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当代中国的口承神话/中国文学人类学原创书系
0.00     定价 ¥ 96.00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61397978
  • 作      者:
    作者:杨利慧//张霞//徐芳//李红武//仝云丽
  • 出 版 社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
    2018-03-01
收藏
作者简介
  杨利慧,女,1994年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间文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先后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及哈佛一燕京学社做访问学者;获得教育部优秀教师奖、霍英东青年教师奖等多项奖励。出版有《女娲的神话与信仰》《女娲溯源》《神话与神话学》《中国神话母题索引》以及Handbook of Chinese Mythology(首作者)等多部中英文学术专著。主要研究领域为神话学、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
  
  张霞,女,2002年于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11年于美国匹兹堡大学人类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为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人类学系兼任助理教授。
  
  徐芳,女,2002年于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为中央财经大学副研究员。
  
  李红武,男,2005年于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8年于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为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
  
  仝云丽,女,2006年于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获硕士学位。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文学人类学原创书系:当代中国的口承神话》是对当代中国口承神话的传承与讲述现状进行实地考察的结果。依据来自田野调查的一手资料,集中探讨了以往研究中很少关注的问题:在当代中国,神话是怎样在特定的社区中生存的?它们担负着何种功能?那些传承着神话传统的人们如何看待和理解神话?讲述神话对他们的生活具有什么意义?神话如何在具体的讲述情境中发生变化?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对神话的传承造成了怎样的影响?神话在社区文化的复兴与重建过程中扮演着哪些角色?……
  《中国文学人类学原创书系:当代中国的口承神话》生动地展示了古老的神话如何在当下语境中被讲述和表演,如何被人们主动地、富有创造性地传承和建构,并揭示了神话与中国社会、政治、历史之间的互动关系。
  《中国文学人类学原创书系:当代中国的口承神话》对中国神话的民族志研究有新的探索和贡献,对神话学基本理论和方法论有深入思考。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文学人类学原创书系:当代中国的口承神话》:
  二、民族志式的田野作业
  上文已经提及:由于以往的诸多神话学成果通常把神话视为完全自足的、超有机体的、能够自行到处巡游的文化事象,因而在研究中通常致力于广泛搜集神话文本,采用大范围内的历史一地理比较研究,以寻求普遍性的分类体系和功能图式。与此做法不同,《中国文学人类学原创书系:当代中国的口承神话》将神话置于一个个具体而微的社区之中,置于不断被创新和重建的动态过程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其形式、意义和功能植根于由文化所限定的各种语境之中。为此,本研究集中采用了民族志式田野作业(ethnographicfieldwork)的方法,这一方法主张研究者深入一个或多个社区之中,以面对面直接交流的方式,较长期地沉浸于该社区文化,并在与各种田野关系的对话和互动过程中达至对该文化的理解。《中国文学人类学原创书系:当代中国的口承神话》采用这一方法的目的,是力图细致深入地考察现代口承神话在特定社区中生动而多样化的生存状态,神话在一次次生动的讲述情境中被传承和演变的一瞬间,以及神话在一个个具体的讲述人口中如何得以呈现和改变,一个个特定的神话文本如何生成等等。显然,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都需要通过民族志式的田野作业方能经验性地获得,正如鲍曼指出的:“话语实践的形式、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在不同的文化中具有差异,需要通过民族志的考察经验性地发现,而无法预先假定或者预设。”①
  书中的四篇民族志,分别来自对重庆、陕西、山西和河南四个汉族社区的调查。这些社区有的是自然村落,有的是城镇,有的却是更广大的山区,它们因着种种自然和文化的因素(例如女娲山和伏羲山区)而构成了一个个有机的、具有某种内在一致性的社区。同时,在《中国文学人类学原创书系:当代中国的口承神话》中,它们都被视为开放的、流动的,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与国家以及其他社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地点的选择主要是依据这些地方有着相关的民间信仰活动(例如女娲庙、人祖庙以及庙会活动等)或者有出色的讲述人。另外,地点的选择也考虑到了调查者的融入程度:调查者往往是本省人甚或是本地人(附近地区的人),熟悉当地的语言,便于与当地人交流。对于各位作者进行田野研究的情况,各章中都有具体说明,这里不再赘述。
  除上述主要理论和方法外,本研究还广泛吸取了国内外的许多相关研究成果。例如以表演者为中心的方法(performer-centeredapproach)、口述史(oralhistory)方法等。如前所述,以往的诸多研究往往将神话视为完全自足的、超有机体的文化事象,其生存、传播与意义等均无需依赖其原生环境和讲述者而自成气象,因此,这些研究一般忽视对神话的创造与传承主体的探究。尽管这类做法并非全无道理,但是,不可否认,它们未能获致对神话传统的全面认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神话学理论与现实的诸多脱节(详见下文中有关神圣性的讨论)——事实上,只有将神话的研究与活生生的、具体的创造和传承主体联接起来,才能对神话的意义、功能、变迁动因等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为此,本项研究尤为注重个人在神话的传承与变迁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那些传承和建构着神话传统的人们以及他们对神话的理解、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际及其对于神话传统的影响,将是《中国文学人类学原创书系:当代中国的口承神话》着力关注的核心内容之一。
  为了完成这一比较庞大的研究计划,笔者组织了一个团队,自2000年迄今,一直在进行本课题的调查和研究。团队的成员都是我先后指导的北师大民俗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他们是张霞(1999级,现为美国匹兹堡大学人类学系博士候选人,《中国文学人类学原创书系:当代中国的口承神话》第二章作者)、徐芳(1999级,现为中央财经大学讲师,第四章作者)、李红武(2002级,现为北京青年政治学院讲师,第i章作者)、仝云丽(2003级,现为北京华道数据处理有限公司编辑,第五章作者)。他们都能吃苦耐劳,有一定的思考能力,能领悟我的总体计划和要求,也往往能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独到的看法。与他们的合作让我倍感做导师的幸福与艰辛!当他们独自在山野乡间做调查时,我为他们日夜悬心,期盼他们平安归来;阅读和反复修改他们的论文时,我既会因为他们迸发出的精彩见解的火花而大感欣慰,也经常为他们的描述和分析不能达到我企望的深度而苦恼焦虑。我想,这几位弟子也许现在还能记得他们为了完成本课题所付出的汗水和辛劳、所体味到的快乐与艰辛、所领受的导师的赞扬和批评吧?如今这《中国文学人类学原创书系:当代中国的口承神话》的出版,算是对我们师生合作、一同历练成长的最好纪念了。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中国现代口承神话的搜集与研究
第二节 本书的目的、主要理论与方法及写作过程
第三节 本书的主要结论

第二章 讲述者与现代口承神话的变异——重庆市司鼓村的个案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司鼓村的历史地理及当地农业人群的日常生活
第三节 重复讲述中的变异因素——同一讲述者对同一类型神话的不同讲述
第四节 个人讲述倾向与神话的变异——不同讲述者对同一类型神话的讲述
第五节 结语

第三章 现代口承神话的演述人及其神话观研究——陕西安康市伏羲山、女娲山区的个案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伏羲山、女娲山区的历史地理和人文概况
第三节 黄镇山:“神话是人们对历史的曲解”
第四节 陈贵友:“神话是真实的事件”
第五节 柯尊来:“神话是神乎其神的故事”
第六节 结语

第四章 民间传统的当代重建——山西洪洞县侯村女娲神话及其信仰的个案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侯村的历史地理与民俗文化
第三节 女娲信仰的恢复与重建
第四节 女娲神话的传承与再创造
第五节 结语

第五章 神话、庙会与社会的变迁(1930一2005年)——河南淮阳县人祖神话与庙会的个案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羲皇故都”的历史地理与文化生活
第三节 自在地传承:20世纪30年代的人祖庙会与人祖神话讲述活动
第四节 从社区公共生活空间中退隐:1949-1976年的人祖庙会与神话讲述活动
第五节 传统的复兴与重构: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人祖庙会与神话讲述活动
第六节 社会变迁与一个讲述人的个人故事
第七节 结语

附录:民间叙事的表演——以兄妹婚神话的口头表演为例,兼谈中国民间叙事研究的方法问题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