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研究施韦泽敬畏生命伦理思想的重要著作,作者对敬畏生命伦理思想提出了一种新的诠释和评价,将其作为理解为包括自我实现、爱与以自然为中心的精神性的伦理理想主义。同时,对施韦泽特别关注的五种道德理想及其相对应的德性:本真性、同情、感恩、正义与热爱和平也做了新的解读。作者把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与推崇施韦泽本人区分开来,客观地解读了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并批评了施韦泽的某些观点。作者强调了敬畏生命的个人主义精神,它为我们每一个人提供充分的空间,以一种负责任的、同时又是个人的方式去追求理想。施韦泽寻求的是将敬畏生命的信念塑造成一种新的人性,就像照亮我们黑暗时代的火炬。
作者从伦理学理论的角度解读施韦泽敬畏生命的哲学思想,不仅让读者清醒地认识施韦泽敬畏生命思想的开创性及巨大价值,他将伦理视作个人对意义和自我实现这一需求的深刻回应,以此应对一种暴力与异化的文化。他开创了环境伦理学,主张生命的神圣性在于它的多样性与统一性,并摒弃宗教教条,将伦理与精神性联系起来。他预见了当代美德伦理学的复兴,确立了理想品格的根本地位,同时在这些理想品格的应用上鼓励个人主义与广泛的宽容。这也体现的该书稿的出版价值。
第1章导论1
保存一个人生命的最高程度应该是在精神上变得越来越完善,并通过富含同情和善意的自我奉献去促成保存其他生命的最高程度——这就是伦理。[1]
阿尔贝特·施韦泽生于1875年,逝于1965年,他提出了一个极富创见的伦理视角,该视角集中围绕自我实现、以自然为中心的精神性和伦理理想主义。他将伦理视作个人对意义和自我实现这一需求的深刻回应,以此应对一种暴力与异化的文化。他开创了环境伦理学,主张生命的神圣性在于它的多样性与统一性,并摒弃宗教教条,将伦理与精神性联系起来。他预见了当代美德伦理学的复兴,确立理想品格的根本地位,同时在这些理想品格的应用上鼓励个人主义与广泛的宽容。敬畏生命源于体现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生命意志(will to live),它随着我们肯定与其他生命的亲近关系而扩大,并通过我们对他人的服务、对卓越的追求而在一种自我实现的道德乐观主义中得以展现。
施韦泽将他的道德视角称为敬畏生命,这一观念如今在环境伦理学中广受赞赏。然而,即便在这个领域,对敬畏生命的理解也不是基于施韦泽自我实现和伦理理想主义这一完整的语境。此外,施韦泽的伦理学尚未完成。作为一名丛林医生以及医院管理者,施韦泽工作繁重,最后只完成了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文化哲学》原定四卷中的两卷,尽管他在其他不少著作中也具体阐述了其观点。我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新的解读,以揭示他的道德哲学的重要性,并进一步诠释他的环境伦理学。在书中几处地方,我会对施韦泽的观点提出一些批评与修改的建议,在这一点上我与施韦泽是一致的:推崇一个思想体系真理性的前提是对它进行严格的检验。[2]
施韦泽在1915年形成“敬畏生命”这一短语,当时他正从位于法属赤道非洲兰巴雷内的医院出发,沿着上游进行一次医疗旅程。[3]“敬畏”把“尊重”和“畏惧”、伦理和精神结合起来。生命包括人类、动物和植物,它们被看作既是个体的,也是相互有关联的。然而,这一短语的涵义不是自明的,同时令施韦泽深感沮丧的是,它成了一个流行用语而非激发人们深入阅读他的作品。施韦泽坚持,“敬畏生命这个短语与我思想的整个思路相关”,它必须“把我的作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理解”。[4]他的主要著作比它们表面看上去要复杂得多。
诚然,施韦泽努力追求作品的简洁性,他深信“一切深刻的东西同时是简单的”[5]。他经常将他的敬畏生命伦理学高度概括成几句警言,例如,2“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恶是毁灭和压制生命”[6]。不过,这些警言是为了阐明指导我们如何处理道德困境的理念,而不是否认令人费解的困境,它们是由诸多不同的道德理由相互冲突而造成的。确实,通过提升道德要求的高度,将所有生命都纳入道德关怀的范围,敬畏生命增加了它的复杂性。[7]即便“敬畏生命”这一短语具有多重涵义:它仍然指向一个统一的道德愿望(多层面的理想),一个统合性的品格特质(多层面的德性),一个根本性的责任原则(多层面的义务),以及施韦泽的整体伦理视角(伦理理论)。[8]
作为一种伦理理论,敬畏生命有三个重点:自我实现、以自然为中心的精神性和伦理理想主义。首先,自我实现将追求卓越和与他人分享生命结合起来。正如伦理本身,卓越要求我们在最关切的事物上保持深刻的真诚(本真性)。最终,我们的关切根植于我们的生命意志,并在上面徐徐展开——也就是说,我们对生存、自我肯定、自我实现的欲望均由理想所激发。因为我们是相互紧密关联的社会动物,真诚也就包含了个人形成诸多爱之计划——以高度个人化的方式表达关切的计划。这些爱之计划包括了家庭生活、职业生活、慈善活动、志愿者服务等事业,也包括了在其他所有值得欲求的事业上竭力臻于卓越。
致谢 / 1
第1章导论 / 1
第2章源于内心的伦理学 / 8
第3章作为指导的理想 / 25
第4章环境伦理学 / 45
第5章本真性:敬畏自我 / 68
第6章同情:痛苦共同体 / 83
第7章感恩:幸运产生义务 / 98
第8章作为人权的正义 / 115
第9章热爱和平与非暴力 / 135
第10章结论 / 147
参考文献 / 153
索引 / 171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