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先贤的理论中汲取智慧,教你成为“义利合一”的现代儒商。
★本书论述了经营者的修身养性,论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伦理、挑战、实力主义等话题,可以说是一部《论语》治企业。
《论语中的企业管理之道》主要分析了如何将《论语》智慧同经营哲学融会贯通,如何将经营哲学灵活运用于企业的经营中,可以说是一部《论语》治企业。书中不止论述了经营者的修身养性,而且还论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伦理、挑战、实力主义等话题,分别从企业使命、学习力、自省力、领导力、洞察力、执行力、沟通力等方面来具体深入。希望读者在阅读本书后,可以从古代先贤的论著中找到不一样的经营智慧!
【原典】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论语·为政》
【释义】
孔子说:“为人不讲信誉,不知那怎么可以。譬如大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輗,小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軏,又该怎么行走?”
从孔子的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信”的重视。在《论语》里,孔子曾多次指出“信”的重要性,如“言必信,行必果”,“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等。“信”有两层含义:一是受到他人信任,二是对别人讲信用。从古到今,诚信乃立身处世、从政经商之通理。
一次,子贡问孔子如何治国。孔子说要做到三点:要“足食”,有足够的粮食;“足兵”,有足够的军队;另外还要受到百姓的信任。子贡问,假定不得已必须去掉一项,去哪一项?孔子回答:“去兵。”子贡又问,假定还必须去掉一项,去哪一项?孔子说:“去食。民无信不立。”可见在孔子看来,争取百姓的信任比什么都重要。治国如此,企业治理何尝不是如此?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都生活在群体中,与人相处,假如得不到别人的信任,那将寸步难行。没有诚信的社会,终究会止步不前;没有诚信的企业,也无法做大做强,无法长久。
诚信是为人处世的标准。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是天地的根本规律,追寻诚则是做人的根本准则。在汉语中“诚”有两层意思,第一层含义是指客观的真实,第二层含义是指在主观上尊重客观的真实,不歪曲真实。“诚信”中的“诚”所体现的主要是第二层意思。在工作和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应是其言语承诺的相应延伸。“诚信”中的“信”是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准则,是人的语言和行为的统一性,即做人要言行统一,说了就要去做,不讲信用就丧失了做人的资格。
诚信是互相合作的基础。孔子解释“信”时说:“信则人任焉。”意思是,想要得到别人的信任,自己要先做一个讲诚信的人。只有讲信用,人们才会信任你;只有受到人们的信任,办事才能成功。对于企业而言,只有人人讲信用,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企业才能正常地运转,持续地发展。
人们通常会认为,作为一种道德约束,诚信是针对个体的。但实际上,诚信也可被用于个体所属的组织与社会。作为社会中的经济主体,企业必须遵守商业道德,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根据契约经济学,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既要遵守成文的契约,更要遵守不成文的道德准则。这就要求,企业在执行契约的过程中必须保持诚信。
依据诚信的基本特征,企业要做到言行统一,即在语言和行为上要保持一致。
企业诚信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坚持的原则不能对社会公众利益造成侵害。马文·布朗在《公司诚信:反思组织伦理与领导行为》一书中指出,企业应遵循由一般原则支持的价值,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更好地被大众所接受。例如,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尽管在质量和价格决定上,企业有自主权,但社会往往更愿接受质量更好、价格更低的产品,因此,企业应遵循这一规则。
企业诚信要求企业在决策和行为时、在处理与其他人或组织关系的过程中,要坚持诚信原则。与个体诚信不同的是,企业诚信并非一种性格特征,而应是嵌入企业文化的道德原则。因而,企业内部从上到下各级员工对社会道德、公平、正义、诚信的认同,更有利于企业诚信的形成。
企业诚信观要求企业的价值与行为要满足诚信要求。托马斯·马克的7C(commitment, conduct, content, context, consistency,coherence, continuity)理论对企业诚信的内涵进行了全面的论述。依据马克的研究,企业诚信应包括道德认同、实施保证、行为体现、关系范围、言行一致、内在关联和长期持续这七个方面的内容。
“道德认同”要求企业对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保持认同,哪怕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追寻经济利益带来不良影响,例如企业应保护环境,避免其生产活动给环境带来污染等。但长期看来,遵循这一准则对于企业来说是利大于弊的。
“实施保证”要求企业应该实施诚信管理,以确保其生产经营活动符合企业所认同的道德准则。
“行为体现”要求企业的行为不违反社会道德,即企业不只要为其行为负责,还要有负责任的行为。
“关系范围”要求企业对所有的利益相关者负责。这是因为,企业诚信是由企业在与其相关的其他主体交往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并且受到其他主体的评价。
“言行一致”要求企业坚持对道德准则的一致性,尤其是语言和行为的一致。一个企业只有践行了它所许下的诺言,在客户和其他合作企业那里,它的行为和承诺才是可靠的和可信的,才能被客户和其他合作企业信任。
“内在关联”要求企业把它对诚信观念的认可和企业的行为准则文化形成内在关联。也就是说,企业在树立企业目标、建设企业文化时,要将诚信观念融入其中,形成企业的价值、信念、语言和行为模式。
“长期持续”强调企业诚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企业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实现。这是因为,不管是员工,还是客户,抑或是合作企业,都不会因为企业在一时一事上的表现而给企业贴上诚信的标签。企业需要持续的努力,才能让其“企业诚信”观念深入人心。
第一章 《论语》与企业使命
1.1 企业的义利观:政者,正也—003
1.2 企业的服务观: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011
1.3 企业的责任观:忠恕之道—017
1.4 企业的诚信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020
1.5 企业的仁爱观:欲速则不达—024
1.6 企业的使命观与基业持续:岁寒知松柏之后凋也—029
第二章 《论语》与企业学习力
2.1 明确组织的愿景:学而时习之—035
2.2 团队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041
2.3 回望与前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046
2.4 改善心智模式:敏而好学,不耻下问—050
2.5 企业学习贵在坚持:譬如为山,未成一篑—053
第三章 《论语》与企业自省力
3.1 自省在于自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057
3.2 成功源于自我反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063
3.3 好习惯实际上是好方法:每日三省吾身—067
3.4 善于学习他人:见贤思齐—070
3.5 自省力的训练:君子三戒—073
第四章 《论语》与企业领导力
4.1 感召力:为政以德,以德服人—081
4.2 社交力:不迁怒,不贰过—088
4.3 预见力:虽百世,可知也—092
4.4 决策力:再,斯可矣—101
第五章 《论语》与企业洞察力
5.1 领导者的洞察力:听其言而观其行—107
5.2 洞察力的关键:毋意、毋必、毋固、毋我—113
5.3 洞察力是做出来的:巧言令色,鲜矣仁—116
5.4 成为圈里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119
5.5 成为内行: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123
5.6 深度反思: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126
第六章 《论语》与企业执行力
6.1 作风严格: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131
6.2 明确责任:言必信,行必果—133
6.3 制度精细:过犹不及—139
6.4 流程准确: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142
第七章 《论语》与企业沟通力
7.1 利他思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47
7.2 行为真诚: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152
7.3 掌握火候:失人与失言—155
7.4 善于倾听:循循善诱—158
第八章 《论语》与企业管理文化
8.1 企业价值:四海之内皆兄弟—165
8.2 企业精神:道不同,不相为谋—168
8.3 企业道德:仁者爱人—174
8.4 企业礼仪:礼之用和为贵—178
8.5 企业环境: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183
结 语
附 录:《论语》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很久很久以来,经济学家们总是试图跟另外的经济学家们辩论明白一个问题——怎样在“经济行为动机”和“社会成就判断”之间找到平衡。其实,在我们虚怀的祖先那里,无非一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贞妇好色,纳之以礼”就娓娓翻篇儿了。但古往今来,成千盈百的观点纠结于此,无外乎是想求一本讲道义的致富经。
现象,我们早已知道;答案,或许就在胡乃军同学的这本书里——用《论语》窥究企业管理,用儒家理论编撰当代的《道德情操论》。
——财新网视频总编辑,著名财经评论员张鸿
胡乃军博士的著作,和他本人一样思想非常清晰。他敏锐地找到了管理者应具备的各种核心能力,又巧妙地结合了《论语》中的管理智慧,将《论语》与企业管理的内在联系精确地提炼出来。《论语中的企业管理之道》可谓是一部经典之作,在纷乱繁杂的国学管理书籍中显得独树一帜,也令我受益匪浅。
——上海鼎翊企业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海峰
胡乃军博士的这本书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引入到了现代企业的管理思索中,全面阐述了现代企业不仅是资金和资源的投入,更是人心和感情的集合,做任何企业的管理都需要情怀和精神的观点。这本书对情怀和精神的解读是非常深刻的。
——泰康人寿副总裁 汪刚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