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良序公共生活的可能和现实
第一章 公共生活理论基础和历史图式
第一节 公共生活的界分及其阐释
一 “公域”与“私域”的界说及其意义
二 公共生活的内涵与外延
第二节 公共生活的特征
一 公共生活的主体是普遍的他者
二 公共生活是协商性、对话性的活动
三 公共生活是遵循公共伦理的交往活动
四 公共生活是基于公共理性的交往活动
五 公共生活:以追求公共利益为基本目标的生活领域
第三节 公共生活的历史图式
一 西方公共生活历史检视
二 中国传统文化对“公”的论说
第二章 公序良俗: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一节 社会秩序的涵义及其发展
一 社会秩序的涵义
二 社会秩序的发展
第二节 社会秩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 社会秩序是社会存在的规范
二 社会秩序是社会发展的条件
第三节 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秩序的问题分析
一 社会秩序制约社会进步
二 社会秩序阻碍个性发展
第四节 社会的本质与社会的有序化需求
一 公序良俗对维持正常社会秩序的功效
二 公序良俗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三 公序良俗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四 公序良俗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第三章 中国公共生活的全景式剖析
第一节 中国传统公共生活缺失的背景透视
一 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
二 以农为本的经济模式
三 血缘宗法的家族制度
四 君权至上的政治特征
第二节 近代中国公共生活的历史嬗变
一 政社合一的乡村“集体”组织
二 个体化进程中农村公共生活的起落
三 组织性依附:从全能政府到有限政府
四 公共生活的萎缩与崛起
第三节 当代中国社会公共生活之隐忧
一 公共生活的形式化
二 私密化与公共化并存
三 公共权力的滥用和腐败
四 社会公共生活道德缺失
第四章 中国公共生活危机的生成机理
第一节 “总体性社会”整合机制的失灵
一 总体性社会到自主性的多维萌发
二 现代中国社会中个体的崛起
第二节 市场规则对公共生活秩序的作用
一 市场经济对公共生活的渗透
二 组织化的利益表达的缺失
第三节 工具主义与差序格局的再生产
一 个体化发育的畸形化
二 差序格局的再生产
第四节 公共生活的犬儒主义盛行
一 中国公共生活犬儒主义的表征
二 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的现实境遇
第五章 当代中国社会公共生活的合理化建构
第一节 制度规范的建构和完善
一 社会稳定秩序的构建
二 依法治国,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
三 健全政府信息公开透明机制
四 利益表达机制的培育
五 扩大公众参与模式和方式
第二节 道德体系的形成和培育
一 个体道德内化的探寻
二 群体道德共鸣的开掘
三 道德教化深度走向的确证
四 道德环境全面优化的架构
五 我国社会诚信机制的建立
第三节 共同体的建构与完善
一 公民社会共同体的理想
二 公民社会共同体的身份认同
三 公民共同体与他者的关系
四 基于契约的社会共同体
第四节 非政府组织的化育和扶持
一 建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自觉化道路
二 采取渐进性的分步走策略
三 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社会组织
四 社区公共生活秩序的建构与促动
五 公共精神的培育和养成
结语 在反思中追问转型时期公共生活秩序建构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