
  多指按揉法:以多指指腹置于施术部位进行短时间的按压,再旋转揉动或边按边揉。
  鱼际按揉法:用大鱼际或小鱼际置于身体上进行按压,再旋转揉动或边按边揉。
  掌根按揉法:用手掌根部置于施术部位进行短时间按压,再旋转揉动或边按边揉。
  排“痧”见金,邪去身自安
  面刮法
  面刮法是最常用的刮拭方法。手持刮痧板,向刮拭的方向倾斜30°~60°,依据部位的需要,将刮痧板的1/2长边或全部长边接触皮肤,自上而下或从内到外均匀地向同一方向直线刮拭,适用于身体平坦部位的经络和穴位。
  角刮法:使用刮痧板的角部在穴位处自上而下进行刮拭,刮板面与皮肤呈45°方向,适用于肩部、胸部等部位或穴位的刮痧,刮拭时要注意不宜过于生硬,因为角刮法比较便于用力,所以要避免用力过猛而伤害皮肤。
  平刮法:手法与面刮法相似,只是刮痧板向刮拭的方向倾斜的角度小于15°,而且向下的渗透力也较大,刮拭速度缓慢。
  推刮法:推刮法的操作手法与面刮法大致相似,刮痧板向刮拭的方向倾斜的角度小于45°,压力大于平刮法,速度比平刮法慢。
  点刮法:将刮痧板角部与要刮拭部位呈90°向下按压,由轻到重,逐渐加力,片刻后快速抬起,使肌肉复原,多次反复。
  立刮法:板角部与刮拭部位呈90°,刮痧板始终不离皮肤,并施以一定的压力,在约1寸长的皮肤上做短间隔前后或左右的摩擦刮拭。
  按揉法
  垂直按揉法:将刮痧板的边沿以90°按压在穴区上,刮痧板与所接触的皮肤始终不分开,做柔和的慢速按揉。
  平面按揉法:用刮痧板角部的平面以小于20°的方向按压在穴位上,做柔和迟缓的旋转,刮痧板角部平面与所接触的皮肤始终不分开。
  “艾”不释手,健康不离身
  艾炷灸
  艾炷灸就是将艾炷直接或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的方法。用艾绒做成大小不等的圆锥形艾团称为艾炷。其制作方法很简单:先将艾绒置于手心,用拇指搓紧,再放到平面桌上,以拇指、示指、中指捻转成上尖下圆底平的圆锥状。麦粒大者为小炷,黄豆大者为中炷,蚕豆大者为大炷。在施灸时,每燃完一个艾炷,我们称为一壮。施灸时的壮数多少、艾炷大小,可根据疾病的性质、病情的轻重、体质的强弱而定。艾炷灸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大类。
  直接灸:把艾炷直接置于皮肤上施灸,多用中、小艾炷。可在施灸穴位的皮肤上涂少许石蜡油或其他油剂,使艾炷易于固定,然后将艾炷直接置于穴位上,用火点燃尖端。当患者有灼热感时,用镊子将艾炷夹去,再更换新艾炷施灸。此法适用于一般虚寒证及眩晕、皮肤病等。
  间接灸:艾炷与皮肤之间垫上某种药物而施灸,具有艾灸和药物的双重作用。间接灸根据其衬隔物品的不同,可分为隔盐灸、隔蒜灸、隔姜灸等。
  隔盐灸:用于脐窝部(神阙穴)施灸。操作时用食盐填平脐孔,再放上姜片和艾炷施灸。若患者脐部凸起,可用水调面粉,搓成条状围在脐周,再将食盐放入面圈内隔姜施灸。本法对痢疾、四肢厥冷等有效。
  隔蒜灸:取新鲜独头大蒜,切成厚约0.3厘米的蒜片,用细针于中间穿刺数孔,放于穴位或患处,上置艾炷点燃施灸。每灸4~5壮更换蒜片,每穴1次灸足7壮。本法适用于治疗痈、疽、疮、疖等病症。
  隔姜灸:用厚约0.3厘米的生姜一片,在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穴位上施灸,患者感觉灼热不可忍受时,可用镊子将姜片向上提起,衬一些纸片或干棉花,放下再灸,或用镊子将姜片提举稍离皮肤,灼热感缓解后重新放下再灸,直到局部皮肤潮红为止。此法简便,易于掌握,一般不会引起烫伤,可以根据病情反复施灸,对虚寒病症,如腹痛、泄泻、痛经等,均有疗效。
  艾条灸
  将艾条点燃后在穴位或病变部位进行熏灸的方法称为艾条灸法。艾条灸是目前人们最为常用的灸法,因其方便、安全、操作简单,最适于进行家庭自我保健和治疗,分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
  温和灸:施灸者手持点燃的艾条,对准施灸部位,在距皮肤3厘米左右的高度进行固定熏灸,使施灸部位温热而不灼痛,一般每处需灸5分钟左右。温和灸时,在距离上要由远渐近,以患者自觉能够承受为度。
  回旋灸:施灸者手持燃着的艾条,在施灸部位的上方约3厘米高度,根据病变部位的形状做速度适宜的上下、左右往复移动或反复旋转熏灸,使局部3厘米范围内的皮肤温热而不灼痛。
  雀啄灸:施灸者手持点燃的艾条,在施灸穴位皮肤的上方约3厘米处,如鸟雀啄食一样做一上一下的活动熏灸,而不固定于一定的高度。
  一夫当“罐”,万邪莫开
  常规拔罐法
  单罐法:用于病变范围较小的病或压痛点,可按病变或压痛的范围大小,选用适当口径的火罐。如胃病在中脘穴拔罐;冈上肌肌腱炎在肩髃穴拔罐等。
  多罐法:用于病变范围比较广泛的疾病,可按病变部位的解剖形态等情况,酌量选择吸拔个数,如某一肌束劳损时可按肌束的位置成行排列吸拔多个火罐。
  走罐法:走罐法一般用于治疗病变部位较大,肌肉丰厚而平整的部位,或者需要在一条或一段经脉上拔罐的情况,宜选用玻璃罐或陶瓷罐,罐口应平滑,以防划伤皮肤。具体操作方法是,先在将要施术的部位涂抹适量的润滑液,然后用闪火法将罐吸附于皮肤上,循着经络或需要拔罐的线路来回推罐,至皮肤出现瘀血为止。操作时应注意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调整罐内的负压,以及走罐的快、慢、轻、重。罐内的负压不可过大,否则走罐时由于疼痛较剧烈,患者将无法接受;推罐时应轻轻推动罐的颈部后边,用力要均匀,以防火罐脱落。走罐法对不同部位应采用不同的行罐方法:如腰背部沿垂直方向上下推拉;胸胁部沿肋骨走向左右平行推拉;肩、腹部采用罐具自转或在应拔部位旋转移动的方法;四肢部沿长轴方向来回推拉等。
  闪罐法:闪罐法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拔罐手法,一般多用于皮肤不太平整、容易掉罐的部位。具体操作方法是用镊子或止血钳夹住蘸有适量酒精的棉球,点燃后送入罐底,立即抽出,将罐拔于施术部位,然后将罐立即起下,按上法再次吸附于施术部位,如此反复拔起多次至皮肤潮红为止。通过反复的拔、起,使皮肤反复地紧、松,反复地充血、不充血、再充血,形成物理刺激,对神经和血管有一定的兴奋作用,可增加细胞的通透性,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及营养供应,适用于治疗肌萎缩、局部皮肤麻木、酸痛或一些较虚弱的病症。使用闪罐法时要避免罐口反复加热烫伤皮肤。
  转罐法:转罐法是先用闪火法将罐吸于皮肤上,然后手握罐体,来回转动的方法。操作时手法宜轻柔,转罐宜平稳,防止掉罐。转动的角度要适中,角度过大患者不能耐受,过小无法达到刺激量。注意罐口应平滑,避免转动时划伤皮肤。转罐法可与走罐法配合应用。
  留罐法:留罐法又称坐罐法,是指将罐吸附在应拔部位后留置一段时间的拔罐方法。此法是临床最常用的一种罐法,留罐法主要用于以寒邪为主的疾患、脏腑病。如经络受邪(外邪)、气血瘀滞、外感表证、麻木、消化不良、神经衰弱、高血压等病症,用之均有良效。治疗实证用泻法,即用单罐口径大、吸拔力大的泻法,或用多罐密排、吸拔力大,吸气时拔罐,呼气时起罐的泻法。治疗虚证用补法,即用单罐口径小、吸拔力小的补法,或用多罐疏排、吸拔力小,呼气时拔罐,吸气时起罐的补法。
  响罐法:响罐法是指在罐具吸定后,稍加推拉或旋转随即用力将罐具拔下,发出“啪”的响声的一种拔罐方法。如此反复吸拔,重复操作多次,以皮肤潮红或呈紫红色为度。此法与闪罐法功效相同,通常用小口径罐具在局部面积较小的部位施术。
  理疗注意事项看这里
  按摩TIPS
  1.按摩前要将手洗干净:用温水洗手,要修剪指甲。同时要将妨碍按摩的一切首饰品如手表、戒指、珠子等都摘掉。
  2.按摩时要说明自己的按摩流程:从哪里到哪里,时间多久等,一般来说,按摩20~30分钟为宜。
  3.根据天气选择合适的环境:夏天要选择空气流通,安静的环境;冬天应保持室内温暖,手要暖和。
  4.注意情绪:有情绪波动,如大怒、大悲、大恐等极端情绪时则不要按摩,要安抚其情绪。
  5.选择方法与力度:给肥胖者按摩时,力度可稍大,给体瘦者按摩时力度要轻;在肌肉丰厚的地方力度要重,而肌肉薄弱的地方力度要轻。
  刮痧TIPS
  1.避风和注意保暖很重要:刮痧时皮肤汗孔处于开放状态,如遇风寒之邪,邪气会直接进入体内,不但影响刮痧的疗效,还会引发新的疾病。因此刮痧半小时后才能到室外活动。
  2.刮完痧后要喝一杯热水:刮痧过程使汗孔开放,邪气排出,会消耗部分体内津液,刮痧后喝1杯热水,可补充水分,还可促进新陈代谢。
  3.刮痧后3小时内不要洗澡:刮痧后毛孔都是张开的,要等毛孔闭合后再洗澡,避免风寒之邪侵入体内。
  4.不可一味追求出痧:刮至毛孔清晰就能起到排毒的作用。有些部位是不能刮出痧的,此外,室温低也不易出痧。所以,刮拭的时候不要一味追求出痧,以免伤害到皮肤。
  5.每次只治疗一种病症,且不要大面积刮拭刮痧的时候要一次只治疗一种病,并且不可刮拭时间太长。
  艾灸TIPS
  1.精神集中:术者在施灸时要聚精会神,以免烧烫伤患者皮肤或损坏患者衣物。
  2.灸量适宜:对昏迷的患者、肢体麻木及感觉迟钝的患者和小儿,在施灸过程中灸量不宜过大。
  3.判断是否适宜艾灸:如果患者的情绪不稳,或在过饥、过饱、醉酒、劳累、阴虚内热等状态下,要尽量避免使用艾灸疗法。
  4.灸前灸后宜饮水:患者在艾灸前最好喝一杯温水,水的温度应宜略高于体温为宜,每次灸治结束后再补充一杯热水。
  5.正确处理不良反应:施灸的过程如果出现发热、口渴、出红疹、皮肤瘙痒等异常症状时,一般不要惊慌,继续采用艾灸疗法灸治下去,这些症状很快就会消失。
  6.把握时间、穴位与热度:施灸的时间长短应该是循序渐进的,施灸的穴位也应该由少至多,热度也是逐渐增加的。
  拔罐TIPS
  1.保持室温:拔罐时,室内需保持20℃以上的温度。最好在避风向阳处。
  2.暴露施术部位:患者以俯卧位为主,充分暴露施术部位。
  3.控制吸附力:拔罐时的吸附力过大时,可按挤一侧罐口边缘的皮肤,稍放一点空气进入罐中。
  4.随病情施术:一般病情轻或有感觉障碍者(如下肢麻木者)拔罐时间要短;病情重、病程长、病灶深及疼痛较剧者,拔罐时间可稍长,吸附力稍大。
  5.适当处理不良反应:若出现头晕、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发凉等症状,应及时取下罐具,将患者仰卧位平放,轻者可给予少量温开水,重者针刺人中、合谷。
  ……
展开
目录
PART1养生防病需要老祖宗的智慧
经穴健体,吾将上下而求索 / 002
经穴的发展 / 002               经穴的作用 / 005
学会点穴,随手疗百病 / 006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 006         体表标志定位法 / 007
骨度分寸定位法 / 008           感知找穴法 / 009
做到四件事,身体好健康 / 010
“按”部就班,理疗不马虎 / 010
排“痧”见金,邪去身自安 / 017
“艾”不释手,健康不离身 / 020
一夫当“罐”,万邪莫开 / 024
理疗注意事项看这里 / 029
按摩TIPS / 029 刮痧TIPS / 030
艾灸TIPS / 031 拔罐TIPS / 032
PART2治病要简单,不必画出全幅“地图”
头面特效保健祛病穴
百会——醒神提中气 / 034
四神聪——镇静安心神 / 035
头维——明目除风寒 / 036
印堂——开窍治失眠 / 037
太阳——醒神去头疾 / 038
角孙——清热泻火佳 / 039
睛明——通络兼明目 / 040
攒竹——护眼解疲劳 / 041
丝竹空——明目祛风邪 / 042
承泣——明目散风热 / 043
四白——明目通经络 / 044
迎香——理气通鼻窍 / 045
人中——醒神散风邪 / 046
听宫——开窍宁心神 / 047
下关——消肿通耳络 / 048
颧髎——祛风消肿痛 / 049
翳风——通络聪耳目 / 050
地仓——开窍通经络 / 051
颊车——通络祛风热 / 052
承浆——通络消肿痛 / 053
肩颈特效保健祛病穴
风池——醒脑散风邪 / 054
风府——散风兼息风 / 055
哑门——息风开脑窍 / 056
廉泉——止痛利喉舌 / 057
肩井——活络消热肿 / 058
肩髃——活血利关节 / 059
肩髎——通络除风湿 / 060
肩中俞——通络宣肺气 / 061
肩外俞——止痛舒筋络 / 062
天宗——宽胸活经络 / 063
胸腹特效保健祛病穴
天突——理气清咽喉 / 064
中府——平喘畅气机 / 065
膻中——理气清肺痰 / 066
期门——理气健肝脾 / 067
日月——和胃利肝胆 / 068
大包——通络利胸胁 / 069
章门——疏肝利湿热 / 070
带脉——健脾调经带 / 071
中脘——和胃化痰湿 / 072
建里——消积健脾胃 / 073
水分——理气调水道 / 074
神阙——温阳救厥逆 / 075
天枢——理气健脾胃 / 076
关元——补气利湿热 / 077
气海——理气益肾精 / 078
中极——益肾调经带 / 079
归来——调经化血瘀 / 080
子宫——举陷调经气 / 081
腰背特效保健祛病穴
大椎——补虚解表证 / 082
定喘——理肺平咳喘 / 083
大杼——宣肺强筋骨 / 084
身柱——泻热宁心神 / 085
肺俞——理气解表证 / 086
心俞——调血安心神 / 087
膈俞——宽胸通血脉 / 088
至阳——利膈退黄疸 / 089
肝俞——明目利肝胆 / 090
胆俞——利胆化湿热 / 091
脾俞——利湿健脾胃 / 092
胃俞——和胃消积滞 / 093
三焦俞——利水强腰膝 / 094
肾俞——强腰理肾气 / 095
命门——补肾健腰脊 / 096
志室——固精强腰膝 / 097
大肠俞——疏肠化积滞 / 098
腰阳关——祛寒活经络 / 099
膀胱俞——通经利水湿 / 100
夹脊——安神和五脏 / 101
八髎——强腰理下焦 / 102
长强——解痉利湿热 / 103
上肢特效保健祛病穴
极泉——通络理气血 / 104
臂臑——理气通经络 / 105
少海——通络益心神 / 106
小海——散风定神志 / 107
尺泽——利肠清肺火 / 108
曲池——清热调气血 / 109
曲泽——和胃清暑热 / 110
手三里——利肠通经络 / 111
孔最——止血利肺咽 / 112
支沟——活络利三焦 / 113
外关——解表通经络 / 114
间使——通络安心神 / 115
内关——宁心和胃气 / 116
列缺——祛风通经络 / 117
通里——活络安心神 / 118
阴郄——固表滋心阴 / 119
神门——安神通经络 / 120
太渊——止咳调血脉 / 121
大陵——宽胸宁心神 / 122
阳溪——清热利关节 / 123
阳池——止痛调三焦 / 124
合谷——清热止疼痛 / 125
后溪——清心通经络 / 126
劳宫——醒神清心热 / 127
少冲——息风醒神志 / 128
少泽——开窍清心热 / 129
下肢特效保健祛病穴
血海——化湿调经血 / 130
梁丘——和胃通经络 / 131
犊鼻——通络消肿痛 / 132
膝阳关——祛风化湿 / 133
委中——凉血舒筋络 / 134
阳陵泉——利胆调肝气 / 135
阴陵泉——调经利水湿 / 136
足三里——活络培元气 / 137
上巨虚——和胃化积滞 / 138
丰隆——和胃化痰湿 / 139
承山——消痔活经络 / 140
三阴交——调理肝脾肾 / 141
地机——利湿调经带 / 142
悬钟——息风益肝肾 / 143
复溜——温阳补肾阴 / 144
昆仑——安神活经络 / 145
太溪——壮阳滋肾阴 / 146
照海——安神调下焦 / 147
商丘——化湿安心神 / 148
行间——清肝活经络 / 149
内庭——清热化积滞 / 150
太冲——疏肝利下焦 / 151
隐白——和血回厥逆 / 152
至阴——正胎清头目 / 153
涌泉——开窍滋肾阴 / 154
PART3 四两拨千斤,特效穴疗法妙用无穷
透过理疗法,纠正亚健康
头痛——按摩提神醒脑 / 156
偏头痛——按摩醒脑开窍 / 158
眩晕——艾灸补虚止眩 / 160
贫血——按摩培元固本 / 162
低血压——艾灸益气升阳 / 163
心律失常——按摩通心活络 / 164
失眠——按摩镇静安神 / 166
神经衰弱——艾灸醒脑安神 / 168
疲劳综合征——按摩缓解疲劳 / 169
肥胖症——拔罐瘦身降脂 / 170
抑郁症——按摩安神解郁 / 172
空调病——刮痧祛风散寒 / 173
手法理疗,赶走常见小病痛
感冒——拔罐祛风解表 / 174
咳嗽——刮痧化痰止咳 / 176
发热——拔罐退热除烦 / 178
中暑——刮痧清热开窍 / 180
慢性咽炎——拔罐润肺利咽 / 182
支气管炎——按摩清热化痰 / 184
肺炎——刮痧清热宣肺 / 186
胸闷——按摩宽胸理气 / 187
哮喘——按摩宣肺理气 / 188
打嗝——按摩宽胸利膈 / 190
呕吐——刮痧降逆止呕 / 192
胃痛——刮痧理气止痛 / 194
慢性胃炎——拔罐健脾养胃 / 196
慢性胆囊炎——刮痧疏肝利胆 / 198
腹胀——刮痧健脾助运 / 200
腹泻——艾灸涩肠止泻 / 202
便秘——刮痧润肠通便 / 204
痢疾——拔罐通肠导滞 / 206
痔疮——拔罐消肿止痛 / 208
麦粒肿——刮痧清热消肿 / 210
鼻炎——艾灸通关开窍 / 211
牙痛——刮痧泄热止痛 / 212
咽喉肿痛——拔罐消肿止痛 / 214
急性扁桃体炎——刮痧清热消肿 / 216
颈椎病——艾灸活血通络 / 218
小腿抽筋——艾灸散寒止痛 / 219
两性健康,夫妻更和谐
前列腺炎——刮痧利尿通淋 / 220
膀胱炎——拔罐清利湿热 / 222
尿潴留——刮痧清热通淋 / 224
早泄——艾灸益肾填精 / 226
阳痿——按摩壮阳益肾 / 228
遗精——刮痧益肾固精 / 230
阴囊潮湿——刮痧清热利湿 / 232
不育症——拔罐补肾壮阳 / 233
月经不调——刮痧调经统血 / 234
痛经——艾灸温经止痛 / 236
闭经——按摩行气活血 / 238
带下病——按摩燥湿止带 / 240
崩漏——拔罐固摄调经 / 242
子宫脱垂——艾灸升阳固脱 / 244
慢性盆腔炎——拔罐清热利湿 / 246
乳腺增生——刮痧通乳散结 / 248
围绝经期综合征——刮痧宁心安神 / 250
不孕症——按摩调理生殖 / 251
理疗更健康,中老年人越活越年轻
高血压——刮痧清热宁神 / 252
糖尿病——按摩滋阴降糖 / 254
冠心病——按摩养心安神 / 256
高脂血症——刮痧降脂减重 / 258
脑卒中后遗症——按摩补益肝肾 / 260
脂肪肝——拔罐降脂利肝 / 262
肩周炎——刮痧消肿止痛 / 263
腰椎间盘突出——拔罐强健腰膝 / 264
骨质疏松——按摩强健骨骼 / 265
风湿性关节炎——按摩舒筋通络 / 266
阿尔茨海默病——按摩醒脑益智 / 267
附录:病症特效穴疗法笔画索引 / 268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