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尔伽美什的英勇背后有什么样的悲剧宿命?
日本传统审美中的“物哀”“荫翳”究竟是一种怎样的价值取向?
为什么不同文化背景下,悲剧故事的走向总是类似的?
贝多芬、歌德、千利休、达尔文、达芬奇、笛卡尔……不同国别、不同领域的大师们如何安排自己的身后事?这其中又有什么样的悲剧意味?
……
《哀歌:论文明的消极美学气质》是一本严肃但不艰深、丰富而有条理的作品,充满对人类文明悲剧一面的哲思,相信你会从中读出绚丽多彩的人类文明背后的深沉和厚度。
梁超的《哀歌——论文明的悲剧观念特质》从文化人类学的意义上探讨了文明发展的特质,这种特质因为人类心理和社会的诸方面成因,乃是一种符合悲剧观念的悲剧特质。
本书分为“本源”、“死床”和“物哀”三大部分。对传说、神话、史书记载进行意向解读,剖析了其中的悲剧观念、悲剧思维;从心理、政治、伦理、性别等方面展现了选择的四种冲突;同时也从悲剧观念的消极美学角度诠释了悲剧观念的形而上的形态。
书的内容富有哲学内涵和思辨,从人类心理、人类文化和世界观的层面展现了文明的悲剧特质。
后记
谨以本书之付梓感谢我的父母和我的妻子,优雅而无后顾之忧的生活是一个人面对自己灵性生命的最友好的方式。感谢我的同学、艺术社会学家蓝庆伟、王娅蕾夫妇为本书的出版奔走襄助,蓝庆伟在《美术馆的秩序》著作中所关注到的、公众社会的美学权力问题也是本书亟感兴趣的探讨内容,一贯的学脉造就了我等学人共同的志趣以及为文明肩负的共同使命。感谢我的母校中国美术学院对于本书的资助及苏夏、刘智海和丁炬三位老师的从中玉成,就好像是奥古斯都皇帝对于维吉尔的赞助那样,思想的保护者从来都不乏其人,令人欣慰。感谢广西师大出版社阴牧云和顾杏娣两位女士为本书出版付出的劳动,编辑和出版是一本书的再创造行为,这种传承文明的古老使命感每每令旁人的敬意更加纯粹。
在扉页里言明將本书献给一只宠物小兔的那句话,令很多人感到这看起来像是一种皮里阳秋的哗众取宠之举。但是我所理解的、基于语言结构的文明自身,其本意也只是为了记忆一些值得被记忆的事情。荣格在1944年病中梦见了一块悬浮的玄武岩,表面有一小部分被镂空雕出一座小庙,这个形象代表着某种可能孕育出智慧的、荒芜的天性。他因此而领悟到,永恒的精要不在于永远存在,而在于永远延续。记忆的神圣性从来都被用于见证传说、因果、神明和来世。
然后当我们想要为这种记忆寻觅一个理由的时候,一些在第三乃至于第四层次的词语就出现了,其中最令人气为之夺的就是“神圣”这个词。这个词的创造本来只是为了强调一种必要性,尽管现在被夸大得实在不像话,但也无法改变其在指物的语言结构中的派生本质。这是一种荒唐,我们只能习惯于这种荒唐。
在这里思索陷入了一种进退两难的困境,我们一方面觉得这些非原生的语言概念都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但另一方面却不得不景仰它们为号召人类缔造一个更伟大的文明所做出的那种辐射式的影响力。这里也有一个例子,公元67年,受到帝国通缉的圣彼得(St. Petrus) 本已逃出了险境,但出于某种不安,他还是返回罗马慷慨赴死。一个闻名遐迩的传奇就是,圣彼得以不敢与耶稣同等待遇为理由上书元老院,要求倒悬十字架,尼禄想都没想就同意了。
于是乎神圣被传承了两千年。这个倔强的老汉,他的自我牺牲成就了人类的文明史,可见固执自身也是具有神圣性的。我们开始逐渐理清了思路,但凡可以被与现代意义的“神圣”拉上关系的事情,面对的都是一件事,死亡。这一点只有睿智者才能洞悉其中的玄机:这是人类迈入永恒之门的最后一场考验,死亡使永恒成其为真正的永恒。相比于圣彼得的壮烈成仁,那位才华横溢的尼禄皇帝死得却可谓轻如鸿毛:他在暴乱中逃到罗马以北大约四英里的一个民居中、以利刃刺喉时还要假手于身边的奴隶。在他快要死的时候,一个军官冲进来试图给他包扎伤口,皇帝絮絮叨叨地抱怨说:“怎么才来?这就是你的忠诚吗?”然后就断了气。
对于这两件值得被记忆的往事,是记忆的神圣性令我们对比这两位古人的死法,觉得它们毕竟不同。
所以艾伦·金斯伯格在《嚎叫注释》里所列举的那些长篇累牍的“神圣”的物事,它们被列举出来的原因也只是金斯伯格觉得“神圣”这个词俯拾皆是、适用于每一个经受住时光的冲刷而被记忆的事实,但是不应当被夸大。当一个人决心以某种神圣性自勉,我们尚可说他是一个志趣高洁的人;可当一个文明以“神圣”为理由号召所有的臣民,金斯伯格就觉得这个文明沉泥于语言的那种舍本逐末的特性、它未免“文明”得过了份。
有了这些种种不一而足的神圣,就有了宛如一只普通的啮齿动物一样的卑微,凡人对于这种“秩序”的层次结构也就信以为真。既然有人借助这种记忆的神圣性来纪念永世不朽的功勋、催人泪下的爱情、美轮美奂的艺术和万古常青的智慧,自然也必有人仅仅以此来纪念曾经有这样一只名不见经传的小兔,与世无争地和人类一起生活了那么多年的时光。
仅以此书献给我的宠物兔。就好像我曾经收留它那样,对于这只在游手好闲中度过了一生的小动物而言,我现在只是又给它安了一个家、一个纠结于犬牙交错的往昔回忆之中的、时间的窠穴。和那个有着夏天的冷气、冬天的火炉和吃不完的零食的家一样,这个家里所充盈的,是满天的星辰、永恒的思忆和不朽的英灵。
2016年10月10日于沪杭列车上
第一章:本源——悲剧的母题意义:《吉尔伽美什史诗》的意象阅读
第一节:悲剧的本源:人类死亡意识及其诗性升华
第二节:两河文明的悲剧基调与《吉尔伽美什史诗》
第三节:第一至第六块泥板——英雄悲剧:铺垫及伦理冲突意象
第四节:第七至第九块泥板——死亡悲剧:临终体验和葬礼意象
第五节:第十至第十一块泥板——洪水悲剧:神格革命及永生意象
第六节:第十二块泥板——死后续存意象和道德意象
第二章:死床——悲剧特质的四种冲突
第一节:选择的发生以及文本的可写特性
第二节:伦理冲突:个体价值体系的建立及其暴力背景
第三节:自由冲突:社会自由制度对于个体自由额度的审判
第四节:性别冲突:性伦理及性别政治的文明史
第五节:层次冲突:与读者诉求的博弈政治及其形而上的追求
第三章:物哀——悲剧的形而上形态与文明的消极美学气质
第一节:消极美学品位以及公众社会的美学权力博弈
第二节:阴翳
第三节:荒芜
第四节:侘寂
第五节:无题
后记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