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红叶归处/名家散文自选集
0.00     定价 ¥ 39.80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13917186
  • 作      者:
    作者:查干
  • 出 版 社 :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7-10-01
收藏
作者简介
  查干,蒙古族,内蒙古人。毕业于内蒙古蒙文专科学校编辑专业。曾任:内蒙古四子王旗人委秘书、中共苏尼特右旗宣传部干事、乌兰察布盟文化局创作员、乌兰察布盟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民族文学》杂志社主任、副局级专职编委、编审。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资深会员,朱鹮代言人。中国第二、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诗歌终评委。数百万字的各类文学作品中,散文随笔评论序言有百余万字。作品被收入各类文学大系及选本多种。出版有《爱的哈达》《彩石》《蹄花》《无艳的一枝》《灵魂家园》等多部诗集。部分作品被译成美英法日朝匈牙利波兰文。曾获23次国家、省部级文学奖。主编作品获12次优秀编辑奖。
展开
内容介绍

  《红叶归处/名家散文自选集》共分六部分,作品记事、抒情、议论相结合,其中有对故乡淳朴民风的热爱,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对大自然的美景和当今社会的赞美,读来令人置身于深刻意境之中,提高了对生活和人生的认识,是人生的一本指南。

展开
精彩书评
  ★查干先生的散文从来与众不同,他以诗心入文,用真诚写作,将蒙古作家粗犷而又细腻的风格,在散文创作中尽情挥洒。这本《红叶归处》充分体现出他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与创作主旨。美文写作需要美的心灵,一叶知秋,而查干的红叶,让我们感知到诗人散文的诸多妙处与况味,值得反复品鉴。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家 高洪波
  
  ★读查干的诗,风从草原来,那韵律和驼铃散着奶香;和查干喝酒,仰觞或轻抿,皆在醉与不醉之间。如今那个孤独的牵驼人,已然大隐于京城的水泥丛林之中,把寂寞当成一盏小小的灯,享受灵魂的微小光芒,他自己是惬意得很。而我等俗人,想要见他就难了。只好读查干的散文。
  ——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当代女诗人 舒婷
  
  ★查干的散文《红叶归处》大多取材于生养他的内蒙古草原大漠、游牧农耕的记忆,平凡而又平静的生活中的一人一物、一事一景、一草一木,都在他的头脑中生发出独特的艺术感受,激发起形而上的哲理思考,赋予了有生命活力的形象,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地域文化基因。
  ——原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文学评论家 刘锡诚
  
  ★查干先生是草原的声息和时间锻造出的诗人,有草原猎鹰一样洞穿真地的眼睛,有对良善柔软深长的珍重和虔敬。他创造性地使汉语言富有了多着落的力量、尊重的空间,出人意表的思想维度。他以艺术性甚高的诗与散文激励着诗界文坛,印证着人和土地的文明关系。
  ——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副主任作家 冯秋子
  
  ★查干,今日的散文达人。他的文字,重于人文情怀和诗性表述。作品,不仅日臻淳厚,且沉潜于无限意蕴之中。《红叶归处》值得细细品味。
  ——美国华文文艺界协会副会长旅美作家 李硕儒
展开
精彩书摘
  《红叶归处/名家散文自选集》:
  “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那不是我的故乡。我的故乡,是祥和而宁静的一方偏僻之地。富有富的时髦,贫有贫的味道。童年时,我的故乡穷,然有味道。味道在于她的宁静与祥和、与世无争和四邻和善的存世心态。就连晨问晚暮里,袅袅升起的炊烟,都有善的表述和情的高扬。村落与村落之间,相距较远,一般步行多半日,或更长时间才可抵达。但炊烟相招,就是一种报平安和互通信息的过程。村民的生活水准相差不多,基本达到温饱之境。
  她居于深山老林之中,显得有些闭塞。外部世界,发生着什么事与之无关,正如《西游记》里所说“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家家户户耕田养牧(半农半牧),靠老天的赐予吃饭。因此,少有非分之想生于心。偷盗抢掠之事极少发生。
  因为大家都穷,就相互靠拢,彼此救济,抱团取暖,渐成一种社会风气。谁家有事,大家帮忙。譬如,谁家房舍雨中塌了,全村人齐伸手,十天半月,三问土屋就立在那里。唯一答谢方式是,请大家吃一顿饴铬面,喝几盅村里自酿的高粱白干。再敬一锅锅旱烟,了事。没有其他说价,平平常常、自自然然,连那些表面的客套话也都免了。而脸上流露的,只是憨态可掬的微笑和谦和质朴的腼腆。乡人从来不懂得奸诈、算计、巧取为何物。
  初春,当自家新菜长成,第一口,不是自己吃,而是送与左邻右舍尝鲜。自家乳牛下了奶,往往分一些给他家的老人和儿童吃。这几乎成了村规,家家照做,而且心甘情愿。殡葬嫁娶,也是大家的事,绝无推托耍奸之事发生,这便是穷乡僻壤的味道。不仅能共苦,更可同甘。
  乡人敬畏大自然,因为大家靠天吃饭。乡人信仰佛教,因为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一说教。因而,家乡的阿拉坦山寺,一年四季总是香火不断,上山下山的香客络绎不绝。
  家乡那时雨水充沛,雷雨频繁。雷劈之事常有发生,或动物或植物,一旦被殃及,人们便相信,那一定是被妖魔缠身,抑或做了什么缺德事,遭雷公斩杀了。也因为如斯,心怀不善者,雨天不敢出门。心坦荡者,大摇大摆雨中耕作。现在想来,这些现象十分有趣,也让人深思。信仰,或许是一种自律的神器,持有者,便可磊落光明,善始善终。因为信仰的实质是真、善、美。一个族群,假如没有了信仰,就没有了自律,便就成为洪水猛兽。不但殃及他人,最终也殃及自身。如今,众多贪官的纷纷落马,便灵验了这一因果关系。历来有,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之说。谁敢把百姓当作草芥,谁敢把国家当作唐僧肉,谁就自毁了前程。
  故乡人大都没有文化,更不知老聃为何人?更没有读过他的《道德经》。然而,他们的一身操守,且贴近老子的教诲。老子与孔子的对话中,有这样一些表述:“君子与人处,若冰释于水,与人共事,如童仆谦下。”为什么在一处偏远村落,有这样明道为人的修炼?或许,这便是人性中被遮蔽的光点,稍有擦拭,便可发光的缘故。
  老聃还有些话,是对孔子讲的,也是对众生讲的:“养生之道,在神静心清。神静心清者,洗内心之污垢也。心中之垢,一为物欲,一为知求。去欲去求,则心中坦然;心中坦然则动静自然。”正如老子所言,故乡人穷则穷,然而,少物欲心清明。所以动与静,皆为坦然。他们不急不火,安安静静,不为名利所困扰,就接近了智慧。这是所处的环境赋予他们的品行。他们的生活节拍,是舒缓的,所求也甚少,温饱便足。这符合民谚“财富,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用不着贪心占有”这一理念。不像如今一些人,贪得无厌,动辄鲸吞千百万百姓血汗钱,而毫无愧疚之心。他们,如斯敛财,究竟为了什么?要带到哪里去?一个“财”字,为什么成了他们的索命绞索?不能不使我们静神思考。
  ……
展开
目录
第1辑·明月故乡
炊烟起处是故乡
故乡四月杏花开
胡鲁斯台淖尔苇花如雪
勒勒车与风中芦花
岭树何悲风
梦里奶茶又飘香
梦中马嘶何处达
明月草原静无声
秋声起处是故乡
童年初识二月兰
味蕾上的童年
西苏尼特的梦幻月色
乡愁以及故乡的云
杏野藏故地
雪落故乡静悄悄
野径乱草闻子规

第2辑·草木人生
古来圣贤皆寂寞
喤喤何处钟
梅与明城墙遗址
莫为萧索悲秋风
清凉诗意在山晚
谁留《春晓》于石壁
埙声吹绿阳关道
燕山铃蓝今安在
野鹭秋水两相宜
叶落空山壮秋色
赞美野草也就是赞美上苍
最远的距离

第3辑·有情山水
陈巴尔虎散记
诚为山水点燃一炷心香
初读梦笔生花
澜沧江月静若玉
灵山听雨
墨云染向兴安岭
那就是青藏高原
苇荷静处独听蛙
在九曲黄河第一湾
在腾格里腹地

第4辑·煮茶品日月
杯中岂止是醉意
波兰印象
飞蓬与洞箫
剪影
梦中的白玉
莫凭栏,身后是夕阳
鸟的天堂
秋访谢苗庄园
也说“末日地堡”
咏夜什刹海
有关农业与人类的话题
愚梦醒来满目空
智慧与道德
煮茶品日月

第5辑·如烟往事
巴彦红格尔明月夜
波茹莱
关于我的一首小诗《登八达岭》
何谓“高树多悲风”
何言往事皆如烟
灵山赐我以灵感
诗神与我
陶然亭剪辑的往事
天意为何怜幽草

第6辑·红叶归处
安第斯神鹰
斑驳秋色箫声外
从霍金的警告说起
行者是孤独的
红叶归处是秋风
寂寞驼铃声声远
借得明月可读山
借问深山何处钟
目送众鸟高飞尽
千嶂叶落秋风里
乌审草原上的醉马草
闲说残荷
学会享受清风明月
亦如我们误读秋风
又见芳草碧连天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