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本质,属于时间。选择如何填充时间,就是选择了如何填充生命。”曾作为核心团队成员与柴静等青年才俊打造当年湖南卫视Z具理想气质的品牌栏目《新青年》,后为了家庭放弃北上发展机会进入平面杂志媒体,再到近年加入出版湘军,郑艳的身份和所处的环境几经转变,不变的是她坚持做自己的笃定和填充生命的方式:阅读,行走,观察,思考,然后,写作。
与郑艳相识于十年前她以与点的笔名出版与戴海老师的书信集《两个人的人生论语》,到今天推出《与点:我的时光之书》,这是我们的第三次合作,这也是一段我深感幸运且珍惜的缘分。十年间,我眼见她内外兼修,愈来愈美。读其文,观其人,她的格局与境界,她的丰富与深度,她职业状态时的勤奋靠谱,她接人待物的真诚妥帖,她越来越张弛有度的生活状态,让我得以见贤思齐,反省自身,帮助我从迷惘与混沌中逐步厘清和坚定自己前行的方向。
郑艳的价值观是:生活的客观现实已经诸多灰霾,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我必须尽可能拥抱光亮。愿如她一般,做一个眼睛里有光的人。
《与点:我的时光之书》是一部充盈生命质感的散文集。
从电视湘军至出版湘军,与点记录下一连串生命的体验,一次次灵魂的远行。迷惘、失落、欣喜、淡然……在体验中沉淀与分享。
“我们的本质属于时间。选择如何填充时间,就是选择了如何填充生命。”
写作者是少数没被工作家庭的琐事淹没、一直保持大量深度阅读、一直坚持扶老携幼进行人文之旅、一直维持包容开放、充满活力心态的人,岁月对她而言只是途经盛放的鲜花,绝不会意味着生命力的流逝。这本书里记载的人与事、景与情亦如是。
大时代下平凡人的寻常悲欢,以文字留驻时间。尽到Z大的诚恳。
典范的力量
张五常教授认为,他一生中最幸运的,是遇到许多好老师,并且与他们成为终生好友,他十分珍视这些缘分与际遇。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在自己的记者生涯中,曾经采访过各个领域的不少精英,并且有幸和其中一些人成为朋友。我清晰地感受到他们对人民的情感,并且看到他们如何以自己的思想和智慧,为促进国家变革与民族复兴不懈努力。
这些人中,最具个人魅力,同时也最富争议的是经济学家张五常。2001年9月,从朋友处借阅过《卖桔者言》、时任湖南卫视《新青年》栏目记者的我与同事一道,挤在拥堵的人群中,第一次听到张教授的讲座。卓尔不群的张教授用粤语迅捷表达思想,灵秀温雅的夫人Linda用普通话同声翻译。和任何一个有求知欲的青年在当时的反应一样,我被他们的学养与气质深深吸引。
讲座后众多媒体对他们进行了访问,我觉得电视介质的表达还不够过瘾,就把更多的个体感受写成了一篇文章。现在还记得那篇文章的结尾,谦恭而好奇—“如果再遇到张五常,我会有很多的问题希望和他交流。他再写字,盖印时,我会去瞧瞧是用怎样的石头做的印章。”没有想到的是,从那以后,我成为了他们的朋友,开始了真真实实与张教授及夫人的交往。一本本读教授的书,在不同城市听他们演讲……
通常情况下,交往距离的缩短会影响审美,尤其是被众多光环笼罩的名人,近距离接触后,容易发现其平常的一面,而生出“不过尔尔”的感叹。近距离接触张教授与夫人Linda后,我看到了他们平常人的一面,却在内心更加觉得自己幸运,对他们更为亲近。这种亲近,源自于感受到一个学者立足民生、强调经济学作为经验科学的重要性,其思想具有深度的启发与穿透力;这种亲近,源自于见到这个被外界认为恃才傲物的天才人物对人情的敏感直觉、善良真挚与情趣盎然;这种亲近,还源自于见到他们在众口铄金的争议中,“半步不移”的坚持。
深度启发:思想的穿透力
和众多人一样,作为在缺乏科学传统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微小个体,在阅读《卖桔者言》之前,经济学于我,是一个与己无关的学科门类,严肃而冰冷。是这本书,用生动的实例、精彩的语言、丰富的知识,让我这个中文系毕业的文艺青年对经济学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意识到经济学无处不在,也开始关注经济学家。我透过作品去了解他们,精神世界被他们的思想历程牵引,由此去触摸中国社会跳动与发展的脉搏。
这其间,读得最多的作品,是张五常教授的书。他认为经济学的核心有两点,一是“局限条件下求利益最大化”,二是“代价越高、需求量越小”。他坚信经济学必须是解释现象的科学,只有能够解释现象的经济理论才具有生命力。他内心一以贯之的原则是坚持对真实世界的调查。而读者通过他对案例的调查分析,不仅学习了理论,更进一步学习到他的思维与方法。
因为经常看他的文章,让我对身边的现象多了观察与思考,更注意分析,增强了对效率的追求。还让我多了一种更宽广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未来,并将它和这个社会的未来相连。
这些年,我因为要留更多时间与老幼相处而离开新闻一线,入职湖南出版集团。与张教授及夫人的直接交往少了,但对他作品的阅读从未停顿过。这些作品,除了书,还有发在博客上的文章。
他在一篇文章中写—“经济学研究我喜欢问‘为什么?’。昔日如是,今天也如是。喜欢用最简单的理论,但向深处钻。昔日如是,今天也如是。喜欢用零散、琐碎而又过瘾的观察做理论验证,避去数字无数的沉闷不堪的统计分析。昔日如是,今天也如是。喜欢考查真实的世界,对看不见、摸不着的‘事实’没有兴趣。昔日如是,今天也如是。这些个人品味加起来有一个昔日意料不到的效果:写下来的文章历久不衰。不是大名鼎鼎,也没有红极一时,只是死不掉。有些受到重视,有些石沉大海,但我没有一篇英语文章明显地受到时日的蹂躏。岂非大道哉?”大道如斯,他深入实际生活求证经济学的态度与方法,弥足珍贵。
今年的一个长假,我宅在家里,读《中国的经济制度》。之前,我所尊敬的媒体同行在国家级媒体上了推出了关于湖南县域经济发展的系列调查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县域经济是中国经济的基石,而作为中部省份的省会,长沙周边的四个县,这些年你追我赶,纷纷取得不俗的成绩。带着对身边现象的好奇读教授这本被称为学术生涯“封刀”之作的书,我读得特别认真。我想看教授如何以系统化的“经济学解释”来分析“中国做对了什么”。
不同以往的是,这一次张五常教授放弃自己多年来用惯了的产权分析,转用以合约约束竞争的方法路径。他从观察土地被使用的方式入手,条分缕析地指出,高强度竞争下县域经济的活力是中国经济得以高增长的关键。中国经济能够渡过很多难关,关键在于中国的合约安排具有很强的弹性,不论是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合约,还是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合约,还是企业与劳动力之间的合约。而他反对《新劳动法》的实施,是因为他通过分析认为该法会使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合约变得僵化,这可能扼杀中国经济的活力。
怀着对中国经济改革的关注,他写下这本书。他希望通过经济解释来深度启发人们思考:这片土地上涌现出的经济奇迹是否能够延续?又该如何延续?这是值得每一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都来思考的问题。
至情至性:情感的吸引力
张五常教授是一个博古通今、融汇中西的人,贯通科学与艺术,摄影一流,书法甚美,文章活色生香。他的经济学随笔文气如虹,风趣幽默,引人入胜。而从个人偏好而言,我更喜欢他的人文随笔。
他写下大量人文随笔,谈艺术、话教育、忆故人……其中有率真无忌、精彩过瘾的丰沛才情,更有真切坦荡、感人肺腑的至情至性。
张教授有多篇文章写亲人与朋友,哥哥五伦、容国团、杨小凯、弗里德曼、科斯……文中屡有感人之处。
他写《我的父亲》,没有可以书之于史、勒之于铭的大事,看似几个场景的轻描淡写,字里行间澎湃的感情却扑面而来,父亲的骨气、胸怀与境界如在眼前。我们从文章中感受到正直、善良、真诚的力量,也看到传承:教授的言行、勤奋与耐力,处处闪动“乃父之风”。
《人间词话》中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而这境界中,首要的,就是“真”。读教授的散文,我们感受到这种境界,感受到真挚诚恳的朴素人情,也感受到人生修养所达到的一种层次,一种悲天悯人、俯仰天地的情怀。
有格局才有未来
多年前,曾经对自己提问:我这样一个普通小辈,何以得到张教授及夫人这样的善待?自己初步的答案是访问时功课做得还算认真,写的文章还算有点小灵气。张夫人Linda给予了补充,她说,“是你体现出的好学与好奇,还有相处过程中一些细节,让我们看到你对长者的尊重,对文化修养的追求。”这些补充,给予我持久的鼓励。
大学毕业十几年里,我一直在文化单位工作,从外界评论的“电视湘军”至“出版湘军”,但也一路觉得,我们已经处在浏览的时代,信息日益碎片化,众声喧哗,严肃而理想的舆论与阅读环境都日益退化。教授及夫人的鼓励,一直带给我坚守的力量。我也在坚守中,获得内心的愉悦和幸福。
这些年里,我一直看教授的博客,思维获益于教授的推理,情感钦佩于教授的勤奋与执着。也看到很多人在跟帖中发表意见,心里觉得有些可惜,因为情绪化的意见多,本质的、大局的、中肯的不多。
学术的生命力在于一代又一代人不断的质疑与超越。教授把自己的思维、方法与心得,毫无保留,悉数公开,就是希望能引发后继者去思考、去创造、去发展。他希望后继者深刻理解经济学,理解经济学精神,理解做学问的精神。他希望中国的青年能拥有更丰美的人生。他对中国青年怀有深深的情感与期望。
我理解这种情感与期望。在不需“坐班”的时日里,我曾经把部分弹性时间用于到湖南省博物馆去做义工,讲解马王堆汉墓陈列的文物。一次,遇到一个班的大学新生,我比平时讲得更多更细,甚至向他们推荐《美的历程》《考古人类学随笔》等书。讲解结束后,我的嗓子完全哑掉,几天才好。这是因为,我看到那么多好奇的眼神,责任感油然而生。一个普通人尚且如此,何况张五常教授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大师级人物。
我们都期冀自己拥有更好的未来,在与张教授及张夫人Linda的相处过程中,最重要的收获是,他们让我明白,建立生命格局,内心辽阔,保持尊严。
他们希望青年人能够明白—有格局才有未来。
感谢他们,所带来的,典范的力量。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吴昕孺,湖南省诗歌委员会委员、湖南教育报刊社编审、中国报业网百人专家团成员)
郑艳的新著《与点——我的时光之书》问世了!这部书的出版待遇相当高,几乎拿出了出版湘军的Z强阵容:由湖南出版集团市场效益Z好的湖南教育出版社付梓,由人见人爱的著名画家蔡皋老师绘封面画,由蔡老师的公子、湖南Z有才气的书籍装帧设计家肖睿子担纲设计,还有中科院院士、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得主和G家级媒体记者共同推荐……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这样强大的阵容不是没有道理的。这个阵容并非郑艳的有意拉拢,反而,是这个阵容对郑艳这个“强大磁场”的有意聚合。
我对郑艳是太熟悉了,熟悉得不知道要说些什么才好,因为我觉得,说什么都不如读郑艳的文字好。这部书特别适合青年和中年人读,其中关于阅读、教育、旅行的感悟,以及对爱情、亲情、友情等人与人关系的思考,均可看出作者的率真、恳切和兰心蕙质。郑艳不属于天分有多高的那种女孩,但她的笃定、沉静,对自我的把控与对事物的感受力,在我所见过的人中,真是罕有其匹。
郑艳这部书,不会给你多少知识,不会让你潸然泪下,也不会给你多大思想上的震撼。但你一旦翻开它,就会不由自主地往下翻,你会读得越来越认真、越来越仔细、越来越投入……因为,一个美好而奇妙的女子就站在你面前,她的日常生活,她的精神家园,她的气质、素养和风格,被一段段文字、一篇篇文章“构建”出来。辛弃疾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句话,好似是为郑艳量身定做的。如果你读过《与点——我的时光之书》,一定会有这样的感觉。不信试试:)
海航飞机杂志《云端》主编袁复生:
收到郑艳姐的新书《与点,我的时光之书》。Z初知道她是吴昕孺老师写《大学时代》一书中无数次的赞扬,知道她从湖南卫视《新青年》栏目,到了杂志。后来我到了长沙几年,与刘建海,吴老师,戴海老师饭局时,真正体验到优雅才女又如沐春风的感觉。她这书收录了一条关于我的文字,竟两次联络我。湖湘之地才女美人不少,然懂礼数周全的少之,两者兼具,又能被交口称赞深具口碑,人品高洁的,基本上凤毛麟角。翻开一看,很多亲切的老友,一本书就是我的乡愁。
黄耀红,非常教师网主编。湖湘教师读书论坛发起人:
与点,本名郑艳,湖南卫视原来有挡极有理想的节目,叫《新青年》。此节目一度汇聚了柴静等青年才俊,郑艳即是团队核心之一,其才华气质、文字心思、人品文品,自成高格,雅致温暖,有类徽因。曾于此女子,与一栋楼里共事多年,微笑温婉,清爽欢欣,偶读其文,温润如玉,直抵吾心,不待樽前,无须宴请,诗书相赠,便引为斯世同道。戴海先生恒曰:风乎舞雩,吾与点也。其后,郑一起卓越之能,由期刊而出版,其学其识,其德其能,其业绩其影响,可谓水起风生,细读深思,广交高人,明心见性,波光流转,细语倾城。此言不虚,证以新著妙文。
中央台宋丹:
认识郑艳二十年了,想来吓一跳,朋友间也会相爱相杀,有多少人能扛过二十年。
给我入行机会,每个生日D一个发来祝福,陪我醉到满地打滚,深夜送我上的士会特地绕到车尾记下车牌,一个比我妈还了解我的朋友。
生活如此乏味,朋友贵在有趣,郑艳是很有“嚼头”的朋友,大多数人越活面目越模糊,气息愈浑浊,郑姑娘是个例外,认识这些年里,她一直刻意保持着某种古意的生活,弹琴、写书、温柔说话,向内生长。认识她的人都说她温和,我却觉得她是犟得像头牛,倔强地在粗砺生活与内心诗意间筑起一道永不折卸的墙。
郑姑娘什么都好,就是太正经,私下交流也像学习汇报,让我这一身八卦精神,完全没有用武之地。嘿,姑娘,偶尔也走出仕女图,过把通俗生活嘛。 姑娘以三年出一书的节奏,又写一本——《我的时光之书》。以上,算是淘宝买家秀,实物风味更佳。
湖南大学电视新闻系主任戴松:
离开媒体多年,有时会想起一些人和事,那是别人的故事,也是自己的经历,由经历而成长。也曾想过用文字写下来,但只是想想而已,现实中,有很多可以拖延行动的借口。前几天,拿到了好友郑艳(笔名与点)的新书《与点:我的时光之书》,与点说:“一个人,身边有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世界。”
她在2001年最后一天给自己写下的年终文字中,有这样一段:“2001年,制作播出了12个节目。先后采访了文化人张广天,科学家刘忠范、潘文石、周国泰,CEO王树彤,艺术气质的杨二车娜姆,清华副校长顾秉林,摄影家邓伟,作家龙应台,历史学家朱维铮,运动员刘璇、桑兰、叶乔波,歌手费翔,经济学家林毅夫、张五常,传媒界实力人物李亦非、王长田、陈汉元、雷其吕,还有吴登云、王宏甲。12月,在北京又录制了两期节目,一期是两个特别的女性,王小慧和陈丹燕,还有一期是北大的五个院士,主题是'基因时代的医学'。”
那一年,与点在湖南卫视《新青年》栏目做编导,柴静是她的同事。这份采访名单里,有的后来成了她很好的朋友。离开电视媒体,与点去《大学时代》杂志担任采编中心主任,再后来到了出版集团,期间,她担任访谈作者写下了《黄培云口述自传》,这是“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丛书中的一本。
多年的职业经历中,那些人、那些事,是生命的体验,也是灵魂的远行。与点说:“读这么多书,经历这么多人和事,让我们得以修炼性情,锻造自身的强大和灵性,以及骨子里的纯粹气质。明白什么是个体安生立命、生死不渝的价值。在杂质中懂得沉淀,在杂念中懂得取舍。更谦卑,更懂得珍惜美好之物。不管外在世界如何沸扬,能够拥有自己活泼而安静的内心。努力保持生命随时的丰盈与善意。”这,正是读这本书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