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革新》:
在“十三五”规划中,第五十九章第三节以“提升大学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为标题,提出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实行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分类、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强化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意创新创业能力。这里涉及一些重要概念,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
关于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分类,怎样分?在高等教育的哪个阶段分?这些都值得思考。在高等教育中,高职高专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普通本科绝大部分都是应用型本科,都培养应用型人才,真正的学术型人才是很少的。到研究生阶段可能学术型、应用型分得稍微清楚一些,其实有时也是模糊的,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学术型人才而无应用价值,大量的应用型人才也必须有一定的学术功底。所以在培养过程当中如何做,作为一项制度,是值得我们去研究探索的。尤其是在走向普及化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应用型人才在数量上肯定是大多数。
关于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十三五”规划第一次把通识教育写在国家的文件中,过去在党和政府的文件中没有出现过通识教育。现在使用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这个说法,我们也要深入研究。什么是通识教育?什么是专业教育?怎样结合?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是什么关系?这些都需要我们加以研究。如果思想不明确、认识不一致,教育实践就会出现混乱,教育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在这里,我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和大家交流。
高等教育的任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里有明确表述:“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从本质意义上说,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但是在整个教育过程当中,过窄的专业教育是有明显缺陷的,人文精神的缺乏、学术视野的狭窄等,都会影响人的素质的提高和潜能的发挥,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也会影响社会的进步和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西方也有过类似经历,著名的哈佛红皮书就具体描述过这种过程。哈佛大学就是在专业教育过于盛行的情况下强调通识教育,认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都是一个学生在大学期间应该接受的教育。
我国关于通识教育的提法近年比较活跃,这有向西方学习的因素,因为这个词本身就是“舶来品”;更多的原因还是在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背景下,强调改变现有的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构建新的教育教学体系,强调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等等,通识教育这个概念因而凸显出来了。所以,如何准确地把握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内涵,在当今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稳步推进教学改革,值得研究、探索、实践。
高校现有的课程体系,大都分为基础课和专业课,有的高校在这两者之间加一个专业基础课,作为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过渡。专业教育是什么?应该说,我们还是比较清晰的。基础课教学,应当包括文化素质教育的很多课程。如果今天讲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能不能说,我们原有的基础课升级版就是今天要讲的通识教育的主体内容?我们高校都开设基础课,包括很多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说得更宽一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是中国大学生的通识课程。所以,如果今天说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可以说是我们原来的全部基础课课程的升级版。当然,专业课也要升级,“升级”要体现在教学内容具有更强的系统性、人文性、科学性、时代性,体现在教学方法具有创新性。所以,我觉得,如果按照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思路去做好人才培养工作,非常重要的就是构建一个新的课程体系。这个课程体系不仅要适应当前大众化高等教育后期的需求,而且要适应很快迈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需求。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