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元秘史——马背传奇皇后满都海》是文汇出版社出版的12卷本《冯苓植文集》中“蒙元史演绎文丛”的一部。
冯苓植是中国文坛一位颇为特殊的作家。他不媚上,不媚俗,也不太合群。他常浪迹天涯,以文养游,故又被同行称他为“文坛游牧作家”。这位长期生活于戈壁荒原上我行我素者似的作家,时而大写京味小说,时而大写荒野小说,时而又大写现代派小说,变幻莫测,使人难见其庐山真面目。难怪同行皆这样评说他:“为人处世似半个白痴,写人写事却世故颇深。”故有人称之为奇才,有人称之为怪才,但无论何种写法,他竟然均有佳作问世。
这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这部长篇小说专门写了北元历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草原皇后——满都海。是她嫁给了一个七岁的小丈夫,先当母亲后当妻子;是她常把小丈夫放在骆驼旁的箱子里,伴随她为重新统一蒙古高原南征北战;是她最终把小丈夫培养成一代英明的草原君主——达延汗,继续传承着伟大祖先的业绩。至今,呼和浩特仍有一处名叫满都海的公园,以纪念她传奇的一生。
满都古勒汗
汗,草原帝国统治者的特有称号。一般来说,汗又分为两个层级: 帝王级与诸侯级。例如,成吉思汗(意为“普天下之大汗”)即为至高无上的帝王级。而其诸子诸弟在自己的封国里也称汗,却只是从属于中央汗国的诸侯级汗。
而若论到满都古勒汗的层级,似尚难说清……
一方面,他确像统领着马背民族发祥地广袤草原的强力大汗。圣祖的血统,皇族的苗裔,似绝对无人可取代。另一方面,他又活得如此不堪回首。在那么血腥而又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能在汗位上活到四五十岁也真可算一大奇迹了。之所以如此侥幸,有人认为皆因“珍稀”,也有人认为乃在于“能端得上场面”。的确,多种史籍均称他“冷峻英武”“无言自威”,但在野史里也有人把他称为“沉默王”“枯坐王”,甚至是“阉王”。
阉王?这似乎仅是指他“徒有其表”,而且还……
也难怪,满都古勒汗后半生除了那位监控自己的异族大哈敦之外,身旁确实再没出现过什么小王妃、小宠姬、小哈敦之类的娇妻美妾。就连独树一帜的嫡正大哈敦也常常“游走于外”,有的野史中甚至还声称他们就从未同房过。满都古勒汗的“不近女色”由此可见一斑,却谁料他偏要在垂暮之年重振雄风、尽显“英雄豪迈”。显然,此举在汗廷上下引起了极大的震动,难怪就连只顾在外寻欢作乐的大哈敦也闻讯立即将自己的“斡耳朵”移回到金顶汗帐旁。但似乎为时已晚,一顶崭新而又朴实无华的毡房已经先她而立,传说中那绝世的十六岁美少女早在其中恭候汗王的恣意疯狂。
只不过此时的满都古勒汗却似突然“冷却”了……
在那祖传的老旧而又褪了色的金顶汗帐里,只见得这位衰年大汗依然像凝固了一般正襟危坐在王座之上。应当说,在古代蒙古高原那样严酷的自然环境里,活到将近五十岁已可算作人间的高寿了。当然满都古勒汗也不例外,岁月沧桑也早已把他重塑为一个形销骨立的垂垂老者了。昔日的“彪悍英武”早消失得无影无踪,唯有那冷峻的“无言自威”却仍然顽强地保持着。这或许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凸显个人自尊心,而似乎更在于奋力维护着黄金家族至高无上的尊严。故而,冷却并不代表着他由于畏惧对美少女的彻底降温,反倒凸显了其晚年一步步摆脱控制、维护汗权的决心。而大哈敦的“斡耳朵”里久久的沉寂却颇令人生悸,极端不符合她那骄纵放荡的性格。或许是不屑与一个卑贱的小女孩争风吃醋,唯恐有失自己的高贵与尊严,或许是正在动用父兄的威慑力量,以使汗王主动前来“负荆请罪”。但最令人惊讶的,还是那顶平庸的蒙古包内外竟也显得如此的安详和宁静。听不到哀怨的叹息,更听不到惶恐的啜泣。一个十六岁的少女却能坦然面对这场即将到来的宫廷风暴,不卑不亢,竟然也能保持着一种与年龄极不相符的冷静和自尊。
三足鼎立,相互依然在久久地对峙着……
夜,更深了,就连古老汗帐里熠熠的灯火,也渐渐开始暗淡起来。但衰年的满都古勒汗却依然正襟危坐于王座之上一动不动。似乎凝固了,也仿佛化成了一座刀砍斧凿的石雕。似只剩了那双深陷于鸦翅眉下鹰隼般的眼睛,却仍在已显昏暗的灯火下灼灼闪光。仿佛是在冥想中回首着往事,也仿佛在沉思中审视着未来。或许更像个蒙古民族特有的古典象棋(酥油捏就)之高明棋手,他正在思忖着自己已走过的每一步棋。
可惜,他是如此看重圣祖的尊严,却又如此生不逢时……
不堪回首的往事啊!满都古勒汗确实没有经历过黄金家族震撼世界之最辉煌时期,在他出生时大元帝国已溃退回塞北草原八九十年了。由于元顺帝及其太子的相继而亡,忽必烈大帝一系所传之皇位一时间竟无人可以继承了。群龙无首,慌乱中黄金家族似乎也只有“另立新主”了。虽然说忽必烈大帝之幼弟阿里不哥曾为争夺汗位和兄长有过血腥的火拼,但由于他是个坚定的“草原中心主义”者,并且按蒙古祖俗拥有“幼子守灶”权(即继承权)之优势,故而经各贵族议定由他遗留在草原母地的后裔继承大汗之位。谁料此举反倒被野心勃勃的本族和异族军阀所利用,纷纷自立“幼主”,称雄一方相互攻杀抢掠。而且这些初登大位的阿里不哥汗的后代苗裔,大多下场极其悲惨。军阀们往往等这些幼主稍一懂事就将其虐杀,并另立一个更年幼无知的孩童听任其摆布。更有甚者,如随后曾因俘获那“御驾亲征”的明英宗而崛起的蒙古族瓦剌部军阀也先,就显得更加狂妄无知、胆大包天了。因明廷之失误而获取一次战役之胜,竟使他野心勃勃欲取代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历史地位。首要之举,便是对黄金家族和圣祖后裔设计血腥的屠杀,就连自己的女儿和阿里不哥后代所生之子也绝不轻易放过。典型的一次灭绝人性的历史性大洗劫,致使阿里不哥汗的后裔也变得“珍稀”了,而满都古勒汗也就成为这可继汗位的“珍稀”者之一。
后来丧心病狂的也先最终自取灭亡了,东躲西藏的满都古勒汗也如出土文物似的被“挖掘”出来。虽然论年龄已近中年,但仍因“物以稀为贵”,他还是被推上了大汗的宝座。当然幕后仍不缺掌控实权的人物,只不过已由也先换成来自西域的两大异族军阀: 癿迦思兰与亦思马因族兄弟俩。一开始,这哥俩也曾对这位人近中年的新汗有过猜忌,且不说他那“冷峻英武”的外表让人望而生畏,就单论他那“无言自威”的神态也让人一见便忐忑不安。为此,癿迦思兰与族弟密谋又要“易主”了,并选中了另一弱势部族首领之幼子阿赤来欲冒充圣祖后裔以利操控。
满都古勒汗刚登大位性命便朝不保夕了……
物极必反,先应提到蒙古瓦剌部军阀也先那次对准黄金家族狂妄而又凶残的大屠杀,终于使原本只顾惶惶然自保的人们在血泊中顿时清醒了: 灭绝黄金家族即等于灭绝蒙古民族,而没有成吉思汗英灵的保佑便没有马背民族之未来!故而废立之消息传出之后,首先是汗廷的蒙古将士不干了。有的史籍称,他们甚至暗中劫杀了那个名叫阿赤来的伪圣裔。年纪稍轻的亦思马因怒不可遏了,竟欲率由西域带来的上万色目铁骑血洗整个草原。而年纪稍长的癿迦思兰却劝诫族弟切莫鲁莽,以免步瓦剌部统帅也先之后尘。他甚至声称自己早已对满都古勒汗有深刻地了解,并说别看此人表面“冷峻英武”“无言自威”,实际其身材瘦削、内有隐疾,巫师卜算已活不过几年了。更何况,其自幼即过惯了东躲西藏的生活,在提心吊胆中养成了冷僻而孤寂的性格,甚至见了女人也充满了警惕,故至今仍不敢娶老婆……但亦思马因却仍在提醒兄长说,切莫忘了他那“冷峻英武”与“无言自威”,他已被蒙古部众视为果不愧圣祖苗裔,颇具大汗之威严!而癿迦思兰则答曰:“这岂不正好吗?有这样一座端得上场面的‘牌位’,将更利于我们震慑蒙古高原的各诸侯!当然,还必须给他套上一副笼头,缰绳要由我们永远掌控着……”亦思马因沉默了,不得不佩服族兄的深思熟虑。
而满都古勒汗此时却仍认为自己凶多吉少,生死未卜……
也难怪!自从他被拥立为大汗以来,他就像神明一般被“供奉”在金顶汗帐之内。当时他确实不知这对异族军阀“上笼头”之密谋,却深知自己现在并不是被“拥立”而是被“捕获”。面对成千上万的铁骑,他这个“大汗”随时都有被废掉而杀身的危险。虽然说,他也听闻那准备前来易位者已经被蒙古部将所劫杀,并曾经为此激发出一种久已消失的民族自豪感。但他由于从小东躲西藏孤独生活,即使重新回归部族登上大汗宝座也仍然是个“孤家寡人”。没有一个心腹,没有一个亲信,更谈不上有可信赖的一兵一卒。名为大汗,实为困兽。在色目护卫的监控下,活动范围仅限于老旧的汗帐之内。所幸这座金顶汗帐据说是阿里不哥汗为对抗兄长忽必烈登基而在草原称汗时专用的,故而满都古勒汗为维护先祖的尊严尚能在沉默中保持某种王者之风。没有谁能体验他那种随时面临死亡之孤独和绝望,反倒因他这种表面上的冷峻与高傲引来更多的敬佩目光。
再不能等了,随之“上笼头”之举便开始了……
总序(钱谷融)/1
导言/1
第一章 婚夜/5
满都古勒汗/6
哈巴尔图大哈敦/12
满都海/18
第二章 讨价/31
异族军阀癿迦思兰与亦思马因/34
色目谋士乌斯曼之献计献策/42
草原钦差特穆尔/48
第三章 成交/53
黄金王子伯彦猛克/57
“怯薛台”乌纳博罗特/65
小王妃之初显神通/70
第四章 博弈/76
色目奸雄亦思马因之另类阴谋/83
渐渐淡出汗廷的满都海/94
老可汗之辞世与临终遗嘱/102
第五章 抉择/109
伯彦猛克之大漠称汗/110
小王妃的献身与长远打算/115
金顶汗帐静候着新的主政者/120
第六章 摄政/128
从小王妃到大皇后/128
女监国之艰难寻“孤”/131
演兵场上满都海凸显帅才/139
第七章 传承/143
老妇人之死与小圣裔之吉凶/144
乌纳博罗特之“梦幻成真”/150
始祖母灵庙前小汗王的登基/155
第八章 权威/171
老萨满神秘地夜闯宫帐/171
七岁的大汗与二十四岁的大皇后/178
癿迦思兰肢解草原汗国的狼子野心/183
满都海之剑指斡亦剌/185
第九章 出征/192
老萨满师徒阿尔泰山顶“观阵”/192
满都海金戈铁马交锋中险遭不测/196
她“点燃了孛儿只斤氏的灶火”/200
第十章 大业/208
小达延汗带来之“成长的烦恼”/208
满都海沉着地应对三方外部势力/215
圣祖陵园争夺战一举定天下/227
第十一章 成全/239
小达延汗之初露锋芒/239
满都海由形式婚姻走向事实婚姻/246
剪除亦思马因之“铁旋风”/251
第十二章 献身/259
为草原统一而献身的巾帼皇后/259
与乌纳博罗特的再次相会与诀别/262
祭祖大典与立汗新风/268
第十三章 归根/274
怯绿连河河畔的汗廷岁月/274
黄金王子赴漠南之惊人噩耗/278
达延汗亲往平叛与“神鹿归天”/281
第十四章 余音/287
达延汗之晚年时期/287
俺答汗和三娘子/288
北元秘史之终结篇/293
后记/296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这是一位久居偏远地区的作家,不求闻达,甘于寂寞,大半辈子都跋涉于茫茫的戈壁和荒原之间。
疲累了,写作便是他喘息的港湾。
我和他的相识始于文学,是他的中篇小说《驼峰上的爱》使我知道了远方尚有这么一位作家。他似不太注意文字的技巧,却绝不乏内在的淳朴和真诚。
他笔触涉猎很广,除散文随笔之外,曾写过草原小说、市井小说、山野小说、推理小说以及现代派小说。语言似乎也很不统一,有京韵京味的、土腔土调的,还有类似翻译语言的。有人也曾问过他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这说明我绝对成不了大作家,因为我总找不到自我。依我看,这或许就是他的“自我”,或许就是他!多侧面、立体化,是一个完完整整的冯苓植。
——钱谷融(文艺理论家)
冯苓植的草原小说风格像是翻译小说,充满草原风味,异域情调。这是一位别具一格的文学作者。
——韦君宜(人民文学出版社原社长)
真情才有真文章。
——蒋子龙(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
冯苓植的动物小说内含哲理化的形象、形象化的哲理。
——林焱(著名评论家)
在中国的作家中,仍在沿着鲁迅先生的足迹,苦苦探索中国国民性的,冯苓植就是其中之一。
——杉本达夫(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