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心解冯道人生智慧的传记
冯道,为很多人所不齿的“小人”,却偏偏得到古今很多名人的推崇。王安石、苏轼称他是佛位中人,李敖、南怀瑾也从不同角度为他正名,更有黄仁宇、葛剑雄等历史学者肯定他的功绩。
那么,冯道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冯道,历经5朝11帝,为相20余年,真正的职场不倒翁,自称“长乐老”。他以不生气的智慧,在五代十国那个乱世,一面明哲保身,一面尽力为国为民,创造了粗为小康的局面。
所谓“不生气的处世之道”,即以平常心对己,以宽容心对人,一方面修身养性,一方面乐于助人,这才是当下的我们最该学习的处世之道。
五代十国,军阀混战,人们朝不保夕。当此乱世,为官之难,难于上青天。然而,冯道却侍奉5朝11帝,当了20年宰相,是真正的职场不倒翁,不得不令人叹为观止。
究其原因,在于——不!生!气!
他忍辱负重,一言而救中原百姓,被王安石、苏轼称为“菩萨”。
他委婉进谏,不轻舍有用之躯,在乱世中尽力保一方百姓之平安。
他编修史籍,在乱世中保持文化之传承,成为官方编书的开创者。
他被毁谤、被中伤、被误解,但是,他不贪腐、不好色、不擅权、不争名夺利,乱世中独善其身,以“不生气的处世之道”,内修其身,外则为民为国尽一份力。
冯道,虽饱受争议,但是,仍不失为一个智者,其处世之道,尤为值得人们反思和学习。
人生不会总有好运气,小心驶得万年船
大家都知道商鞅变法的事,想当年,商鞅为了树立威信,在城南门立了一根木头,宣布谁要是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就赏十金。老百姓看着觉得很新奇,十金可真不是小数,但却没人当真。哪有扛一趟木头就得十金的道理?因此大家只是围观看热闹,却没人动手。到了中午,赏金又提高到五十金,终于有个小伙子站出来说,“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咱就扛一趟看看到底有啥猫腻!有些群众也跟在他身后,想看个究竟。谁知小伙子把木头扛到北门,真的就领到了五十金。这下大家都后悔啦,早知道人家说话这么讲信用,咱们也去扛呀!商鞅立即宣布说:“新法马上开始施行,遵纪守法的人,都论功行赏;违法乱纪的,也按律惩处,决不姑息!”就这样,商鞅推行新法,帮助秦孝公把秦国治理得国富民强,使各路诸侯都不敢小视,他也因此得到秦孝公赏赐的商十五城,成为“商君”。商鞅变法虽然富了秦国,但是却触及到了旧势力的利益,而且由于新法中“连坐”的罪名很重,很多人遭到株连,因此痛恨商鞅的人也很多。等秦孝公一闭眼,那些旧贵族就对商鞅进行反扑,商鞅落得个身死族灭,死后又被“车裂”,实在惨不忍睹。
冯道虽然深受李嗣源器重,但处世仍然十分淡定。当时,有些人要么是利用权势来谋取私利,要么拉帮结伙搞山头,冯道却洁身自好,跟谁也不掺和。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皇帝不能长生不老,如果仗着皇帝信任自己,做些过分的事,到将来秋后算账的时候可就不好过了。
遇到灾荒年,冯道提议李嗣源减免税收。到丰收年时,李嗣源问冯道,老百姓现在是不是都过上好日子了?冯道叹着气说,常言说“谷贵饿民,谷贱伤农”,臣记得一首《伤田家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秋谷。医得眼下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偏照逃亡屋。这首诗听起来虽不悦耳,但却说尽了农家的辛酸,希望君王能放在心上啊!李嗣源听了大为感动,他让人把这首诗写下来,贴在自己的桌上,常常背诵。
冯道怕李嗣源在安逸中放松对国家的治理,就说起了自己的一次经历:有一次他骑马路过一处陡峭的山崖,心里十分害怕,就小心翼翼地走,一路平安无事,可是到了平坦的路面,就放松了警惕,缰绳也抓不紧了,大胆地跑起来,结果从马上掉下来,差点摔死。冯道说:“这虽然只是一件小事,但也可以比喻大事。陛下用高尚的德行治理天下,上天就用丰收的年景指示吉祥,不过还需要长期的坚持。人在危险的境地都知道小心谨慎,反而是安逸时疏忽大意容易发生事故。现在天下太平了,也希望陛下不要安于享乐,疏于治国,应该像从前一样兢兢业业才可长治久安。”
在冯道的不断提醒下,李嗣源一直保持着比较清醒的头脑,能够“近贤臣而远小人”,对于清廉的官员给予表彰,评标兵树典型,使官场的风气大有改观。有一次,一名地方官谎报有人聚众闹事,李嗣源就派女婿石敬瑭去处理,石敬瑭过去就杀了那两名少年。但是后来查明,那两名少年只是用竹竿当做刀枪互相打斗玩耍,竟然就被冤杀了。李嗣源对此万分愧疚,他很后悔自己的武断,也怨石敬瑭没有仔细调查一下,于是他自罚十天只吃最简单的饭菜,罚石敬瑭一个月的俸禄,将那个谎报的官员打了二十大板后撤职,并将其发配到边关劳动改造,同时给两名少年的家属赔偿。李嗣源告诉官员们要以此为戒,往后一定要慎重裁定死刑,不要再草菅人命。对于一个皇帝来说,能够主动承认错误,而不是想尽办法掩盖罪责,用卑劣的手段堵老百姓的嘴,这实在是极其难得。
有一次,清理河道的民工打捞出一只玉杯,上面写着“传国宝万岁杯”,就献给了李嗣源。李嗣源非常喜欢,经常拿在手上,时不时还让大臣们品鉴品鉴。冯道担心皇帝沾染上玩物丧志的坏毛病,就适时对李嗣源说:“这不过是前世的有形之宝,不足为奇;圣上拥有无形之宝,这才是旷世罕见呢。”
李嗣源没明白,就问:“我有什么无形之宝?”冯道赶紧郑重其事地说:“仁义,即是帝王之宝。古人说‘皇帝的宝座叫位,只有仁才能守住位’。”李嗣源听着冯道说得不错,但以他的文化水平理解不了,等冯道走了,他把身边的侍臣叫过来问,侍臣仔细地讲解了一番,李嗣源才明白冯道的良苦用心,就把玉杯交给旁人保管,此后对冯道更加器重了。
如果没有遇到李嗣源,冯道的一生将失去很多光彩,不过冯道并不打算借此机会继续攀升,他知道官运可遇不可求,之所以那么多皇帝都重用他,是因为他的学识和品行出众,但如果没人重用,他也绝不会为此失落。冯道在《仕赢学》里边说过,做忠臣容易,做贤臣却难。忠臣嘛,只要拼命进谏,被主子杀掉就得到名声了;而贤臣,则既要有所作为,又要全身而退。自己的死活倒不重要,可是若一死了之,社稷黎民又有谁来拯救呢?像唐太宗李世民那样能够勉强纳谏的主子可不多,恰巧被魏征碰上了,于是成就了魏征的美名,换一个主子就不会有魏征的活路了。
魏征这个人骨头有点硬,他喜欢逆水行舟,就像冯道说的,他恰好遇上唐太宗这个明君了,所以才没有翻船。魏征向来以“强谏”而闻名,如果他觉得唐太宗哪句话说得不对,当时就会指出来,不管旁边有没有人。有一次唐太宗对魏征说:“就算我做得不对,你能不能等没人的时候再跟我说呢?好歹我也是你的老大,给咱留点面子就不行吗?”魏征却说:“上古的明君舜帝曾经告诫群臣,不要当面一套,背后又一套,那不是忠君的表现,而是阳奉阴违的奸佞行为。皇上的看法,请恕微臣不敢苟同。”唐太宗一听,咱要不学明君舜帝,可就成了昏君,只好偃旗息鼓。唐太宗喜欢玩鹞鹰,一天,他把鹞鹰放在肩膀上,正玩得高兴,远远看到魏征来了,怕魏征批评他,就赶紧把鹞鹰藏在怀里,紧紧捂着。魏征早就看到他搞的猫腻,但假装不知道,他故意跟唐太宗说了一大堆话,唐太宗听得直着急。等魏征走了,唐太宗赶紧把鹞鹰掏出来,一看,断气了!这个事儿让唐太宗越想越憋屈,他终于忍不住了,回到宫里头大声嚷道:“早晚有一天我要杀了这个乡巴佬!”好在长孙皇后非常贤德,她听了这个话,赶紧正正衣冠向唐太宗施礼说:“臣妾恭喜皇上!能有如此忠直的大臣,说明圣上是一位难得的明君啊!”长孙皇后表面上夸他是明君,其实是在讲魏征是个忠臣,唐太宗听了不禁对自己的皇后肃然起敬,一个妇道人家都有如此的见识,自己还有什么想不开呢?
像唐太宗这样的,在皇帝堆儿里也算国宝级的了,历史上能有几个唐太宗宁可捂死自己心爱的宠物也不与大臣翻脸?又有几个长孙皇后能够心系江山社稷,而不是一心取宠营私?天底下最绝配的老板和老板娘都叫魏征碰上了,这等好命放在今天一定能中上头等彩票,用句时髦的话说就是,魏征的成功难以复制。
那极少数能与魏征PK比命的,要算青天大老爷包拯了,因为他也遇到一个好脾气的皇帝——宋仁宗。有一次,宗仁宗打算给小老婆的叔叔安排个好工作,就给了他个财政部长当。结果,包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说,那个叔叔平庸无能,纯属草包一个,让他管财政,还不得把国库管得一塌糊涂!但草包也是绣着金边的草包,别人巴结还来不及,可包拯硬是要让宋仁宗给换个官职。宋仁宗也玩了个小把戏,把那叔叔从财政部长上撤下来,又给封了四个大大小小的官衔,愣是让他跟宰相平齐了。包拯也较上劲了,每天缠着皇帝说这件事,有一次下了早朝,宋仁宗打算赶紧溜回后宫,可是包拯却拉上一伙大臣,围住宋仁宗理论,由于太过激动,竟然喷了皇帝一脸的唾沫星子!宋仁宗只好拿自己的龙袍袖子擦了又擦,狼狈地逃回后宫。在此不得不表扬一下宋仁宗的宽容大量,皇帝的脸,那是随便乱喷的吗?治你个欺君之罪不也冠冕堂皇?但宋仁宗没那么做,后来到底把那个叔叔从重要职位上撤下来,包拯才算罢休。
机遇的事,不可强求,得之我幸,失之我命,这一点冯道想得通。甭指望你的主子有理智,一切还是小心为上,性命攸关,切不可疏忽大意。
……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这五十四年不是大政治家建功立业的际会,甚至也不是忠臣烈士青史留名的机缘,所以在这非常时期,产生了一个冯道,他替一般人民请命,保存了传统统一政府行政的逻辑。
——黄仁宇
……以人类的最高利益和当地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前提,不顾个人的毁誉,打破狭隘的国家、民族、宗教观念,以政治家的智慧和技巧来调和矛盾、弥合创伤,寻求实现和平和恢复的途径。这样做的人或许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但他对人类的贡献无疑会得到整个文明社会的承认。
——葛剑雄
冯道在五代乱世里,他不斤斤计较于狭义的忠奸观念上……不管是哪朝哪代,不管是谁做皇帝,只要有利于百姓,他都打交道……
——李敖《北京法源寺》
从历史上找出一个人物,就是冯道,那真是得了庄子的秘诀。
——南怀瑾
“屈身以安人,如诸菩萨行。”
——王安石
“菩萨,再来人也。”
——苏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