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际分工从产业间分工到产业内分工,再到产品内分工的深化和发展,收入分配不均、工资差距扩大和非熟练劳动力失业增加成为多国共同面临的难题。许多国家包括美国、中国,国内各类劳动力间工资及收入差距扩大的时期,正是其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加速深化的阶段。因此,国际产品内分工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成为近二十年来国际经济学界的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
在多边国际产品内分工体系中,各国参与产品内分工的行业技术密集度及所负责的生产工序技术密集度存在明显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国际产品内分工模式。但现有研究,特别是经验研究,鲜有基于不同模式来实证分析产品内分工对收入分配的影响。鉴于此,丁小义、程惠芳著的《国际产品内分工模式及其收入分配效应研究/创新发展与开放型经济水平研究丛书》以对不同产品内分工模式的识别、测度为切入点和创新点,重点研究不同生产及国际产品内分工模式的组合对各类技能或教育程度劳动力的收入分配影响。
本书将产品内分工分为低端型国际产品内分工和高端型国际产品内分工。前者表现为一国从事低技术工序的生产,需进口高技术中间投入品;后者表现为一国从事高技术工序的生产,需进口低技术中间投入品。通过对Hs(1996)六分位每一类进口中间产品的技术复杂度与各国自身的各年度总出口技术复杂度进行比较,本书创新性地实现了对各国进口的每一类中间产品进行动态分类,并据此测算高、低端型产品内分工水平。
在国际产品内分工对不同技能劳动力收入分配影响的理论分析方面,本书在深入剖析、比较各理论模型的作用机制和效应后,指出:国际产品内分工对不同技能劳动力相对需求、相对工资的影响渠道包括直接作用机制与间接作用机制,其中,直接作用包含要素需求创造效应和要素替代效应,间接作用包含产品价格效应和国际产品内分工引致的有偏型技术进步效应。通过上述四个作用渠道,高、低端型产品内分工模式对不同要素密集型部门的各类技能劳动力产生了不同的相对需求和工资效应。
基于45个主要国际产品内分工参与国(地区)1998—2012年的高、低端产品内分工水平测算,研究发现,45个国家大致可划分为四个梯队,形成了显著的中心一外围格局,其中,29个发达国家分属三个不同梯队,16个发展中国家除印度外均属最外围的第四梯队。中国目前尚处于第四梯队中,不过,中国的低端型产品内分工水平与高端型产品内分工水平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观察各行业的BEc法垂直专业化指数,发现当前中国以高技术部门、进行低端型产品内分工为主。其中,低技术部门已逐步从以低端型产品内分工为主转变升级为以高端型产品内分工为主,但高技术部门升级乏力。 本书还分别从国内行业层面和多国宏观层面,对国际产品内分工模式的收入分配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来自中国工业部门的经验分析显示,低端型和高端型产品内分工均会显著提高中国熟练劳动力的工资份额,其中,低端型产品内分工通过进口中间产品技术溢出间接地影响收入分配,而高端型产品内分工则通过要素替代直接影响收入分配。基于多国宏观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显示,高、低端型产品内分工分别显著降低了低、高等教育劳动力的报酬份额,国际产品内分工水平的综合效应相对偏向中等教育劳动力,不过,该有利影响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在低端型产品内分工模式下,高技术中间投入品进口有利于技术溢出、模仿创新,因此,该模式引致的技术进步偏向中等教育劳动力;而高端型产品内分工倚重自主创新,因此,其引致的技术进步偏向高等教育劳动力。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的政策启示为:应加快改善中国劳动力供给的技能结构;实施生产分工局部提升与区域分散化战略,加快提升沿海地区高技术部门在国际产品内分工中的竞争优势和分工地位;鼓励内陆地区承接沿海地区的转移产业,适当保护低技术部门进行低端型国际产品内分工。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