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
第一章 绪论
一、“天人关系”研究的简要历史回顾
二、北宋之前天人相分思想的发展历程
三、天人相分思想被边缘化的根源
四、宋代天人相分思想的主要特征
第二章 功利派的天人相分思想
第一节 功利派天人相分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特点
一、功利派天人相分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功利派天人相分思想在宋代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功利派天人相分的思想特点和实践效果
第二节 李觏“人非利不生”的天人相分思想
一、从“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关系看李觏的“天人相分”思想
二、从“形而下”的“物我关系”看李觏的“天人相分”思想
三、从社会变革的角度看李觏“天人相分”思想的价值和地位
第三节 王安石“所谓得天,得民而已”的天人相分思想
一、由悖与合的辩证关系看王安石的“天人之道”思想
二、“变化之所为在我”的主观能动性思想
三、“天变不足畏”的无神论思想和王安石的社会变革实践
第四节 陈亮“天人相遭”与“天人相因”之既分又合的“天人观”.
一、“天与人每不相值”的“天人相分”思想
二、“天人相因”的“天人合一”观及其“天乎人乎”思想
三、陈亮“天人相分”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五节 叶适“内外交相成”的认识论与“自我为之”的“人定胜天”思想
一、“一气之所役”与“天道有常”的“天道”观
二、“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尔”的“人道”思想
三、陈亮和叶适“事功”思想的性质与特点
第三章 义理派的天人相分思想
第一节 张载“不以天能为能而以人谋为能”的天人相分观
一、“天与人有交胜之理”的天人相分观
二、“与天为一”的“天人合一”思想
三、“开物成务”思想与“别出分类”的科学意识
第二节 二程“天人所为,各自有分”思想与“感而遂通”观的矛盾冲突
一、在天人关系中充满矛盾的“合”、“分”观
二、以“分”为主架的理学范畴体系及其内容
三、张载与二程“天人相分”思想的异同
第三节 邵雍以象数为特征的天人相分思想
一、“先天易”与“后天易”的区分
二、加一倍分的宇宙分化体系与结构
三、以能动性为基础的“手代天工”人道观
四、“一举眼便成四片”的“四分法”及其学术价值
第四节 朱熹的“极端”天人相分思想
一、朱熹“天人相分”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二、“仁道”诸范畴与极端形态下的“天人相分”思想
三、如何认识朱熹“天人相分”思想的社会后果
第五节 义理派与“新儒学”的历史基点
一、“天人合一”思想诸形式及其在宋代的演变
二、“天人合一”思想能否同“天人相分”思想融合
三、正确认识和科学解读“义理派”的天人相分思想文本
下编
第四章 无神论与天人相分思想
第一节 欧阳修“天象变见不足惧”的无神论思想
一、“其精气不夺于物”的天道观
二、“利之为道”和“励精政事”的人道思想
三、对:‘天地鬼神之道”的批判及其无神论思想
第二节 余靖“灾异之来实由人事”的无神论思想
一、“天表之应各以其类”的天道观
二、“应物成务”和“智者创物”的人道思想
三、北宋“无神论”思想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
第三节 郑憔“国不可以灾祥论兴衰”的无神论思想
一、“不言休祥”的天道观
二、“人之所以为人者,精神之用耳”的人道思想
三、“不学问,无由识”的认识论
第四节 储泳“察而知其所以为邪”的无神论思想
一、“符印咒诀为事,徒法耳”的辟邪说
二、“验诸事,折诸理”的“正法”思想
三、南宋“无神论”思想的特点及其对明清科技进步的影响
第五章 伎艺之学中的天人相分思想
第一节 《武经总要》与“制胜决于人事,参以天变”的天人相分思想
一、“伎能局力之所以异”的用人思想
二、“伐谋制变”的军事辩证法与“大将察理而谕于心先”的能动意识
三、“占候”实践中的科学与迷信
第二节 《圣济总录》以“运气”为特色的“天人相分”思想
一、“无见于上则沿道不立”的“气化运行”观
二、“以意并气”的“自我运气”思想及其“气血相依”的医学实践
三、“祝禁之术”与“天人”关系的异化
第三节 沈括“迹不预焉”的天人相分思想
一、“在天者不为难知”的主观能动性思想
二、“为政谋人”的人道观与“此以所养移其性”的科学价值确证
三、沈括天人相分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第四节 苏颂以“成效”为标格的天人相分思想
一、“类聚诠次”的分类思想及其“类比”方法
二、“超擢”官吏以“成效”的“事功”思想
三、从《新仪象法要》看苏颂天人“分”与“合”的思想
第五节 秦九韶的“中间态”天人相分思想
一、用“大衍总数术”反对谶纬迷信的科学实践
二、以“格”为特征的数学分析法
三、如何看待《数书九章 》在“分”与“合”问题上的“中间态”现象
第六节 “天人相分”与宋代科技高峰
一、“天人相分”是成就宋代科技高峰的基本动力
二、“天人相分”与平民科技意识的提高
三、“天人相分”与经验性的科技思维意识
第六章 宋代“天人相分”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时代局限
第一节 宋代“天人相分”的历史地位
一、丰富了传统“天人”关系的内容
二、突破了“天人”关系的“形而上”局域
三、开辟了儒学发展的新时代
第二节 宋代“天人相分”思想的时代局限
一、缺乏系统性与理论性
二、宋代士人对伎艺之学的严重歧视
三、缺乏引导“近代工业革命”在中国产生的社会基础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