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常年行走世界,迄今足迹已达欧洲、美洲、亚洲、非洲30余个国家的50多座城市。《城之影》(共2册)是这一行走的成果,将“看世界”与“看电影”相结合,属于“电影文化”的大范畴。
在一个全球化时代,《城之影》选取了一个独特角度:结合世界城市与电影文化,以真实的城市景象解读虚构的电影影像。本系列以城市独立成章,选取了32座世界城市、千余部电影——走出银幕,对比一座城市真实的历史、政治、文化、艺术;走进银幕,观看一部电影如何呈现并想象一座城市。
《城之影》将帮助读者更好、更深入地理解电影里的城市以及与城市相关的电影,使看世界的读者爱上电影,也使看电影的读者更爱世界。
与其说,这是两本书;不如说,这是我的十年。
2008-2018,亚洲-欧洲-美洲-非洲,近三十个国家的九十座城市。
萨特的《词语》,是我的分水岭。他建了一座词语城堡,在里面刀光剑影、呼风唤雨,最终摧毁了他的虚拟王国。而我就像伍迪·艾伦的电影《开罗紫玫瑰》里从银幕上走下来的男主角,走进女主角的生活,寻找戏剧与现实的对照记。
现代美国人韦斯·安德森对老欧洲做了一场巴洛克想象,致敬“世界主义者”茨威格。某种意义上,我也是一个世界主义者。用真实界的行走,修正想象界的幻觉。
苏珊·桑塔格说:我喜欢不知道要到哪里去、同时已经走出了很远。
感谢走过的每一座城。吮吸着它们的光华,我变成现在的样子。
诗人诺瓦利斯说:哲学,就是怀着乡愁在四海寻找家园。
未来,我不知道要到哪里去,但一定会继续走。
行走,也是我的哲学。
超级大都会
人们问:走过的城市里,最喜欢哪一个?
如果罗马以千年之城的性感雄强与巴洛克艺术征服了我,那么纽约相反,它是现代超级大都会的提喻。
而对纽约的第一印象——夜色中灯火通明的摩天大厦,激发了德国电影大师弗里兹·朗在柏林建起一座 2000 年的未来之城,拍出成为后世诸多类型原典的《大都会》Metropolis (1927)。
1920 年代是柏林的黄金时代,鼎盛期的UFA 片厂拥有最伟大的表现主义电影。
这部动用了 37000名群众演员、200 万米胶片的影史最贵默片,如今成为世界文献遗产,象征着人类野心的通天塔也被《银翼杀手》blade runner(1982)借用。当代科幻小说The city & The city,被称为——如果雷蒙德;钱德勒(《长眠不醒》作者)与菲利普;迪克(《银翼杀手》作者)的爱子由卡夫卡抚养,那么诞生的写作近似本书。它描绘了地理意义上完全重合的两座城却彼此视而不见,而弗里兹·朗的这座有 18 个钢铁与玻璃的十字形高楼的大都会也有两座城:一座在地上,资本家统治的摩天大厦;一座在地下,奴隶般的工人被囚禁的工厂。
《拆弹部队》刻画了一个“危险瘾君子”——比起在超市里茫然无措的居家男人,年轻的拆弹专家在战场上要酷得多、性感得多、有力得多,他挑战极限、走向深渊,以便听到自己怦怦的心跳声!那股沉溺于肾上腺素的迷人劲头,女人会喜欢,男人会喜欢。作家 Hedges冷静地宣称:“这是一种战争色情。”
而在激起野心的意喻上,纽约也是“色情”的。弗朗西斯·科波拉曾将十年光华投入到一个奢侈项目《大都会》Megalopolis,仿若他的故事讲述一名男子想建造心中的理想乌托邦一样,这部“当代生活的史诗”比他著名的“浪费”电影《现代启示录》还要庞大,以至未竟……当我第一次步入时代广场,措手不及地被一片排山倒海、霓虹闪烁的摩天大厦压迫得倒退一步,走过半个地球,这情形从未有。
习惯了欧洲,来到纽约会刹那眩晕的——除了法兰克福,欧洲的高楼基本都屹立在这个“美茵河畔的曼哈顿”。而纽约最著名的儿子伍迪·艾伦, 始终怀念那些有着朴素忧伤之美的纽约景观。在《无线电时代》(1987)的开篇:镜头越过一条被雨水冲刷的街道,画外传来带着鼻腔的声音:“我在这儿长大。如果我浪漫化了过去,请原谅……这里不总是暴雨倾盆的。但在我记忆中是这样的,因为这是它最美的时刻。” 今天,年轻的纽约儿子诺亚·鲍姆巴赫接过伍迪衣钵,絮絮述说着新纽约客的小欲望、小无望,《美国情人》Mistress of America
(2015) 的片名即隐喻,住在时代广场的女郎,从广场上走下来的一幕刷新了《曼哈顿》Manhattan(1979) 中的恋人们坐在皇后大桥下看日出的一幕。
跨越几十年生涯,伍迪·艾伦成了一个文化形象。生于布鲁克林的红头发儿子,如今是典型的曼哈顿知识分子。自 1966 年起定期为《纽约客》撰稿,经常模仿伟大的西方作家,从加缪到陀思妥耶夫斯基。他的电影也承袭了俄狄浦斯、皮格马利翁的文学传统,不厌其烦地思辨人生在于偶然或必然、运气或勇气。这个热爱存在主义的电影人在欧洲比在美国更受欢迎,高傲如法国人视其为“美国电影界唯一的知识分子”。
伍迪的曼哈顿,无人可及。那是“阴影大师”戈登·威利斯带领我们享受黑白纽约的杰作,也是他带领伍迪进入电影的艺术之美的大门。从此告别低俗喜剧,转而面向受过良好教育的小众的深刻悲喜剧。还记得《教父》中油画般的黑色里马龙·白兰度轻嗅胸前一朵红玫瑰吗?伍迪与戴安在海洋馆里的约会全部采用剪影,时而只是全黑背景里光勾勒的线条——这美得令人窒息的阴影,使戈登·威利斯成为我私人榜上的摄影大师 NO.1。
漫步公园大道,想象着邂逅伍迪,却意外逢着《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画展。这对耳环实际是玻璃的,珍珠是画家维梅尔想象出来的。画作拍成电影,出演少女的斯嘉丽·约翰逊成为伍迪新缪斯,一同踏上性感又危险的欧洲之旅。2000 年后,为性丑闻所累的伍迪第一次离开他深爱的纽约,来到欧洲拍了一系列城市情书:《午夜巴塞罗那》《午夜巴黎》《爱在罗马》…… 欧洲系比纽约系明媚许多:之前,伍迪的女主角是前妻米娅·法罗式的,有一种脆弱又迷人的神经质;之后,伍迪的女主角是斯嘉丽式的,既是猎手也是猎物,天生拥有花枝招展并令人毁灭的权利。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