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华宝院士传记》:
林华宝初中就读于博学中学。这是一所来自武汉的著名学校,前身系由英国基督教伦敦会牧师杨格非教授创办于1899年的博学书院,为我国最早的西式学校之一,在盛行科举八股文的时代,便有着“重理算,授生化,近自然,习英文,强体魄”的先进办学理念。
迫于战争的威胁,博学中学几经迁徙落地于重庆,虽早已改制为国人的私立学校,但仍秉承了先师“勤朴博学”的校训,沿袭了教会学校的育人理念,在文理课程之外,还特别重视体育锻炼和英语教学。
无论冬夏,早上6点学生们必须准时起床,十分钟后在操场集合做早操。每天清晨,起床铃一响,训育主任就出现在宿舍中,手里拿着一根竹片,毫不留情地掀起那些赖床不起者的被子,驱赶着他们出去锻炼。
学校规定,期末考试倘若其他课程不及格都可以补考,唯英语不及格者必须留级。迫于留级的压力,学生们都不敢对英语课掉以轻心,因此,该校毕业生大都体魄强健,且拥有良好的英语基础。
初中一年级的第二个学期,班上转来一位新同学,被老师安置在林华宝旁边的空位子上就座。这位新来的同桌,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林袁二人不仅很快就建立起友谊,还商定了一个互助互惠的君子协定。
林华宝学习不偏科,各科成绩都很优秀,尤以数学最为突出。袁隆平则不然,英语成绩特别好,数学则非常糟糕。这并不是因为他脑子笨,不擅长计算,而是别有缘由——上小学时,他曾认真地请教数学老师:“负负为什么得正呢?”
不知是这位老师自己也搞不清楚缘由,还是懒于跟一个小孩子多费口舌,一句简单粗暴的话就把他打发了:“没有为什么,你只要记住负负得正就行了!”
他当然不会想到,这是个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凡事都喜欢探求个究竟的孩子,听到这样的答复就觉得数学是一门不讲道理的课程,由此便失去了学习它的兴致。
袁隆平课外的兴趣爱好十分广泛,打排球、下象棋、拉小提琴,尤其擅长游泳,小小年纪不但掌握了各种泳姿,还具备横渡长江的体能。林华宝则是只“旱鸭子”,一直不敢贸然下水。于是,二人达成协议,取长补短,互教互学。这个听上去很不错的双赢计划,结果却不尽人意。
日后袁隆平笑言:“我教林华宝游泳,他教我数学,他很快就学会了游泳,我却还是不会解数学题,苦思冥想了整整一个晚上都没能解出来的题,到了林华宝那里居然五分钟就搞定了。”
袁隆平、林华宝,当年同用一张课桌的这两个人,日后都因突出的业绩与贡献而先后入选工程院院士,共同为培育他们的母校增了光,添了彩。抗战胜利后迁回汉口原址的博学中学,后来改名为武汉四中。时至今日,该校的校史馆中还陈列着他们当年合用过的那张课桌和那条长凳,各届校友间更是广泛传颂着“一张课桌走出两位院士”的佳话。
……
展开
“绝对不行,我们必须坚定信念连夜赶路,天亮之前就是爬也要爬出去,而且一个人都不能少,这是命令!”
“我赞同吕培书的意见,按预定计划正常回收。这样虽然有很大风险,但勇于承担风险是我们航天人多年来一以贯之的精神,正是凭着这种精神,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突破。”
“不要怕,我们花这么多的时间搞电测,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让卫星在地面充分暴露问题,彻底解决问题,以确保上天后不出问题!”
“我认为还是正面教育和提出具体要求为好,工作上出了问题,本人压力已经很大了,往往吃不下睡不着,更何况,*了解该部件的就是当事人,排除故障主要还得靠他,解铃还需系铃人嘛……”
——林华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