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小说的农民意识现代转型》:
三 土地意识现代嬗变的反思
中国的现代化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城市化,农村的经济发展和乡村城市化进程为农民土地意识的嬗变提供了条件,经济的发展不仅改变了农民与土地的自然关系,而且使其逐渐摆脱了对土地的情感依赖。农业文明的悠久历史决定了这必然是一个复杂、痛苦的转变过程。“农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工业文明和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农业逐渐商品化和机械化,这不仅从经济关系上和生产力水平上逐渐改变农民与土地那种自然的、直接的联系,而且必然使农民在心理上和感情上逐渐摆脱对土地的依赖和崇拜,引起自然农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心理习惯、文化内容和观念意识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却是极为痛苦的(盂老根、牛旺、回回、旺泉)。也正是这种痛苦感使这些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意蕴和认识价值,这种痛苦才真正是历史进步和人的提高的确证。”土地意识的转型在标志着农民意识现代嬗变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进城农民遭遇的歧视和压迫以及农村的凋敝是突出特征。表面看,农民进城是一种个体自愿的行为,是市场经济下的一种平等交换,但在经济主导一切尤其是城乡差距日益扩大的情况下,农民的离土就不能不带有强迫的性质。进入城市之后,农民的付出与所得与城市居民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他们的进城具有了受城市剥削的性质。有人认为,这种剥削是以“躯体丧失”的隐喻表现出来的,“身体作为世间唯一真切的属己之物,作为存在的初始,其被掠夺、被扼杀、被出卖的境遇深刻证实着现代化进程中乡村被迫丧失自身的历史命运”。诸多小说中民工受伤致残的故事乃至打工妹卖身的故事证明了这种剥削的存在。农民尤其是青壮年农民的大量外出留给乡村的是凋敝的景象。青壮年是农村未来发展的希望,他们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原本可以为农业现代化做出更大的贡献,可是城市的诱惑和经济利益的刺激使他们义无反顾地加入浩浩荡荡的进城队伍,乡村只剩下老弱病残,乡村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城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大,农村日益凸显出贫穷和落后。当农民在城市遭遇不幸或者丧失劳动能力无法继续在城市生存的时候,返回农村成为他们的必然选择,农村成为劳动力的原产地和“收容所”。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农村承担起了为城市输送人才的义务,城市在不停地从农村抽血的同时却把一切丑恶的名词加在农村身上,从而使农村承受着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挤压。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