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语言的变迁》:
文学传统通常指的是在过去和现在的作品之间存在的一种宽泛的、不完整的和不断变化的一致性,它是充满弹性的动态结构。文学语言是这种动态结构中较为重要和稳定的因素。爱德华·希尔斯在谈到传统为天下型作家提供文化资源时就说:“这些资源首先是语言,其次是与之接触的特定作品所代表的体裁和体现出来的范型。”①文学语言在文学传承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首先源于其本质属性。语言作为符号,必不可少地具备符号所固有的追随性和合群性,符号的无限被使用、被重复使每个符号中都隐藏着一个“固定型式”。这种“固定型式”指的是能指与所指的约定俗成的对应性以及语式、语法的固定形态。因而文学语言本身在使用之前就不可能空无一物,任意由人填充。它汇集了民族的传统思想和习惯,它积累着一种不可避免地对历史的记忆,它是各种声音的交错地带,而且这一切甚至是没被意识到的。因而,人只能在他无法左右的词语形式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此外,传统经由语词的沉积、意象的反复沿用以及语法的稳固性,呈现为某一历史时间段特定的文学语言结构,它为当下的写作构成了一种生态环境与背景。这一背景包含有普遍性的支配力量。作为一种历史行为的写作,以及作为具体时空下的语言活动,无论从哪种意义上而言,文学语言都逃不脱这种普遍性的影响和渗透。
中国现代文学所处的特殊情境使得其语言与文学传统的关联尤为明显。特定时期内社会政治文化的不断变动,文学创作内部的观念、内容形式,以及外部关于文学性质、价值的界定等,都处于变动不居的状态中,而文学语言的筛选和积淀则成为相对稳定的东西。可以说,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它所确立的语言体系,包括文学创作所依托的语言资源、语言策略和语言观念,以及由之而来的语言结构、语法、词汇,等等。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因而它既是一场思想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作为思想革命,它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作为文学革命,它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废文言而兴现代白话就是其文学革命的主要成果。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