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为人母,养娃不易,难免焦虑,你该学一点“婴语”。
为什么对于婴儿来说,母亲的脸比乳房更重要?
为什么母亲对尚未学会说话的孩子说话,在再次开口前会停顿1.64秒?
连续6次都和婴儿玩同样的游戏,会出现什么情况?
为什么刚出生的婴儿只能把视力集中在离他20厘米远的物体上,近一些、远一些都不行?
生而为人,意味着什么呢?成为母亲,又意味着什么呢?本书作者丹尼尔·斯特恩认为,生而为人,意味着要去探索、冒险、获得经验值;成为母亲,意味着要给婴儿提供一个充满经验的世界。在本书中,作者运用微观研究方法,对母亲与婴儿之间的互动进行了细致解析,阅读本书,你将知道:在最初六个月的短暂时间里,婴儿是如何作为一个社会人而出现的?除了母乳,婴儿能从母亲那里得到什么?为什么对于婴儿来说,母亲的脸比乳房更重要?如果母亲不在,其他人可以替代母亲吗?如果可以,那么在多大程度上?与婴儿在一起时,我们怎样才能吸引和维持住婴儿的兴趣?“躲猫猫”游戏为婴儿提供了怎样的心理经验?等等。在本书的最后,作者用行为观察的例子向我们说明了几类母亲调节婴儿行为失败的情况——刺激不足、刺激过度、刺激反常,为母婴互动提供了一些可行的建议。
为什么母亲对尚未学会说话的孩子说话,在再次开口之前会停顿1.64秒?
言语,通常包括说的话和说话的方式。弗格森在一篇标题为《六种语言的儿语》的论文中,研究了六个语言背景不同的母亲对婴儿所说的话。他发现,她们都使用各自的儿语对婴儿说话。每一例中都有非常简单的句法,简短的句子,许多无意义的发音和某些声音变化。这些声音变化在各种语言背景下有一些共同特征,比如全世界的母亲都会把各自语言中“可爱的小兔子”的发音作一些改变,听起来多少有些变调。
其他研究人员,比如纳尔逊和布卢姆,描述了一位母亲教一个年龄稍大一点(两岁)的幼儿讲话的情景。母亲在一个句子里使用的单词很少,句法也很简单。在随后的几个月里,她会渐渐地使句子变得长一些、复杂一些,使孩子正好能理解。她会跟孩子不断增长的语言技能保持同步,或稍微领先一点。
然而,当你听一位母亲对一个几个月大的婴儿说话时,值得注意的是她怎样说,而不是说了什么。首先,声音和音调几乎总是上升。研究者经常可以听到母亲(或父亲)长时间用假声说话。在这些假声中,许多都是标准的英语句子,其他的则是尖叫声和一些词语混在一起的刺耳声音。有时候,为了让婴儿高兴,看护人会换成(有时是突然地换成)低沉的假声。此外,当在低音区“游戏”时,单词和动物类声音的混杂所呈现的变化有时简直妙不可言。
我们先前阐述的有关面部表情的观点十分重要。看护人夸大了她的行为,在本例中表现为对音调的夸大。这就好像她在让婴儿体验合适的体验,让其接触其他人可能发出的各种声音。音高也被夸大了,从各种耳语之音到各种高声惊呼。声音强度方面的变化也比成年人正常的讲话丰富得多,更具戏剧性。同样,在单词和音节上也有较多的重读。由此产生的不同节奏和切分音,有助于提升母亲言语的质量。
除了行为在程度和范围方面的夸张,婴儿诱发式言语的其他特征是行为速度的变化。正如在面部表情的例子中那样,活动的速度有时会加快。元音延时较长。这类活动或者强调某些单词和词组,比如“小宝宝多么乖——”,或者强调社交活动而不是语言活动,比如母亲通过发出“啊——呜——”的声音来回应婴儿的面部表情。同样,音调和响度方面的速度变化一般说来也较缓慢,常常导致戏剧性的声音渐强、渐弱或滑音。最后,母亲会延长两次说话间的时间间隔,以便给婴儿留出足够的时间,在开始下一次交流前加工母亲刚才所说的内容。然而这不一定就是为什么母亲要停顿更长时间的原因。母婴间的有声对话是一种超常对话,它更像是母亲在想象的对话形式中的独白,因为虽然婴儿少有回声,母亲一般都当作他回答过了。图1说明了这一点。它表明发音在随后情境下的平均延时和“停顿”:(1)成人与成人对话;(2)母亲对婴儿说话;(3)婴儿对母亲说话;(4)1、2、3类成分的组合。当母亲对婴儿说话时,为什么她要缩短她的话语而又延长停顿时间呢?对这种较长停顿的一种解释是,对婴儿讲话后,母亲留出了成年人之间对话的平均停顿时间(0.6秒)。然后她保持沉默,假装婴儿对自己做出了回答,时间大概持续0.43秒,接着在轮到自己讲话前,再等待一段成年人对话的平均停顿时间(0.6秒)。根据这一假设,我们得到了母亲想象中关于对话的时间控制。以上所说的三段停顿时间加在一起(1.63秒)几乎和母亲在和婴儿说话时的停顿时间完全吻合(1.64秒)。举个例子来看:
母亲:“你是我的宝贝吗?”(1.42秒)
停顿(0.60秒)
母亲想象婴儿做出回答:“是的,我是。”(0.43秒)
停顿(0.60秒)
母亲:“你当然是。”
这种情况部分是由于母亲以提问的形式对婴儿说话,这些问题容易激发出想象中的回答。
无论如何,婴儿从母亲那里接触到了说话—停顿的时间模式,此模式向婴儿传递了需要处理的“有声包”,提供了一段较长的时间来处理这个“有声包”,并且使他接触到了成熟的时间框架(他以后的对话技能必须符合这种框架)。换句话说,他学到了怎样像正常对话那样轮流讲话。我们毕竟不能同时处理信息又发出信息。到目前为止,一切顺利。母亲似乎正按照孩子真正会讲话后所需的反应塑造婴儿。但在母婴会话体系中却有另外一种变体。凯瑟琳·贝特森的研究结果表明,到婴儿3个月大时,母亲与婴儿已经形成了一种交替讲话模式。我们尝试重复贝特森的研究,结果也发现有时候情况确实是这样的。然而,我们发现,在游戏中更常见的对话模式是母亲和婴儿齐声说话。他们似乎是被“推动着”同时说话的。鲁道夫·谢弗称这种齐声说话为“合唱”。当互动变得更为活跃和吸引人时,这种情况更可能发生。齐声说话起到的更可能是合作功能,而不是信息交流功能。
我们发现母亲和婴儿使用了和以后发展阶段中用到的互动模式不同的模式。我们也发现母亲改变了提供给婴儿的有声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强度。
第一章 初学人间之事
第二章 看护者的技能
对婴儿诱发式社会行为的描述 /032
对行为的整合 /049
为什么婴儿会诱发这些行为?/052
第三章 婴儿的技能
凝视 /066
面部表情 /079
把东西整合起来 /085
第四章 从实验室到现实生活
婴儿是主动的刺激寻求者 /092
刺激和注意力 /095
反复刺激 /098
兴奋 /103
家庭的刺激范畴 /111
第五章 走向何方
“混乱”的美德 /124
第六章 结构与计时
游戏期 /131
瞬息世界 /139
第七章 从互动到关系
图式的形成 /156
关于人的表象的形成 /158
人际活动过程单元 /158
感觉体验 /160
运动体验 /162
情感体验 /165
作为体验的内化单元的表象 /166
第八章 舞蹈失误
调节失败与刺激过度 /180
调节失败与刺激不足 /186
调节失败与反常刺激 /190
第九章 走自己的路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