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语文教育经典名著(第十一卷)》:
第三章 读文教学(上)
第一节读文教学的目标和过程
阅读文章是透过书面语言,领会其意义,从中获取思想和学习语言的活动程序,是人们学习和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手段,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极为重要。
阅读是一种心理、生理过程,是件很复杂的事情,比如阅读理解能力指的是什么,阅读涉及哪些因素,吸收语言的过程是怎样的等,就都是内容复杂的问题。要教会学生阅读,也就不能不是件复杂的事情。
一、读文教学的目标
读文教学内容丰富,作用巨大,它能够实现多项目标,但是根据读文教学担负的特殊使命,可以认定,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激发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和教给阅读方法,是它独具的基本目标。其他目标,都要围绕这一目标来进行。
(一)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的内容包括:理解能力、诵读能力和速读能力。这三个方面,理解能力是主要的,是阅读能力的基本标志。诵读能力和速读能力也是必备的。
理解能力是全面认识读物的特征和实质的能力,是用思维深人加工所得信息(文章)的能力。理解力的内容广且深,比较复杂。广,它涉及文章的每一个方面;深,它要透过现象了解本质。当然,由于阅读目的和读物性质的不同,并不一概要求广和深。比如:为了达到休息和娱乐的目的而浏览文学读物,一般就不求甚解;为了了解时势动态而翻阅报刊,一般也不求甚解。对于需要精读的读物,只能复述大意,只了解个别部分,都算不上理解。学校里的读文教学,几乎全部要求学生对文章进行复杂的思考加工,以培养对文章的理解力。
诵读能力是能够传情达意地口诵读物的能力。汉语言有双声叠韵的词汇,有音节匀称的句法,有重言的使用,有节奏感和音韵美。诗词有音韵,散文特别是古代散文也有自然的音韵。诵读得好,能够表情传神;诵读得好,能够了然于心;诵读得好,足以谙熟文章的字词句篇,到作文时,合乎规律的文字也就容易出现在笔下了。对这类读物,只能“心而唯”,不能“口而诵”也不能算是具备了理想的阅读能力。
速读能力是以少量的时间阅读多量的读物的能力。培养速读能力的目的,在于提高阅读效率。速读并不是略读,更不是跳跃式的读,而是在同样的时限内读更多量的读物。这种能力的培养很必需,但却常被忽视。理解是阅读的效果,速读是阅读的效率。有效率而无效果,自然不成,有效果而无效率,也不可取。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和语文教学实践表明,阅读理解和阅读速度是相辅相成的,加深理解可以加快速度,加快速度也可促进理解。
(二)激发阅读兴趣
语文学习兴趣就是对语文的爱好。它是一种推动力,阅读的兴趣从来都和阅读的效果直接相关联。中学生阅读兴趣的标志,一是阅读兴趣的广度,一是阅读兴趣的浓度。
阅读兴趣的广度阅读兴趣的广度意味着不仅喜欢阅读文学体读物,也喜欢阅读政论体和科技体读物。这是教学大纲确定的阅读目标,并体现在课本的编选上的。如果学生始终只喜爱文学,阅读别种体类的读物终觉乏味而鼓不起劲来,那么他的阅读兴趣就仍然是狭隘的,不适应社会需要的。要引导学生从狭隘的阅读兴趣中解脱出来,对各类读物都产生涉猎的意愿,是需要我们同样重视各类课文的教学,并着意给以培养才能达到的目标。
阅读兴趣的浓度阅读兴趣的浓度意味着学生的阅读兴趣是经常存在的,是浓厚的。阅读本是极有兴味的事,它能把读者带到广阔的空间,并且超越时间,投人到丰富多彩的世界里去。但要使阅读兴趣保持不衰,从不间断阅读,却又实属难事。这就要从中小学生时期培养起。
(三)培植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就是基于反复阅读而固定下来的学习方式。阅读习惯,对于思考、语言、动作都有支配作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生受用,养成不良习惯,一生之累。
最重要的是培植以下两种习惯:
边读边想边写的习惯这个习惯最需培植。阅读离不开思考,甚至可以说阅读就是思考。边读边想,就是一边阅读一边归纳条理,抉择要点,寻求主旨。这就要用全副精力,专心致志地读。边读边写,就是一边阅读一边做标记、摘录、提要,加评语、写感想等。每阅读每动笔,读和写紧密结合,互相促进,可以收到双重的效益。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