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砷污染土壤的菌根与铁化学修复
0.00     定价 ¥ 98.00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030608055
  • 作      者:
    编者:张乃明//夏运生//陈保冬//张莘//包立等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4-01
收藏
畅销推荐
内容介绍
本书首先对砷元素的性质、土壤砷污染现状与危害、砷污染土壤的修复研究进展尤其是单一的菌根修复、铁化学修复的研究进展分别进行了综述;其次阐述了外加硫酸亚铁或铁尾矿砂与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F)对模拟和自然砷污染土壤上苗期玉米生长及其对砷、磷等吸收的调控效果,并通过全生育期试验研究验证了外源铁和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玉米砷吸收、迁移及分配的影响;最后采用吸收动力学模拟、基于生理学的in vitro模拟研究并结合生理生化分析方法,研究了外源铁和接种AMF对玉米根系砷的吸收特征的影响,以及抗砷毒害的生理生化作用机制,同时探讨了其对砷的人体健康风险的削减作用。 本书可供从事土壤重金属污染控制及修复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及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农业环境保护、土壤学等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参考。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砷元素的发现及资源分布
1.1.1 砷元素的发现
1.1.2 砷及其化合物产量
1.1.3 砷资源的分布
1.2 砷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结构与特性
1.2.1 砷元素的结构与性质
1.2.2 砷的化合物及其性质
1.2.3 砷元素的存在形式
1.3 砷的土壤环境背景值
1.3.1 土壤环境背景值的概念
1.3.2 砷的土壤环境背景值
1.3.3 区域土壤砷环境背景值
1.4 土壤中砷污染的来源
1.4.1 自然来源
1.4.2 人为来源
1.4.3 土壤砷污染的成因
1.5 土壤中砷的形态
1.5.1 土壤中砷的存在形态及毒性
1.5.2 土壤中砷的形态分析方法
1.5.3 影响土壤中砷形态转化的因素
参考文献
第2章 土壤砷污染现状与危害
2.1 国外土壤砷污染概况
2.2 我国土壤砷污染概况
2.3 砷污染危害的典型事件
2.3.1 国外典型事件
2.3.2 国内典型事件
2.4 砷污染土壤的危害
2.4.1 砷污染对土壤的影响
2.4.2 砷污染对作物的影响
2.4.3 土壤砷污染对食物链及人体健康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3章 砷污染土壤修复研究进展
3.1 物理修复
3.1.1 换土法
3.1.2 玻璃化法
3.1.3 电动修复法
3.2 化学修复
3.2.1 化学淋洗修复技术
3.2.2 化学萃取修复技术
3.2.3 化学钝化法修复技术
3.3 生物修复
3.3.1 植物修复
3.3.2 微生物修复
3.3.3 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
3.4 农艺修复
3.4.1 灌溉水与农业投入品源头控制
3.4.2 改变作物种类
3.4.3 合理施肥
3.4.4 秸秆还田和秸秆移除
3.4.5 深耕深翻
3.4.6 合理的水分管理
参考文献
第4章 砷污染土壤的菌根修复
4.1 丛枝菌根真菌概述
4.1.1 丛枝菌根真菌的结构特征
4.1.2 丛枝菌根真菌的分类
4.1.3 丛枝菌根真菌的功能
4.2 砷污染土壤的菌根修复机理
4.2.1 砷污染土壤菌根修复的间接作用
4.2.2 砷污染土壤菌根修复的直接作用
4.3 砷污染土壤的菌根修复研究
4.3.1 砷污染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的分布概述
4.3.2 砷污染对丛枝菌根真菌侵染能力和生长的影响
4.3.3 丛枝菌根真菌提高砷污染土壤中植物耐砷毒性的研究
4.3.4 丛枝菌根真菌在修复砷污染土壤中的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第5章 砷污染土壤的铁化学修复
5.1 土壤铁化学行为及特点
5.1.1 铁元素的基本性质
5.1.2 土壤环境中的铁
5.1.3 土壤环境中铁的化学平衡
5.2 砷污染土壤的铁化学修复机理
5.2.1 含铁材料在土壤砷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5.2.2 其他铁性材料的固砷机理
5.3 砷污染土壤的铁化学修复研究
5.3.1 概述
5.3.2 国内外研究进展
5.3.3 存在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第6章 砷污染土壤的菌根与铁化学修复效应
6.1 研究方法概述
6.1.1 试验设计方法
6.1.2 关键指标测定方法
6.1.3 数据统计及分析
6.2 菌根与硫酸亚铁的联合修复效应
6.2.1 菌根侵染率
6.2.2 植株生长
6.2.3 含磷量及吸磷量
6.2.4 含砷量及吸砷量
6.2.5 磷砷吸收量比值
6.2.6 含铁量及吸铁量
6.2.7 磷、砷、铁的吸收效率
6.2.8 砷吸收冠根比
6.3 菌根与铁尾矿砂的联合修复效应
6.3.1 菌根侵染率
6.3.2 植株生长
6.3.3 含磷量及吸磷量
6.3.4 含砷量及吸砷量
6.3.5 磷砷吸收量比值
6.3.6 含铁量及吸铁量
6.3.7 磷、砷、铁的吸收效率
6.3.8 砷吸收冠根比
6.4 讨论
6.4.1 接种AMF和添加铁源对玉米根系菌根建成以及生长的影响
6.4.2 接种AMF和添加铁源对玉米植株磷、砷和铁吸收的影响
6.5 小结与展望
6.5.1 小结
6.5.2 展望
参考文献
第7章 菌根与铁对砷吸收毒害的影响机制
7.1 研究方法概述
7.1.1 试验设计方法
7.1.2 关键指标测定方法
7.2 菌根与铁对砷的吸收特征研究
7.2.1 根系和菌根砷的吸收动力学
7.2.2 根系和菌根中铁和砷含量
7.3 菌根与铁对砷毒害的生理生化抗性研究
7.3.1 植株生长与菌根建成
7.3.2 植株含磷、砷和铁的量及吸收状况
7.3.3 玉米叶片的膜脂过氧化状况及活性铁的含量
7.3.4 玉米叶片中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的含量
7.3.5 玉米叶片中的可溶性蛋白及非蛋白巯基的含量
7.3.6 玉米叶片中的酶式抗氧化剂
7.4 讨论
7.4.1 接种AMF对玉米根系和菌根砷吸收动力学特征的影响
7.4.2 加铁对玉米根系和菌根砷吸收动力学特征的影响
7.4.3 加铁和接种AMF对植株生长及磷、砷和铁吸收的影响
7.4.4 加铁和接种AMF对玉米叶片膜脂过氧化的影响
7.4.5 加铁和接种AMF对玉米叶片色素以及活性铁含量的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