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文化与诗学(2016年第2辑总第23辑文化诗学与童庆炳学术思想)
0.00     定价 ¥ 65.00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67569256
  • 作      者:
    编者:李春青//赵勇
  • 出 版 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7-11-01
收藏
内容介绍
  《文化与诗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办的综合性学术辑刊,该辑刊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同时是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本刊主要涉及文化研究、文学理论和批评以及思想史等相关领域。丛刊编委为国外和国内著名学者。创刊主编是我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童庆炳先生。现任主编是李春青教授和赵勇教授,丛刊作者大多为国外和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
展开
精彩书摘
  《文化与诗学:文化诗学与童庆炳学术思想(2016年第2辑,总第23辑)》:
  如果说小说细节侧重于聚焦和放大某一时间片段的人物行为,从中揭示社会规约、人物性格和幽深的心灵,剥露出内在的历史性因素,那么,情节则是随一系列行为在时间维度展开而构建的,它以人物行为为核心,展示出人与人之间的行为纠葛或冲突,以及随人物活动而变化的历史语境,更多、更直接地涉及公共空间,具有更显著的社会性。情节所展现的事件和场景常常就象征或折射着历史事件和场景;同时,情节把人物行为的整个过程舒展开来,把它的起因、过程和后果连接起来,置于变化的语境之内,从行为与语境的关联中,从或悲剧或喜剧或闹剧的结局中,对行为重新作出裁决,这就对行为的意义作出了进一步的解释。正是在叙述故事情节的过程中,人物行为得到最充分的评价。
  因此,情节不仅仅是一种吸引人的艺术手段,实际上,主宰情节组构方式的叙述惯例就体现着特定的内在逻辑,以及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包含着对人物行为或褒或贬的评判;而作品如何设计隋节、叙述故事,则暗含着作家对人之命运的理解和对人之未来应该怎样的设想。马克·柯里曾对小说结尾,也即故事情节的结局作出阐释,他说:“小说结尾是把价值观投射到事件上去的方法,它使剩下的叙事序列在回顾中能被读者理解……这些小说并不是思考自身的,它们思考的是在解释世界的行为中叙事的逻辑和意识形态。”
  情节通过人物行为的展开,不同人物的行为交集和冲突,行为与其起因及后果的关系,行为与社会语境的互动来阐释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将读者带人身份建构的过程。人的身份最充分地体现在他的行为上,是行为所享有的社会规约对人做出区分,把他归属于特定群体,由此确定他的社会身份。文学细节对人物行为的静态聚焦,往往引领读者去审视行为本身,发现行为所蕴涵的社会规约、精神内涵及其意义;而情节作为人物行为的动态施行,则更容易将读者直接卷入其中,和人物一起行动,深人体验,并在追随人物行动和体验的过程中,与人物行为所享有的社会规约建立联系。小说叙事所构建的情节就是通过建立读者与特定社会规约的关系,并无意识地分享这一规约来参与身份建构的。“身份往往是想象的结果,是想象假装‘我们的感觉是连贯的,以此回避间断性;并举出灵魂、自我和物质这些概念来掩盖变化’。”
  以人物行为为核心的情节给我们提供了最丰富、完备的想象,情节的完整性赋予我们连贯的身份,情节的奇特性则拓展了人的潜能及对自我潜能的发现,并通过想象来回答“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要成为怎样的人”等一系列问题,帮助我们建立自己的身份和人生观,就如麦克·亚当斯所说:“故事回答了‘我是谁’和‘我如何融入成人世界’这些问题。身份本身就是生活故事……身份建构就是情节、角色、背景、场景和主体的建构。”而“我是谁”,“我如何融人成人世界”,其本质就是通过分享特定群体的社会规约来完成个体的社会化。在此过程中,叙述策略及叙述惯例既调节、影响读者或亲近或拒斥社会规约的态度,以及接受和分享的程度,反过来也折射出作者自己的价值立场和态度。
  ……
展开
目录
文化诗学与童庆炳学术思想
拓展文化诗学的理论空间
审美意识形态论: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重要理论结晶
——纪念童庆炳先生
文化诗学·行为结构·历史化
文化诗学的接受之维
文化守望的诗性逻辑
——中国“文化诗学”与英美“文化研究”的比照探讨
文化诗学的文化意义
从文论格局看童庆炳文化诗学的研究路径
文化诗学:整合与建构中的中国文学理论方向
——论童庆炳先生“文化诗学”的内涵
论《文心雕龙》的“现代阐释式”研究
古典新义:童庆炳古代文论研究范式辨析
论童庆炳的“审美溶解说”
社会转型期的知识分子写作与文学理论研究
——以童庆炳为个案
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
——试析童庆炳《又见远山,又见远山》
独异问题讲演录
独异问题导论
——兼致中国听众
文学认知的独异
感觉军事化:进行一场“反恐战争”意味着什么?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研究
怀旧、现代性与另类公共空间
——20世纪80年代露天电影的文化研究
译制片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流行的心理诱因考察
——以日本译制片为中心
普通话、广播与20世纪80年代当代大众文化的生成
快感与自卑感的循环
——试论网络玄幻小说中的升级问题
编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