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快速城镇化时期山地城市空间发展面临的问题
1.1.2 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的山地城市空间发展
1.1.3 重庆构建科学合理的山地城市空间格局的诉求
1.2 概念解析
1.2.1 和谐与生态和谐
1.2.2 城市空间与城市空间格局
1.2.3 山地城市空间格局规划
1.3 相关研究进展
1.3.1 “生态和谐”城市空间规划的相关研究
1.3.2 城市空间格局规划的相关研究
1.3.3 相关研究综述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生态和谐的山地城市空间格局规划理论构建
2.1 认识基础:山地城市空间格局与生态和谐理念的基本特征
2.1.1 山地城市空间格局的二重性
2.1.2 山地城市空间格局的层级性
2.1.3 山地城市空间格局的系统性
2.1.4 生态和谐理念的系统性
2.2 理论联系:生态和谐与山地城市空间格局的系统性相统一
2.2.1 统一的基础——生态和谐与山地城市空间格局的系统性关联
2.2.2 统一的结果——生态和谐的山地城市空间格局规划
2.3 理解内涵:生态和谐的山地城市空间格局规划释义与内涵
2.3.1 生态和谐的山地城市空间格局规划释义
2.3.2 生态和谐的山地城市空间格局规划客观适应内涵
2.3.3 生态和谐的山地城市空间格局规划主观协调内涵
2.4 理论构建:生态和谐的山地城市空间格局规划四位一体理念
2.4.1 适应自然环境的客观适应维度
2.4.2 适应人工环境的客观适应维度
2.4.3 基于文化性引导的主观协调维度
2.4.4 基于社会性引导的主观协调维度
2.4.5 四位一体理念的规划理论框架
2.5 理论认知:生态和谐的山地城市空间格局规划系统优化理念
2.5.1 系统优化理念
2.5.2 规划的有限目标
2.6 确定原则:生态和谐的山地城市空间格局规划原则
2.6.1 以人为本原则
2.6.2 整体协调原则
2.6.3 环境共生原则
2.6.4 动态发展原则
2.7 小结
第三章 生态和谐的山地城市空间格局规划影响要素
3.1 生态和谐的山地城市空间格局规划的客观影响要素
3.1.1 自然环境要素
3.1.2 人工环境要素
3.2 生态和谐的山地城市空间格局规划的主观影响要素
3.2.1 文化性要素
3.2.2 社会性要素
3.3 山地城市空间格局规划影响要素的空间层级性表现
3.4 小结
第四章 适应自然环境的山地城市空间格局规划
4.1 适应自然环境的城市层级规划
4.1.1 被动适应——城市自然山水格局的维系
4.1.2 主动适应——城市非建设用地系统规划
4.1.3 案例研究——重庆主城区自然山水保护与利用规划
4.2 适应自然环境的片区层级规划
4.2.1 适应城市环境气候,优化空间形态组织
4.2.2 适应山地地形条件,引导物质空间布局
4.2.3 适应自然山水环境,保证山城空间特色
4.2.4 案例研究——重庆渝中区适应自然山水的相关规划策略
4.3 小结
第五章 适应人工环境的山地城市空间格局规划
5.1 适应人工环境的城市层级规划
5.1.1 适应城市空间结构,选择适宜发展模式
5.1.2 城市功能布局优化与城市空间格局协同
5.1.3 交通系统规划优化与城市空间格局互动
5.1.4 案例研究——重庆主城区空间功能布局与空间结构的协同
5.2 适应人工环境的片区层级规划
5.2.1 适应城市空间形态的优化引导
5.2.2 适应用地功能布局的优化调整
5.2.3 适应历史文化遗存的优化引导
5.2.4 案例研究——重庆渝中区适应人工环境的相关规划优化
5.3 小结
第六章 基于文化性引导的山地城市空间格局规划
6.1 城市层级基于文化性引导的山地城市空间格局规划
6.1.1 规划基础——城市空间文化体系
6.1.2 规划策略——城市层级基于文化性引导的主要规划内容
6.1.3 规划案例——重庆主城区空间文化规划引导
6.2 片区层级基于文化性引导的山地城市空间格局规划
6.2.1 规划基础——文化导向的空间规划营造
6.2.2 规划策略——片区层级基于文化性引导的主要规划内容
6.2.3 案例研究——重庆渝中区空间文化规划引导
6.3 小结
第七章 基于社会性引导的山地城市空间格局规划
7.1 基于社会公平的协调引导——空间公平规划引导
7.1.1 城市层级的山地城市空间公平规划引导
7.1.2 片区层级的山地城市空间公平规划引导
7.2 基于社会交往的协调引导——公共开放空间规划
7.2.1 城市层级的山地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系统规划
7.2.2 片区层级的山地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规划引导
7.3 基于安全适灾的协调引导——城市空间适灾规划
7.3.1 城市层级的山地城市空间适灾规划引导
7.3.2 片区层级的山地城市空间适灾规划引导
7.4 小结
第八章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