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全书》及其传承》:
第二节 朱熹的集大成理学体系
朱熹的集大成理学体系是他一生踏实求学、有志为圣、笔耕不辍的真实写照。从“兼总条贯”的角度看,朱熹的集大成主要呈现这样四大特点:第一,确立了《四书》成为新的儒学核心经典。朱熹对于《四书》的理学注疏阐释使得这四种经典形成一个新的整体和专门之学。这使得传统的儒学《五经》退居其次,之后形成了直至今日的四书五经儒学经典系统。朱熹从理学的角度对于<五经》的注疏阐释也形成了他的理学阐释学特色。第二,以周敦颐《太极图说》、《通书》和张载《西铭》的注疏阐释形成的朱子三书《太极图说解》、“通书注》和《西铭解》,和由《中庸》、《孟子》、张载至朱熹等一路传承和发展的心统性情的认知机制为基础,形成了知行诚敬的理学诠释”体用一原“体系。第三,伊洛源流的梳理和研究不仅为前两个方面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学术史料,也为后代留下了宝贵清晰的理学传承脉络,影响深远。第四,历史研究与理学研究的结合使得朱熹的学术胸襟宏大宽阔,经史子集的全面研究显示了他的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的成圣追求。
朱熹一辈子都在研究四书,去世前一个月他还对《大学章句》又做了一遍修订。他的有关四书的著作总体可以分为五个方面。1)《四书章句集注》:朱熹的核心经典著作。在注疏和诠释四书的过程中,他试图将汉代的注释、训诂和考据与宋代的理学诠释融合为一体,既继承了汉代以来的儒学传统,又发挥了理学的分析和诠释精神。严辨朱熹有了《四书章句集注》和《四书或问》两部著作,《论孟精义》可以不再流行。但是朱熹强调要读《论孟精义》,”《集注》乃《集义》之精髓“。(《语类》2册:439)也就是说《论孟精义》是理解朱熹理学四书学不可缺少的一环。3)《四书或问》是朱熹关于四书的比较细致的解说和议论部分。4)杂著是《朱文公文集》中关于四书的序、要点、难点讨论和书信来往中问答讨论的文字。5)《语类》中关于四书的各种问答。
通读《朱子全书》,我们不仅能够全面了解朱熹的四书体系,更为重要的是感受到他四书学的深厚学术底蕴和对于传统文化的细密钻研。朱熹的四书文字虽然很多,弄清和把握他的理学思想体系再来读,就比较能够容易理解其四书的理学精神和他对四书内涵的诠释。、对于传统的儒学五经,朱熹对《诗集传》《书集传》《仪礼经传通解》《周易本义》也系统地做了注释和诠释,但从《书集传》未来得及完成,《仪礼经传通解》生前也未及完成出版,以及《语类》中关于《春秋》及其《三传》研究熟悉程度的情况来看,他是有意向完成五经注疏诠释的。朱熹撰《诗集传》,始终贯彻着他的理学精神。有人问他为什么在《诗集传》中不解释《诗序》),他说:某自二十岁时读《诗》,便觉《小序》无意义。及去了《小序》,只玩味《诗》词,却又觉得道理贯彻。当初亦尝质问诸乡先生,皆云《序》不可废,而某之疑终不能释。后到三十岁,断然知《小序》之出于汉儒所作,其为缪戾,有不可胜言。(《全书》17册:2750)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这里朱熹读书理解中的理学精神:坚持历史主义的语境观、细致的文本研究和调查、阅读工夫的累积以及独立自主的合理性判断。汉宋之学的编纂《四库全书》的馆臣也称赞朱熹的四书注疏。四书中《大学》《中庸》的注释都称”章句“,因为《论语》《孟子》引用二程、程门弟子和其他人的解说较多,其注释称为”集注“,合称《四书章句集注》。2)《论孟精义》和《中庸辑要》;《中庸辑要》)不是朱熹亲自编辑,但在删定过程中,朱熹一直起到主导作用。《中庸辑要》选取了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吕大临、谢良佐、游酢、杨时、侯仲良、尹焯十家关于《中庸》的论说,编辑方式与《论孟精义》相同,可以看作是同类的工夫积累之作。《论孟精义》选引了程颢、程颐、张载、范祖禹、吕希哲、吕大临、谢良佐、游酢、杨时、侯仲良和尹焯十一人关于《论语》和《孟子》的论述。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