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电影给了我什么
0.00     定价 ¥ 35.00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59409119
  • 作      者:
    作者:唐棣
  • 出 版 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7-08-01
收藏
编辑推荐

★从文学青年到院线导演的成长之路:本书讲述了唐棣从一个落魄、激烈、反抗、贫穷的文学青年一步一步成长为一位院线导演的经历,而其中摄影是关键的平台,以文字+影像的基础,唐棣在三四年之内拍摄了大量的短片,从技术、美学、实践等等角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而随着短片作品在电影节上的获奖,拍摄长片的机会也随之而来。整个过程历时11年,这对非专业出身的影像爱好者而言,即使一种鼓励,也是一种考验:能否承受如此长时间的辛劳和无名。

★近百部经典电影的细致分析:从诗人、小说家和电影爱好者,到真正成为导演,看电影必不可少,扒片更是必备功课,作者在书中介绍了他本人喜爱且认真学习、反复观看的约30部电影,以及100多部电影推荐清单。从作者的叙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带着专业色彩和某种追求去看电影,是一件严谨而专注的事情,同时也可以发现电影包含的诸多深层次内涵。。

★一关于影视行业的反思与建议:作为一个已经身在电影业内的导演,作者给出了自己的一定的看法,以及由自身经历引发的反思关于实验、娱乐、商业、市场、获奖等等影像之间的关系,关于编剧在电影也内的处境,关于拍电影——看电影——评论电影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等等时刻萦绕在从业者、消费者心头的问题,本书均有论及。


展开
作者简介

唐棣,河北唐山人。2003年开始文学创作,小说发表量过百万字;身为文化评论者,长期为《书城》《南方周末》《外滩画报》等报刊撰写电影艺术相关随笔;2008年转为编导,创作电影短片十余部及长片一部,逐步成长为一个作者导演。曾任第十届FIRST青年影展复审评委,执导电影《满洲里来的人》在第39届香港国际电影节首映后,引起国内电影圈和国际电影刊物颇多关注,陆续被ScreenDaily、HollywoodReporter等报道,并将其强劲的影像风格称作“中国电影的新噪音”,也被认为是新生代导演中接近“作者电影”的创作人。<br><br>其文字作品主要有小说集《西瓜长在天边上》《枪毙他》《进入黎明的漫长旅程》《背景》,随笔集《只要想起那些后悔的事》。电影作品有故事片《满洲里来的人》。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由“认识电影”和“成为导演”两个部分组成,穿插讲述了作者对电影作品这一教材的学习,以及个人从外行到观众再到业内人士的诸多经历,基本符合一个人(无论是否科班出身)从接触电影到从事电影的人生轨迹,而唐棣作为一个辍学青年、文学爱好者,他的成为导演的过程则更多了一些艰辛和苦涩。


展开
精彩书评

从作家到导演,从编剧到拍摄制作,唐棣在一次次具体的实践中寻找着属于自己的表达以及表达的多种可能。这本书可以视为他在现场的发言,应该获得响应,尤其对新一代的电影人。

——杨争光(著名作家、编剧。代表作《双旗镇刀客》、电视剧《水浒传》)

 

唐棣像是先锋小说和新浪潮电影的儿子。他有出色的视觉、触觉和听觉语汇,这让他的作品有一种蓝调似的维度,一种烟雾似的人间情绪,这样精雕细琢的手工,让我们重新看见了“灵魂”。

——毛尖(著名影评人,代表作《非常罪,非常美》)

 

唐棣的创作初心是纯粹的,在当下这个功利的社会,他坚守理想,并且坚定不移,把自己所热爱的事情做得细致而成熟。诚意推荐新导演们一读!

———游达志(著名导演,代表作《暗花》、《湄公河大案》)


展开
精彩书摘

编剧与作家

 

一直以来都有个误会,我是从作家转编剧起家拍电影的。其实,我没有编剧过任何一部电影,包括自己的电影(都是写成小说的)。剧本对于剧组工作的意义大于对导演想法的意义。经常听导演朋友说,电影在开拍之前就应该看到它最后的样子。的确,一部分电影是按导演脑中“最后的样子”在现场一部分一部分还原而成的。当然,这个顺序不是必然。这也解释了有的导演拍很多,剪辑时再做决定保留哪部分,有的导演拍很少,到剪辑台上基本就完事了。人不一样,就和有的小说家腹稿清晰了才下笔,有的小说家随时有想法随时开始一样。无论如何创作的作品没有好坏之别,都有过好作品,也都出过烂稿子。

误会的初始是说我转行编剧的人没搞懂文字和文字不一样。我的意思是剧本和小说除都是文字写就之外,相同之处不多。你可以写令人震惊的伟大小说,但在电影结构里那就是洪水猛兽,破坏节奏,这个事使我认识到,才华也有让人尴尬的时刻。我的习惯是自己在剧本基础上整理出一版自己看的剧本,目的是为自己培养感觉。这个剧本一般故作神秘,秘不示人。如果有机会出版,这个版本最有可能是出版的“文学剧本”。我买过好多本载有电影剧本的杂志和书籍,想从中学习一些门道。有一次,编剧朋友看我拿着本杂志看剧本,无奈地告诉我,那些根本不用看,看也没用。因为,文学剧本这个概念是被创造出来的,本身不准确。剧本就是剧本,是工作蓝本;文学就是文学,是艺术。我们看到的文学剧本,真名应该叫做“成片整理剧本”。侯孝贤的编剧朱天文在《最好的时光》提到他们合作的模式是侯孝贤说完想法,由她整理文字稿(接近文学本的概念,有点像故事大纲)。侯孝贤再找助手在这个基础上分场。等电影上映,朱天文根据电影整理出一版剧本。这个剧本是我们在杂志和书上看到的那个样子,和电影场次、细节、对白,甚至空镜头完全一致。

有次,一个演员特别不好意思地问我,如何从剧本看角色好不好发挥?这事有点复杂,演员或者剧组人员一般都会通过剧本判断这个工作是不是要接,可是剧本就像菜谱,每个人做出的菜完全不一样。这个问题回答不了,剧本和成片的差距令人难以想象。这个行业我觉得也是艺术,充满你自己都无法预测的挑战。当然有人认为这是不靠谱。所有非科学的事物应该都差不多,就我所见到的,不确定性弥漫在所有拍摄细节里。很多戏分经常当场划掉,然后跟组编剧第一时间确定是否影响连贯性,如果影响必须补一场。我有一个朋友的工作是跟组编剧,每天面对临时变动,脑子里装满每个电影的故事线索。据说,她原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几次见我都要哭了出来,说终于见到作家了。我客气说,你差不多啊。她瞪我一眼,意思是我在讽刺她。

越好的剧本越倾向于工作蓝本。一个剧本的文学性强弱曾是我判断其好坏的标准之一,也曾是我从作家转成导演的信心来源之一。在抽破事实的一刻,我伤心不已。我觉得,中性剧本对于导演来说最好。可以发挥,又有基础。这种剧本就很具体,目的性很强。它不带什么编剧风格,又提供了很好的让导演植入风格的框架。工作草图和艺术没什么关系!导演约翰•福特说,像艺术家那样拍电影绝对行不通。最好的办法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勤劳的工人,只不过从事的刚好是电影行业。

这几年,我的身边编剧越来越多,作家越来越少。闹过几次不开心,朋友都做不成都因为我开头所说的分不清两者的关系。写小说的朋友找我问有没有机会让他们编剧?我推荐几个朋友去谈。这几个人的文笔好,小说厉害,都说在找我之前读过不少编剧书。他们的叙事能力不容置疑。我推荐时跟投资方严肃说明。几轮谈下来,真正开始写剧本的人并没几个,即使其中一两个人开始写,有的写了一年多,直接甩手不干了,有的写了两年干脆失联了。中间夭折之后他们往往会跟我抱怨圈子多么不靠谱。电影伤了他们的心。

其实,我奇怪一个电影正常的创作周期要三年。时间都去哪了?剧本在这三年里应该是主要工作。它的命运比编剧还惨,经常被“随意”推翻,而编剧是这个推翻过程的主要见证人。推翻如是创作原因还好,更多是因资方或导演人员变动在推翻。两年剧本,几十稿,百万字废弃不用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我看到某导演对记者发表感言说“自己写了多少稿,多少字”时,只觉得这是一个糊弄外行的笑话。写小说从不会遇到这个问题,不是说没修改,而是说我们的修改都是奔着一个作品的品质而去。

我认识的编剧开始还跟我愉快地聊剧本。后来熟了,反而告诉我别写剧本。我说:“你们是不是怕我抢活啊?”他们则认为这个活首先是个技术活,分秒固定,每句对白都对下一个情节有驱动意义,我抢不到;其次这是一单心理算计,类型片除严密的时间序列,剩下是心理分析。可以说,每个动作在第几分第几秒对观众产生什么刺激都在预料之中。这是好莱坞称霸全球的秘诀,一套上百年总结出来的模式,我更抢不了……这些麦基的那本《故事》里都有。这本书是所有编剧的必备书。我也看过,还是通过一个小说家的介绍。现在他做编剧,但我不知道他从这本书里学到了什么。于我自己而言,2009年左右接触此书,纵然读后一头雾水,出门也不忘推荐,比如听说谁想做编剧,就说你该读这本书。后来,我遇上了这本书的译者周铁东老师,我记得问过他很多剧作的问题,追着他听了好几堂课。周老师讲得比麦基写得好,主要是那书真的难懂。很多人看懂了吗?我没看太懂。那个书不适合初学者,很多新编剧拿那本书瞎说,周老师的话,吓得我冷汗直冒。很多场合,我也煞有介事地跟几个人谈论书里的理论。大家彼此心照不宣,蒙着谈。很多朋友抱怨国内编剧地位低、不受重视,这个没办法。电影可能是导演的,可能是出品人的,可能是明星的。最不可能的就是编剧的。这是一个悲哀的规则。有没有编剧作品呢?有,比如刘恒编剧作品,李樯编剧作品,芦苇编剧作品等等,全国数不出十人。我奉劝写小说的朋友们不要这么信心十足。说到信心,我觉得做艺术不能失了信心。身边有很多电影学院出来的朋友往往又信心太大。其实,电影学院是苏联那套电影教学方式,教文艺片(当然我不是很同意这种分类),用包饺子的方法做西餐不一定是创新。流行的类型片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但他们愣用文艺片的方式处理类型片,失败的例子可参见国产导演作品。很多人张嘴闭嘴谈的也是类型片,《故事》讲的是类型片,业内这个词语出现的频率更高,深究下来没几个懂。类型片不好做,很多“类型片”变得跟艺术片似的,很多“艺术片”整得跟类型片似的。然后,投资人蒙了,编剧的尾款泡汤了。

很多时候,我理解的都是所见的,现在能做的只是把知道的写出来。还没接触过电视剧,据说电视剧编剧比较容易,相对来说酬劳比电影编剧还高。如果只想赚钱的话,作家朋友们有门路,可以去糟蹋电视剧。这也只是一句玩笑,就像我当年跟别人吹牛说:“我是写小说的人,编电影不正好嘛!”这是因为不了解,犯下轻视敌人的重大战略错误,于是我悄悄地在编剧的战场上退了伍。现在,只剩下为编剧朋友们喝彩的份儿。


展开
目录

认出那个时刻的风景(代序)

 

认识电影

 

003 咱们拍电影吧

008 我的电影初始记

018 我与我的纪录

022 编剧与作家

028 编剧与“工业”

034 始于文学,止于编剧

040 反思“图片化叙事”

044 电影拦不住

048 有语气与勇气的电影

052 电影带我去旅行

057 评论电影的人

061 拍与写

064 站到人物那边去

067 电影是什么

071 被理解的电影

075 被观看的电影

078 手持相机的魔法师

092 魔镜、分身与电影术

095 文字中的电影

101 艺术家了一两年

107 致电影的三十三段话

115 二十四小时电影辞条

 

成为导演

 

133 别了,阿巴斯—《希林公主》

138 静默的呼愁—努里•比格•锡兰与他的电影

145 对死亡的注视—《凝望深渊》

151 “这不是一部电影”—《出租车》

156 枪与玫瑰—加斯帕•诺与他的电影

163 悲喜交集的相聚—《道别派对》

167 遥远的历史—《哭泣的草原》

173 记忆者的沉默—伯格曼与《情书》

178 最好的青春—《死亡诗社》

181 生之处境—《寒枝雀静》

188 毁灭与重生之间—《地球之盐》

191 街道狂想曲—《白色上帝》

195 生活本如斯—《危楼愚夫》

201 被真实记录的暧昧—《堤》

205 凡人与爱—《她比烟花寂寞》

212 现实来自荒诞—《一个勺子》

216 对现实的想象—《图雅的婚事》

221 闲话《百鸟朝凤》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