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社会建设研究
0.00     定价 ¥ 65.00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20129817
  • 作      者:
    王名,陈健秋主编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8-07-01
收藏
作者简介
  岳天明,甘肃通渭人,西北师范大学教授,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人员,法学(民族学)博士,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主持完成2004年国家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西北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04CM2004)和200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西北民族地区社会创造活力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08BSH016),参与完成多项省部级研究项目,独立撰写并出版学术著作一部,主笔完成学术著作一部,参与完成多部学术著作,研究成果多次获得省部级奖励。2009年以来,连续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
展开
内容介绍
  《西北民族地区社会创造活力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转型的风险预判及应对、关于社会建设的两个基本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建设的阶段性特征、结构脆弱的自然环境和退化加剧的生态状况等。
展开
精彩书摘
  《西北民族地区社会创造活力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
  二、变化显著、发展不平衡、总体水平滞后的现实状况
  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策略的推动下,经过各族人民长期艰苦努力,两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两北民族地区的经济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尤其是随着国家两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两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更是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首先,农牧业和工业生产稳步增长,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逐渐形成。畜牧业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主业之一。中国牧区集中分布在北部、两北部干旱、半干旱及两南部分青藏高原地区,通常内蒙古、宁夏、新疆、青海、两藏为中国的五大牧区。改革开放以来,广大牧区普遍推行了草畜双承包责任制,将牲畜作价归户,草场使用权落实到户,加强了草原建设和管护制度。一些牧区还出现了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家庭牧场。由于进行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家庭牧场的生产能力和效益都大大提高了。实施两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人草畜三配套”的新牧区建设更是推进了牧区生态、经济和礼会的和谐发展。农村牧区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调动了各族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带来农牧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粮食、棉花、油料以及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不仅基本满足了民族地区群众生产生活需要,还有力地支援了国家建设。与此同时,工业发展步伐也不断加快,年均递增11.9%,工业企业的数量和生产能力逐步扩大,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已成为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
  西北民族地区的城市集中了大量的经济资源和非农社会经济活动,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结点”。两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十多年以来,两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城市经济加快了发展步伐,民族自治地方的工业企业数日增加数以万计,基本形成了大型现代化企业、个体工业、商业、服务业等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企业群体。在城市经济的推动下,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等地的城市化水平已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对民族地区经济整体发展起到了很强的推动作用。
  其次,固定资产投资不断扩大,基础设施状况明显改善。由于社会历史的诸多原因,西北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边疆地区和边远山区,交通闭塞、信息不畅,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西部大开发以来,国家支持中两部地区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得到根本改变。一批对民族地区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重点建设项目相继开工或建成投产,北京至乌鲁木齐通信光缆工程、内蒙古地区铁路、西藏多个建设项目、新疆吐哈油田、南疆铁路、宁夏引黄灌溉工程等,大大改善了民族地区基础设施状况,行路难、通信难、饮水难、用电难的局面正在改变。
  第三,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族关系更加融洽。国家从民族地区的特点和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使两北地区各类民族教育协调发展,已形成了从幼儿园到综合大学的教育体系,建立了一支各类人才齐全的师资队伍;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双语教学,在内地大中城市开办了民族班和民族学校。西北民族地区广播电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速,缺医少药状况基本得到改善。
  第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随着经济发展进步,两北民族地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大幅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显著提升,大量少数民族人口摆脱了贫困。牧区是西北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各族牧民长期逐水草而牧、逐水草而居。西部大开发十多年来,西北牧区的水利建设在原有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累计兴修各类水利工程近35万处,发展草原灌溉面积1200多万亩,林地灌溉276万亩,改善供水不足草场约5万平方公里,牧民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雨水集流工程既能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又能结合节水灌溉解决部分农田的灌溉问题。内蒙古解决了500多万人的饮水困难,新疆解决了850多万人的饮水困难。内蒙古、新疆等地的大部分牧民已经结束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关于本研究的选题
第二节 本研究的思路和研究内容
第三节 本研究的主要观点

第二章 社会学视野中的和谐社会及其构建原则和基本要求
第一节 和谐社会的内涵解读
第二节 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提出及现实背景
第三节 和谐社会的社会学视野分析
第四节 和谐社会的构建原则和基本要求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建设的阶段性特征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转型的风险预判及应对
第二节 关于社会建设的两个基本问题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建设的阶段性特征

第四章 西北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的历史背景和现实起点
第一节 经济生活的多样性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滞后性
第二节 根植于传统经济生活和社会文化的政治心理与法制观念
第三节 历史变迁和民族交融进程中形成的多元文化格局
第四节 结构脆弱的自然环境和退化加剧的生态状况

第五章 西北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的可能性
第一节 西北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
第二节 西北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的可能性分析

第六章 社会整合思想及其对构建西北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启示——以涂尔干的社会团结理论为例
第一节 社会整合思想及理论概要
第二节 涂尔干社会整合思想及梳理
第三节 中国案例:社会整合视角下转型期面临的社会失范问题
第四节 涂尔干社会整合思想对构建西北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启示

第七章 西北民族地区社区建设及城市社区活力的激发
第一节 社区建设:缘由与意蕴
第二节 西北民族地区社区建设中政府角色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西北民族地区社区建设新阶段政府角色的定位
第四节 西北民族地区城市社区活力的激发

第八章 和谐社会建设中调适我国民族关系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调适我国民族关系的基本前提
第二节 调适我国民族关系的原则和基础
第三节 和谐社会建设中影响我国民族关系的主要问题
第四节 和谐社会建设与我国民族关系的调适与应对

第九章 西北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与社会创造活力的激发
第一节 文化活力的激发与西北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
……
第十章 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西北民族地区社会保障现状及其改善
第十一章 促进生态环保与扶贫开发的良性互动——以甘肃民族地区为例
第十二章 宗教文化与西北民族地区的和谐社会建设:以法治秩序为视角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