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涉及到农民生产生活中直接、根本的问题,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和保障。不仅有利于“三农”问题解决,还助力国家粮食安全、水利安全以及“青山绿水”的实现。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力度,对保水蓄水节水、减少自然灾害、美化生态环境起到了较大作用,但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资还存在质量和效率不高、项目结构和区域结构不均衡、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对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资绩效及其影响机理进行系统研究,从根源上发现问题、找出问题、解决问题,不仅有利于增强投资优化决策能力,而且还有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行动能力,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优质、高效建设,进而整体上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首先,《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资绩效及影响机理研究》对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资的性质与功能、历史与现状进行梳理,总体上把握目前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多功能性及现状,有利于认清形势,把握优势和不足。其次,分析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资主体特征及责任,基于农户视角,结合粮食主产区和非粮食主产区的调研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资主体意愿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为投资绩效研究做好铺垫。再次,分别从农业经济增长.农民收入提高、国家粮食安全与水利安全、生态环境优化四个方面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资绩效的影响机理和路径进行理论阐述,为实证研究打好基础。又次,基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不同的视角和层次,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资绩效及其影响机理进行实证分析,科学、客观、全面度量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资绩效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水利部门和主管单位决策、实践提供依据。最后,得出研究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资绩效存在时间、空间、类别上的差异性,其影响机理也不尽相同。促进其提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宏观层面国家法律法规的健全、财税体制的改革、政府职能的优化,还涉及到微观主体的合作与利益的协调。具体而言,包括七个方面:健全法律法规,规范投资行为;完善现代财政制度,构建投入稳定增长长效机制;明确性质与功能定位,优化投资结构;界定投资主体责任,鼓励多元化投资;建立合作机制,协调多维主体利益;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提高农户参与度;加强科学管理,促进投资管理创新。
展开