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主义视域下的意向性问题研究》:
意向性理论是现当代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重要论题,也是目前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有待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当我们以 21世纪的目光理性地审视与回顾 20世纪哲学异彩纷呈的发展时,会自然地发现:“一方面,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相互融合和渗透无疑昀广泛地标示了哲学浪潮的主题趋势;另一方面,由于‘语言学转向’尤其是‘解释学转向’的不可逆转,心理解释的意向重建成为两大思潮在后现代视野中全新的融合点与生长点。 ”①特别是伴随着 20世纪中后期心灵哲学(philosophy of mind)及认知科学的崛起与发展,不仅心理意向分析方法(意向解释)在科学解释中的地位得以重建,更重要的是,对意向性问题的求解“合法”地登上了科学哲学的舞台。所有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突显了意向性理论在当前的科学与哲学文化整合运动中所具有的独特的、鲜明的优越性。事实上,意向性本质和源头直指自然、社会、心智各大领域的交集,其作用及影响亦直接关系到对人和世界的本质结构的整体把握和理解。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意向性问题自然地成为当今哲学百花园中争论的焦点之一。其在科学哲学发展中的价值和意义是相当重要的。
有关心理意向的研究可以追溯至中世纪。而真正赋予意向性研究以现代心灵哲学意义的学者却是奥地利的哲学家布伦塔诺(F. Brentano),正是他独创性的研究开辟了心灵哲学理论的现代研究传统。此后,意向性问题沿着以下两条研究路径得到了更为广泛而深刻的论证:其一是发端于胡塞尔(E. Husserl)的现象学研究路径;其二是肇始于弗雷格(F. L. G. Frege)、罗素(B. Russell)和后期维特根斯坦(L. Wittgenstein)的以分析哲学为基底的研究路径。意向性的内涵也在此过程中不断地得到丰富、拓展与延伸。进入 20世纪后期,分析哲学传统下的意向性研究进展令人瞩目。当语言哲学逐渐失去往日辉煌之时,作为分析哲学重要新生力量的心灵哲学飞速崛起,加之科学心理学(scientific psychology)、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的迅猛发展,为意向性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土壤和生长点。当代心灵哲学在建构意向性理论之时,充分汲取了上述研究的丰富成果,又吸纳了现代科学,特别是神经生理学、认知科学及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昀新进展,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研究视角与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讲,当代心灵哲学视野中的意向性研究在借鉴与吸收现象学、分析哲学及现代自然科学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风格的研究视域和方法,以及独特的逻辑发展主线,即物理主义的自然主义纲领。可以说,当代心灵哲学正是在这一哲学背景下构筑其意向性理论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